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青



如果話說三句還沒有提到IP,那么,你Out了!
又一個經典IP被玩壞了。
選擇在月圓之夜上映的《大話西游3》是想借用一個圓滿的好彩頭,卻未曾想招來一片罵聲,目前影片在豆瓣網上的評分只有4.9分,大批網友認為這部作品毀掉了自己心中的經典。盡管如此,卻不影響其連續幾日高坐票房冠軍,這就是IP的力量,粉絲的力量。
得到“只知道掛IP撈錢”罵名的并不止《大話西游3》這一部,此前上映的被網友黑成渣的《盜墓筆記》《我的野蠻女友》等影片,同屬此類。在強大的投資回報面前,IP對資本來說充滿了誘惑力,“IP熱”早已不是一天兩天。“IP熱”高燒不退
據了解,2014年由小說IP改編的作品有20部左右;2015年,有40多部IP改編劇;而到2016年,已公布的就有108個大IP改編劇。此前發布的“2015中國游戲風云榜”上,獲得十大最受歡迎手機游戲的獎項中,《花千骨》《大話西游》《熱血傳奇手機版》《夢幻西游》《全民奇跡MU》等產品均在其列,而它們也都有一個共同點——IP。
IP的熱度之所以持續飆升,說白了,是真能掙錢。以2015年底熱播的由樂視投資,改編自網絡同名小說的電視劇《羋月傳》為例,自播出收視率就每日飆升,最終創下單臺破4、加起來破8的紀錄,成為“十年劇王”。與此同時,樂視旗下的手機、超級電視、樂視網等平臺不斷展示“羋月傳”元素,并出售冠名權、廣告,數十個品牌對樂視《羋月傳》進行了投放。此外,樂視通過運作還順勢推出《羋月傳》定制電視、樂1s羋月紀念版、羋酒等業務,最終樂視的銷售業績高達30億元,回報率在10倍以上。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IP就是生產力”。IP讓文化產品的制作方嘗到甜頭的同時,也吸引著資本的爭相涌人。似乎誰掌握的優質IP越多,誰就在泛娛樂市場上謀得先機。
火熱的市場追捧也讓IP價格水漲船高。據透露,一部熱門網絡小說的版權近期開價已經高至200萬至500萬元,而一些點擊率極高的網絡小說版權甚至被爆炒到上億元。
目前國內最大的IP源頭閱文集團CEO吳文輝回憶說,“2013年網絡小說還堆積著賣不出去,但從2014年開始,幾乎全賣掉了,還出現了預購、搶購的現象。”
不僅如此,IP的魅力已經滲透至文化傳媒、影視娛樂、游戲動漫、金融投資等多個領域。明星不愿加入沒有超級IP的制作;影業公司老板叫囂著有IP就不用編劇;一個舊游戲IP版權能高價賣給三家游戲公司;一個與同名電視劇同步上線的手游也能月收入超過2億元人民幣......對于IP的追逐已經進入癲狂狀態。
到底是個什么鬼?
于是,在如此氛圍之下,走進一家咖啡館,總會看見兀.個人聊IP;雙方談個項目,不提IP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做娛樂文化……電影IP、電視劇IP、游戲IP、動漫IP,甚至是明星IP、網紅IP,仿佛貼上了IP就緊跟上了這個時代。那么問題來了,IP到底是個什么鬼?
盡管火到了燎原之勢,但真正能夠說得清IP含義的并沒有幾個,至少記者在詢問身邊人時沒有得到一個清晰的答案。“段位低”的甚至還停留在網絡IP地址的理解,而“段位高”的能夠回答出跟“知識產權”相關,但這并不準確。
IP,實際所指的是“知識財產”(IntellectualProperty),是包括音樂、文學和其他藝術作品,發現與發明,以及一切傾注了作者心智的語詞、短語、符號和設計等,被法律賦予獨享權利的“知識財產”。而屢屢把IP翻譯成“知識產權”的英文簡稱實際為“IPR”(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常見的有版權、專利權、工業設計權以及對商標、商業外觀、商業包裝、商業配方和商業秘密等進行保護的法律權利。正是這些受法律保護的“權利”才使得那些“心智創造”成為“無形資產”。
從詞義上來看,二者還是有很大區別,但在大多數眼人中都被忽略掉了。他們只知道IP可以是一個明星,一個文化創意的商業概念,一個完備或者并不完備但具有較強吸引力的故事,還可以是虛擬形象(如米老鼠);IP也可以是具體的文化創意作品(如“羅輯思維”),某部影視作品(如《花千骨》)。某部動漫作品(如《熊出沒》),某款游戲(如《魔獸爭霸》),甚至還能以草根“網紅”的方式出現(如papi醬)。總之,IP的范圍越來越廣。
草點娛樂CEO程震認為,市場上大家所追逐的IP,其實大多數是產品,最多只能算是品牌,并非真正的IP。IP特指具有長期生命力和商業價值的跨媒介內容運營。而這一概念實際也是個“舶來品”。上個世紀90年代,IP的概念在美國動漫產業興起,開始于DC漫畫的《超人》和《蝙蝠俠》電影系列。
2000年以后,漫威Marvel授權Fox制作《X-men》,授權Sony推出《蜘蛛俠》大獲成功。2006年,一度不被業界看好的漫威電影工作室,推出《鋼鐵俠》后一炮而紅,開啟了用電影批量改編漫畫作品的時代,_直持續到今天仍熱度不減。漫威公司也憑借多年的粉絲積累,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而迄今為止,國際上最大的IP贏家非迪士尼莫屬。從米老鼠、唐老鴨等深入人心的經典卡通形象開始,造就了迪士尼龐大的衍生品產業鏈,以IP為核心,包括媒體網絡(電視)、影視娛樂(電影)、公園度假區(主題公園)、消費產品(衍生品)和互動娛樂(游戲)五大板塊,產品涉及電影、樂園、郵輪、服飾、出版物、音樂劇、玩具、食品、教育、日用品、電子類產品等一系列消費品。
迪士尼公司2015財年的總收入為524.65億美元,約合3457.6億元人民幣,超過了中國三大互聯網巨頭(BAT)的總收入之和,可謂是將IP價值進行了最大程度的開發。
IP概念在中國影視文化界火熱起來大約始于2014年。這一年的影視產業被稱為“網生代”元年,“小時代”系列、《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由小說或歌曲改編而成的作品在市場上紛紛取得高票房,IP改編熱潮到來。
如此大火為哪般?
IP并不是新鮮事物,但緣何在國內一下爆發,這就不得不提及“泛娛樂”概念。
2011年,騰訊公司副總裁程武在中國動畫電影發展高峰論壇上,提出以IP打造為核心的“泛娛樂”構思,這是整個行業內首次提出這一概念。其后騰訊也基于這一理念進行了全方位的戰略推進。馬化騰曾斷言:“泛娛樂是內容產業的方向。過去的IP版權是割裂的。現在,IP價值開始得到實現,如何系統性地綜合開發這些IP,一定是大勢所趨。” 事實也確實如此,其后,百度、阿里、萬達等巨頭紛紛入局,進行泛娛樂化的平臺擴張與部署。 而在國家“十三五”規劃中,也提出要“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而基于互聯網商業模式,打通游戲、影視、動漫及衍生品各個行業的泛娛樂產業,正是此類創新中的先行者。
“泛娛樂之所以多出個“泛”字,正是基于不同類型的文化產品,在互聯網環境下可以相互融合。以粉絲經濟為核心,以傳統媒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為渠道,實現文學、動漫、音樂、影視和游戲、衍生品等多產業互動的生態戰略。IP作為泛娛樂生態群的串聯者,促進各參與產業的融合共生,通過改編衍生,泛娛樂IP能夠產生持續性價值。
如此看來,IP變現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文化產業鏈貫通的過程,當一個IP在一個領域崛起,要變現就要將其龐大,衍生到其他領域,進行二次、三次接二連三的創作,從一個IP發展成一個IP體系,從一個品牌發展成一個品牌集群,整體就是一個品牌與其衍生產品一起建隊發展影響力。
據《2015-2016中國泛娛樂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在泛娛樂產業鏈中,以電影、電視劇、音樂為代表的中游運營層擁有1000億-2000億元市場空間,以游戲、演出、衍生品等為代表的下游變現層指向2000億元以上規模。過去四年,泛娛樂的核心產業均處于長線上升情勢之中,總產值由1888億元增加至4229億元。
“實際上,IP火爆的背后,都源于國內粉絲經濟的爆發。”在速途網副總編丁道師看來,不管是一部小說十多年來吸納的人氣,還是明星在娛樂圈摸爬滾打數年積累下來的形象,IP的價值都是龐大的粉絲團體。從明星紛紛投身互聯網的舉動來看,互聯網確實具有釋放他們背后經濟效益的能力。
“無論是明星還是傳統內容,實際都是對IP價值的二度開發,使其價值最大化。”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蔡尚偉也表示,伴隨著不同介質的改編和開發,IP衍生物實際上是刺激了IP粉絲進行二度消費。
一個好的IP是一場粉絲的狂歡,它不是一本書、一部電影或者一個游戲,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產業生態圈,一張大網。這張網的關鍵連接點,也是粉絲經濟中,以90、95后為中堅力量的新一代消費者愿意掏錢買買買的消費點,會變成一個豐滿的、有精神力量的內容核。如何讓這個內容核在動漫、文學、游戲、電影中得到完美展現,達到1+1+1>4的效果,是“泛娛樂”趨勢下需要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