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潔敏
寧波“鄉土專家庫” 破解農戶科技難題
◇撰文//張潔敏
林業需要科技的支撐,而社會上又不乏從事科技推廣的實用人才。為了發揮這些人才的優勢,寧波市林業局探索出一條“建用管”并重的新路徑。這條新路徑便是,寧波市林業局從全市林特產業生產經營者中,挑選出一批應用技能突出、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群眾認可度較高的林業大戶、農民等實用型人才,將其聘請為寧波林業的“鄉土專家”。
以“公益、精干、頂用”為原則,寧波市林業局在全市林特產業生產經營者中選拔“能人”,組建“鄉土專家”隊伍。
把好“入門”關。入選“鄉土專家”的首要條件是這些“能人”要具備社會責任感,擁有助人為樂的品格和造福一方的情懷;其次要求入選者從事林業種植和林特生產經營規模30畝以上,經濟效益顯著,并且單位效益明顯高于全市同行業經營水平;入選者能充分利用自身技術優勢,積極開展林業先進技術示范,且推廣應用,為同行業農戶送智慧、解難題,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帶領大家增效創收,共同致富。
把好“推選”關。經過入門條件之后,經鄉(鎮)、縣(市)農林部門推薦,寧波市林業局會同寧波市林學會相關專家綜合評選,以頒發聘書、授牌和發文通報等形式,聘請第一批12名林業“鄉土專家”,在傳統林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之外,成立第一支全部由民間人士組成的、公益性的科技服務隊伍。
把好“考核”關。進入“鄉土專家”隊伍不等于進了“保險箱”,通過實施考核,寧波市林業局建立起“優勝劣汰、吐故納新”的制度機制。規定受聘的“鄉土專家”必須履行的義務,如明確“每年帶動農戶或技術能手10名以上、在田間地頭現場傳授技術100人次以上”等量化考核指標要求;實行聘任淘汰制,采取“可進可出”的動態管理辦法,對符合條件但尚未受聘的,按評定的相關程序和要求予以許可。同時,每兩年擇優聘用一次,對不適宜繼續留用的人員取消續聘資格。通過這些措施,寧波市林業局有效地營造了促進林業“鄉土專家”隊伍建設和發展的制度環境,促使這些“能人”在林業技術推廣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鄉土專家”隊伍要具有生命力,解決機制運轉的動力問題是至關重要的環節。為此,寧波市林業局采取了“三個優先+精神鼓勵”的激勵措施,增強“鄉土專家”稱號的吸引力,努力使這項工作在社會公益性與“鄉土專家”個人獲益方面實現雙贏,有效激發隊伍的活力。
技能培訓優先。優先獲得林業部門組織的各類業務研修班、農民培訓班的資格,每年針對林業“鄉土專家”組織政治理論、業務知識培訓和國情省情考察等活動。2014年,林業部門組織了為期七天的“鄉土專家臺灣行”林特產業高效栽培與經營學習考察活動;2015年,林業部門舉辦了林業“鄉土專家”優質林特產品電商銷售模式對接培訓會,邀請電商界資深人士裘唐明先生作了“優質林特產品的電商銷售模式”專題講座,詳細介紹林特產品電商銷售的有關方法。通過培訓,“鄉土專家”自發建立起技術服務與產銷聯盟的合作模式,當前聯盟網站已上線運行。
項目支持優先。積極推薦市科協企會協作、市科技富民、市農科教結合、市林業科技扶持等項目在“鄉土專家”自營基地或所在的合作社落地,幫助他們在良種良法應用上保持先發優勢。近年來,“鄉土專家”分別參與了寧波市林業領域實施的槭樹、櫻花、杜鵑、茶花、樟樹等特色景觀樹種良種選育與產業化開發項目、楊梅枇杷果實貯藏物流核心技術研發及其集成應用等70多個項目的研發和推廣,其中,楊梅物流保鮮、反季節柑橘栽培、毛筍與雷筍礱糠早出豐產、能夠用吸管吸的“玉露”水蜜桃等技術,得到了專家的認可和市場的青睞。
智力幫扶優先。寧波市林學會積極牽線聯系科研機構的權威專家在“鄉土專家”所在的企業(合作社),建立科研幫扶平臺。目前,平臺已先后在寧波士林工藝品有限公司、奉化銀龍竹筍合作社設立院士工作站、專家服務站,這一舉措推進了企業(合作社)的產學研一體化的進程,為“鄉土專家”了解和掌握先進的科研理念、前沿的研究動態奠定基礎,通過技術為“鄉土專家”擁有前景的生產和銷售的物品提供幫助。
宣揚先進事跡。通過邀請“鄉土專家”作科技創新和服務農民的事跡報告等形式,在電視、雜志、網絡媒體廣泛宣傳,褒獎他們的事跡,增強他們對林業“鄉土專家”的榮譽感、自豪感和使命感。目前,這支隊伍中90%為共產黨員,并先后涌現出全國勞動模范葉建國、寧波市勞動模范干煥宜等先進人物。


林業“鄉土專家”是當地林業生產經營領域的成功人士,在科技服務和推廣中,他們的語言與農民更加接近,做法可見、可仿、可學,更易被農戶接受,示范效應事半功倍。在“示范、輻射、傳授”科技成果,推進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的轉型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推進成果轉化。積極組織“鄉土專家”上聯科研單位,下聯農戶,參與林業科技專項研發和有關生產技術標準和規程的制定,有效推動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近年來,在新品種引進、培育,包括在制定《寧波市林特生產應對自然災害技術指南》等技術標準過程中,多數基礎數據來自“鄉土專家”的試驗基地。如象山縣鄭明土的基地擁有良種150多個,成為國內民間擁有柑橘良種最多的基地之一。在實踐中,他對研究試驗投入巨大的精力,在業界被稱為“橘子狂人”,目前通過智能大棚柑橘反季節育果,把橘子賣到40元/斤,訂單絡繹不絕,產品供不應求。此外,他參與培育的象山“紅美人”柑橘,也成為市場“新貴”,被當地列為柑橘品種改良的主打品種;余姚的甘煥宜培育的48個良種葡萄,均在當地進行推廣,成為特色品種。
發揮輻射效應。寧波市林業局在帶頭引進高產優質品種基礎上,積極推廣滴灌、套袋、果樹矮化等適用性實用技術,建設綠色水果精品基地,提高帶動輻射能力。首批12位林業“鄉土專家”均已建立林業科技示范基地,不僅為周邊種植戶提供示范,而且還跨地域,甚至跨省(市)壯大產業。如江北區的潘樹增在本地帶動108戶葡萄種植戶組成合作社,種植面積1.6萬余畝,并在云南建立了2000畝生產基地;鄞州區的魯根水帶領杖錫材花農引育新品種,組建合作社,南下北上,拓展市場。目前,櫻花基地種植面積已接近1.2萬畝,幾乎家家戶戶種櫻花,為全國最大的櫻花生產基地之一。在區林業技術服務站工作人員的幫助和指導下,杖錫村先后引進了菊櫻、普賢櫻、染井吉野、楊貴妃、八重垂枝等國內外新優櫻花品種,使杖錫村成為省內櫻花良種最多的村莊。

茅春苗和楊梅
開展精準服務。寧波市林業局積極組織解難釋疑技術服務,要求每位鄉土專家均向種植戶開通技術咨詢電話,對廣大種植戶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逐一作答,深受農戶歡迎。每當開春低溫雨雪、夏季干旱或臺風等災害性氣候發生時,寧波市林學會都會邀土專家”與林業科技同組建抗災救災技術柑橘、枇杷、楊梅、藍面對面授課、“手把手”示范,進行各類技術指導。如2016年1月下旬,寧波地區遭遇極端冰凍天氣,寧海縣一市鎮的白枇杷恰逢開花,受凍嚴重,當年減產、品質下降已成定局,枇杷種植戶束手無策、心急如焚,經市縣兩級水果專家與“鄉土專家”會商,提出“棄花強樹”策略,“鄉土專家”葉建國主動請纓召開全鎮“枇杷修剪大會”,講授“棄花強樹”休生養息一年的道理,并在自己的基地現場演示修剪技術,種植戶紛紛來到現場學習觀摩,起到了災后自救、技術推廣的特殊效果。
近3年來,各縣(市)區農林局也紛紛響應,聘請了各自的“鄉土專家”。通過這一模式,全市培訓林業經營戶、農戶3000多人次,開展田間技能傳授2萬多人次。在政府推動和“鄉土專家”的引領作用下,全市涌現出“中國水蜜桃之鄉”“中國楊梅之鄉”等20個經濟林、花木之鄉。另外,茶葉、水果、花卉、竹筍等4大林特支柱產業種植面積增加了41萬畝,達到271萬畝,全市林業產業生產總產值2015年達到463.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