【摘要】在云存儲環境下,數字版權呈現版權主體難以確定、版權客體范圍擴大、版權內容的網絡個性明顯等特征,加上我國當前數字版權領域的法律規范相對滯后,云存儲模式下數字版權保護陷入困境,尋求云存儲與數字版權的協同發展路徑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云存儲;數字版權;沖突;法制;協同
【作者單位】牛春燕,包頭醫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經濟的高速發展,云存儲成為當前互聯網云計算應用的主要內容,用戶可以借助互聯網企業提供的網盤介質進行文件的上傳、下載和分享。在給用戶提供便利、給版權產業帶來機遇的同時,云存儲也給數字版權的侵權認定和法律保護提出了新的課題。在云存儲環境下,數字版權呈現版權主體難以確定、版權客體范圍擴大、版權內容的網絡個性明顯等特征,加上我國當前數字版權領域的法律規范相對滯后,云存儲模式下數字版權保護陷入困境,尋求云存儲與數字版權的協同發展路徑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云存儲環境下數字版權侵權的典型案例表現
1.云存儲下數字版權侵權的典型案例
以“劍網2015”專項打擊網絡侵權盜版行動為例,全國各地共查處行政案件383件,行政罰款450萬元,移送司法機關刑事處理59件,涉案金額3845萬元,關閉網站113家。在此過程中,全國各地版權執法部門查處了一批侵權盜版案件,如北京金圖創聯國際科技有限公司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案、廣東“DJ020網”侵犯音樂作品著作權案、北京天盈九州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侵犯文字作品著作權案、“人人影視網”侵犯影視作品著作權案、江蘇“速酷電影網”侵犯影視作品著作權案、浙江鄭某等復制并通過網絡銷售盜版圖書和軟件案、四川“風云絲路網”侵犯著作權案等。一些犯罪分子大肆利用網絡云存儲進行數字侵權活動。例如備受關注的“人人影視網”涉嫌侵犯著作權案,網站域名所有人和負責人未經著作權人授權,組織他人將包括《地心引力》在內的467部影視作品上傳網站,供用戶觀看、下載和使用,侵害了相關作品版權人的合法權益。
通過這些典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在互聯網云存儲環境下,數字版權侵權案件日益增多,不僅侵犯了當事人權益,也破壞了社會公共秩序,由此引發激烈的討論。云存儲的侵權特征有哪些,由此造成的數字版權侵權的法律特征表現在哪里,兩者在法律規范下如何協同發展,當前我國的立法、司法、社會系統如何科學應對等問題,都需要業界進行科學分析并付諸相應的法治實踐。
2.云存儲下數字版權侵權的法律特征表現
一是數字版權作品的“出租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難以認定。以云存儲最常用的SAAS模式(軟件即服務)為例,用戶只需要登錄云存儲服務網站,就能夠使用云存儲平臺上的所有資源,而不需要將網絡資源下載到電腦上。這種虛擬主機的云存儲模式,突破了傳統版權中的“出租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法律內涵,也不符合版權侵權認定中的“提供” “獲得” “公眾”等法律要素[1],因此需要法律及時跟進完善。
二是很難界定版權侵權中的復制行為。根據著作權法規定,復制不具有勞動作品的創造性,主要表現出來的是作品內容和表現形式的重復性、再現性。但在云存儲環境下,網絡復制作為一種更加便捷、高效、快速的云端電子復制方式,具有遠程性、隱蔽性等特點,從而使得在司法實踐中,很難對數字版權侵權行為進行認定,進而影響了相應的法律規制效果。
二、云存儲下數字版權侵權的法理分析
1.云存儲下數字版權侵權的特殊性法理分析
一是云存儲下數字版權法律關系的主體發生了變化。在一般網絡環境下,版權侵權主要涉及版權作者、傳播者和社會公眾,而在云存儲下,則增加了云服務提供商這一重要的法律主體。根據現代法理上的權責理論,用戶在使用云存儲時,一般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這種收費性質的云服務提供商自然要承擔起網絡資源的版權合法性,如果其中存在網絡資源的版權侵權行為,云服務提供商必然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2]。但用戶利用云存儲服務進行的線上或線下版權傳播侵權,則需要根據各自在版權侵權中的責任大小和范圍來進行科學認定和擔責。
二是云存儲下數字版權侵權的司法管轄相對固定。在一般網絡版權侵權環境下,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和不確定性,上傳者所在地或網絡服務器所在地都可能成為侵權行為發生地,特別是服務器之間的彼此共享、數據傳輸連接等,使得服務器所在地的認定存在很大困難。而在云存儲環境下,由于網絡資源屬于云服務提供商,并且服務器位置相對固定,這樣就為云存儲版權侵權行為提供了相對明確的場所,在具體侵權認定時也相對容易一些[3]。
2.云存儲下數字版權侵權的排除性法理分析
一是合理使用。為了保障版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平衡,法律允許社會公眾合理使用版權作品,這在我國著作權法第22條中進行了明確規定。合理使用主要集中在社會公眾的個人學習、研究、欣賞等用途,既不可向社會傳播,也不可用來營利,否則就構成版權侵權。
二是避風港規則。在云存儲服務下,云服務提供商需要承擔相應的版權侵權責任,但也不是絕對的。《侵權責任法》和《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規定,一些用戶利用云存儲上傳內容,如果云服務提供商沒有從中獲取相應的版權收益,而且主觀上不存在過錯,并且在收到實際版權人的相應請求后能夠及時履行刪除義務,那么,云服務提供商就可以進入避風港,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是根據云存儲的技術特征而設計的,也符合責、權、利相一致的法制理念[4]。
三、云存儲與數字版權的協同演進
云存儲代表了互聯網絡技術創新發展的最新方向之一,我國要緊緊圍繞依法治國的大政方針,對云存儲所帶來的一些版權侵權新情況、新問題制定相應的法制對策,以實現云存儲與數字版權的協同發展與進步。
1.立法路徑
在互聯網環境下,資源的共享比獨享更具價值,云存儲技術打破了“所有權才是王道”的社會認識。在我國現行著作權法中,已經明確了電子軟件作品的網絡出租權,但在云存儲環境下,我國還需要不斷調整和補充“電子出租”的法律內涵,建立并完善“電子出租”的法律概念。一方面要對“電子出租”進行相應的立法解釋,體現其與普通網絡下軟件出租權的差異性,給予相應的法律規制;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明確 SAAS 模式的創新內涵,并注重強化SAAS 模式下新型“電子出租”的法律保護。此外,建議將數字化復制作為著作權法中“復制權”的新型內容,以更好地保障版權人的合法權益。同時,將云存儲下的網絡傳播權納入“法定許可”的范疇,對不加限制的時政內容、用戶自愿上網傳播的原創內容,應該保障其自由傳播的權利,但對某些需要“法定許可”的版權,未經許可不得傳播[5]。
2.司法路徑
根據我國司法管理的法制理論和權利義務的辯證關系,云存儲下數字版權案件的司法管轄權,除侵權人所在地外,還要將云存儲服務器所在地納入司法管轄范圍,重點強化云服務提供商的版權義務。結合法律的利益平衡原則,維護版權的法律權益,既要嚴厲打擊數字版權侵權行為,也要從互聯網創新的角度出發,對一些網絡版權適當限制,防止權利過度擴張。如何把握好兩者之間的度,核心在于建立健全并及時修改相關法律法規,以明確的法律制度來推進司法執行規范。
3.社會協同路徑
云存儲下數字版權侵權問題涉及國家、企業、用戶等諸多行為主體,基于這些主體的不同權責和訴求,需要在依法治國的總體設計下,借助法制的力量,對各利益主體進行差異化的規制:一是從國家角度,要制定促進云計算、云存儲產業發展的知識產權保護戰略,借助當前“互聯網+”的頂層設計,努力實現“互聯網+創新” “互聯網+數字版權”的協同發展,必要時可以考慮設立專門的互聯網監管機構,全面推行云存儲實名制等,在推進依法治理互聯網信息方面進行有益的政策嘗試。二是從企業角度,應增強版權保護意識,聘請專業的知識產權律師,將版權等知識產權的科學管理與技術創新緊密結合,推進企業創新與法治協同發展。三是從用戶角度,要強化版權意識,自覺學習和運用相關的數字版權保護知識,在嚴格做到不侵犯他人版權的同時,也要積極保護自己的版權利益,勇于同侵權行為做斗爭,必要時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1]王異,周二翠,馬英等.基于云服務的動態數字出版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5(10).
[2]邱洪華,郭宇.云計算環境下數字圖書館的版權保護研究[J].圖書館,2014 (1).
[3]相麗玲,劉紅麗.云時代數字資源開放存取的法律關系與問責機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4 (7).
[4]劉青,黎宇貞.數字圖書館版權利益平衡機制探討[J] .圖書與情報,2007 (1).
[5]劉依慶,劉家林,陳之榮等.云計算網絡技術條件下的版權管理與對策探析[J].出版發行研究,2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