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慶

【摘要】羅銀勝著的《楊絳傳》立意正面,著眼于倡導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挖掘和使用典型材料,展現楊絳先生的個性和事跡;運用多種筆法,立體塑造人物形象。該書結構別致,持論客觀,積極倡導學者風范,對解決新時期知識分子的道德失范問題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正面;典型;客觀;《楊絳傳》
【作者單位】楊艷,大連工業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楊絳,原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當代著名的女作家、外國文學研究家和文學翻譯家。羅銀勝著的《楊絳傳》(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12月版)記錄了楊絳坎坷的人生經歷,展示了楊絳豐碩的文學成就,表現了楊絳堅韌的學術品格,成為對夏衍所言“你們捧錢鐘書,我捧楊絳”的一種回應。
一部優秀人物傳記的編寫要求作者具備理論準備、資料搜集、文字修飾等多方面的能力,否則“傳主立不起來,人物傳寫成了簡歷、履歷表、追悼詞,干巴巴的,很不豐滿”[1]。《楊絳傳》是作者用心血和汗水澆灌出的一部佳作,為人們打開了審視中國當代大學者的又一個窗口,具有重要的出版價值。
一、立意正面,倡導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
唐代杜牧曾說:“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文采辭句為之兵衛;茍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辭句繞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亂。”[2]立意是人物傳記寫作的核心環節。一部人物傳記立意的層次與境界直接決定了其質量的優劣、價值的高低和意義的大小。編寫一部人物傳記,作者要收集豐富的傳主資料,寫或不寫什么,詳寫或略寫什么,“采用什么表達方式,使用什么字詞,都必須根據傳文的主題來確定”[3]。在人物傳記的寫作過程中,選擇材料、遣詞造句、行文表達、布局謀篇、技巧運用等都必須服從表意的需要。縱觀《楊絳傳》全書,其倡導一種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立意的境界值得肯定。
本書通過描述楊絳對待人生中坎坷的態度,倡導處變不驚的人生哲學。晚年的傳主雖然相繼失去愛女、老伴,卻仍然保持對生活的一份童心,她想如果自己走在前面,愛女、老伴一定會受不了,慨嘆“讓痛苦的擔子由我來挑,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4]楊絳的處變不驚彰顯了一種看透生老病死的洞察力,一種面對任何災難都沉得住氣的意志力。
本書通過描述楊絳待人接物的方式,倡導與人為善的處世態度。作者重點描述傳主總是替他人著想、時刻尊重他人的品格:楊絳作為世俗人眼中的“大小姐”,雖有傭人使喚,但對別人總是客客氣氣的,從不盛氣凌人,從不指手畫腳。書中還分析了楊絳與人為善品行形成的家庭因素,特別是母親的性格對她潛移默化的影響。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該融入時代的元素,使人生和社會盡早達到真善美的境界。
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梁寒冰曾經指出:“我們這個時代寫人物傳,要有一個目的。”[5]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這個“目的”應該是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楊絳傳》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顯示了其重要的出版意義。
二、挖掘和使用典型材料展示楊絳的個性和事跡
“任何一篇人物傳,都不可能把人的一生原原本本地寫進去,這就要選材,選典型事例。”[6]一部人物傳記的編寫必須圍繞立意對材料進行取舍,在材料的取舍上必須堅持去偽、存真、求實的原則,對傳主及其親友所提供的材料加以考證核實,在保證材料真實的基礎上選用有代表性的材料。在這方面,《楊絳傳》提供了可供借鑒的范例。
本書通過挖掘和使用典型材料,成功地描繪楊絳為人與治學的崇高風范。20世紀50年代后期,楊絳在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工作時,耐心指導青年研究人員進行翻譯工作,誠心誠意地幫助他們進步。為了表現楊絳這種高尚的職業道德,書中選取了當時的青年才俊董衡巽親聆楊絳教誨的事例。在《流年沉浮》一章中,楊絳指出了董衡巽翻譯中的不少錯誤,幫助他分析了錯誤的原因,然后談自己的翻譯經驗。書中描述了董衡巽接受教育后的心得與體會,既真實地體現了楊絳的良好教育效果,又告訴翻譯后學一條基本經驗:“認真的翻譯和不認真的翻譯,對同一個譯者來說,效果的差別是驚人的。”[4]像這種表現楊絳誠懇細心育人的典型事例,書中還選用了不少,這成功地展示了傳主為人治學的崇高風范。
本書通過挖掘和使用典型材料,成功地表現了楊絳內心深厚的人文關懷。《定居京華》一章,詳細地描述了楊絳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件既后悔又心酸的事情。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高崇熙先生由于在政治運動中遭受了冤屈,在家中接待好友楊絳與錢鐘書時,殷勤卻不熱情,雖未板著臉卻笑得很勉強,巴不得客人快走卻在客人辭行時送了又送。楊絳覺得他言行古怪,卻又捉摸不透。就在當天,高崇熙自殺了。楊絳十分后悔自己當時不察,沒有及時了解原因并阻止悲劇的發生,以至于數十年后仍不能忘懷。這個典型事例體現了楊絳心底深厚的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是對人主體地位的體認,對人個性、人格、尊嚴的肯定,對人生存狀態、生活條件和生活保障的關注。本書在描寫傳主時,保留了表現傳主品行的典型材料。事實上,任何一部人物傳記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包羅萬象,只能通過具體的“個別”來表現抽象的“一般”。
三、運用多種筆法立體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傳記的寫作為了清楚地介紹傳主的基本情況,必須堅持以敘述為主。但是敘述過多容易變成流水賬式的平鋪直敘,導致傳主的經歷、事跡讀起來平淡而枯燥乏味。《楊絳傳》除將敘述作為主要的行文方法外,還根據立意的需要使用了對話、描寫、說明、引用、議論等多種輔助性筆法。
本書高度重視人物對話在傳記中的作用,作者運用傳主與親友之間的對話刻畫人物的性格。在《定居京華》一章中,楊絳在家中獨自照顧生病的女兒錢媛。圍繞要不要女兒照常陪媽媽外出聽音樂,母女二人進行了一場充滿親情的對話。這段對話把楊絳要強的性格展露無遺。在《生活側影》一章中,楊絳在醫院照顧病重的錢鐘書,這對相濡以沫的夫妻展開了一段深情的對話,表現了楊絳視夫妻情如同生命。這些對話豐富了故事情節,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逼真。
本書成功地運用說明、引用等筆法,或刻畫傳主成長環境的艱辛,或表現傳主在特定環境下的豁達與進取,或展示傳主深厚的文學素養。如《大學時代》一章詳細地描述楊絳就讀的東吳大學辦學條件如何簡陋,但“斜門框”“歪門”“舊鎖”等都沒能消磨楊絳進取的意志。楊絳在清華大學攻讀研究生時,學校師資力量雖然薄弱,但楊絳卻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成果。書中大量使用引用的筆法,增強傳記的真實性和學術性。
人物傳記的編寫在表現手法上有很多選擇,“要根據人物的個性特征,靈活運用,不可死守敘述一法。”[3]因此,人物傳記的編寫必須以敘述為主,綜合運用多種筆法,這也是《楊絳傳》的成功經驗之一。
四、結構別致,持論客觀
在結構上,《楊絳傳》有不少亮點。作者增加了《拍賣風波》一章,充分肯定了楊絳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正當權益的斗爭精神。2013年5月,中貿圣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在未經楊絳允許的情況下,私自拍賣110件錢鐘書、楊絳、錢瑗的書信及手稿。這一嚴重侵犯基本公民權的拍賣活動,遭到了楊絳的堅決反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眾多法律專家針對此次拍賣引發的一些法律問題進行了探討,從學理上支援楊絳的維權行動;中國作家協會也公開聲援楊絳的合法行為,事件最后得到了妥善解決。法治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也是現代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講,《楊絳傳》中增加《拍賣風波》一章,既有益于公民法律意識的增強和依法治國理念的弘揚,又有益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
《楊絳傳》在評價相關人物時,盡量做到有一分史料論一分話。1926年3月,北京學生發起反抗日本侵略的愛國運動,遭到北洋政府軍警鎮壓。楊絳的姑媽楊蔭榆作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的領導,卻沒有支持這場學生愛國運動。楊絳毫不客氣地指出:“楊蔭榆站錯了立場。”1938年1月,在日本侵略者占領蘇州后,楊蔭榆為了保護自己的同胞,不畏艱險,挺身而出,最終命喪日寇之手。作者據此指出,楊蔭榆雖然“獨身而孤僻、在家中也不受孩子們歡迎”,但是她的殉難“卻顯示了她性格中最可貴的一面:對自己民族的大忠大勇”[2]。本書在評價楊蔭榆時做到了“憎之不益其惡”。作者在介紹了楊絳的《干校六記》《將飲茶》《雜憶與雜寫》《回憶我的父親》《回憶我的姑母》等散文之后,從對人生、歷史和社會的理解上客觀地評價楊絳其人,做到了“愛之不增其美”。在本書的編寫中,無論是史料的考證還是人物的評價,都凸顯了誠信治史的學術精神。
五、積極倡導學者風范,對解決新時期知識分子的道德失范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社會上盛行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扭曲了一部分人的心理,利己主義和社會腐敗現象不斷侵蝕一些缺乏定力的知識分子。一些知識分子經不住物質的誘惑,思想道德滑坡,價值取向功利,以自我為中心,對學習和工作敷衍塞責。他們無視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一味地追求金錢、名譽和地位,謀求安逸舒適的生活、金錢和社會地位成為驅使他們行為的力量源泉,他們對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表現出可怕的冷漠。《楊絳傳》的出版無疑對解決新時期知識分子的道德失范問題提供了一劑良藥。
《楊絳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從政治素質上為一些知識分子“補鈣”,有益于他們在政治立場上避免“軟骨病”。 “民族精神是指在長期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為本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規范、精神氣質的總和。”[7]自古以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團結統一、愛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支柱。書中《艱難時刻》一章的結尾部分提到,楊絳在上海解放前夕,面臨是去是留的重大抉擇。為此,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描述了楊絳的心理狀態,從民族的和文化的角度闡釋了楊絳選擇留下的主要原因。《楊絳傳》立足于弘揚民族精神,刻畫傳主的內心活動,表現了傳主在特定環境下的感觸、情緒和意識。
《楊絳傳》崇尚以人的價值實現為核心的社會責任感,從思想道德上為一些知識分子“補鈣”,有益于他們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社會責任感“實質上表現的是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包括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8]。一個人如果具有明確的責任認知、強烈的責任情感和堅定的責任意志,就會戰勝內心種種不負責任的動機,最終把責任感付諸行動。《定居京華》一章中述及,楊絳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運動中曾經遭受冤屈。書中借助傳主的回憶,運用心理描寫,描繪了楊絳基于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在自我辯解、自我安慰中體現出來的堅韌性格。《楊絳傳》展示了人物言行體現的社會心理特點,透過人的精神世界,揭示人物言行的社會依據。
《楊絳傳》一書立意正面,善于挖掘和使用典型材料,嫻熟地運用多種筆法,結構別致,持論客觀,積極倡導學者風范,對解決新時期知識分子的道德失范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楊絳傳》為讀者展現了一位有骨氣、有追求且在為人治學上堅持正確價值取向的大學者形象,有助于我們全面了解錢鐘書眼中的這位“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有助于匯聚當今社會的正能量。
[1] 崔書杰.地方志工作實用手冊[M] .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2] 傅云龍,吳可.唐宋明清文集:第1輯 唐人文集 卷4[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3] 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方志編纂實用教程[M] .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4] 羅銀勝.楊絳傳[M]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
[5] 梁寒冰.在全國北片十三省市“縣志稿”評議會上的講話[J] .遼寧地方志通訊,1984(2) .
[6] 金達邁.方志文體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7] 溫靜,王樹蔭.弘揚民族精神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3(2) .
[8] 楊茹等.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內涵、理論基礎及現實意義探析[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