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喬衛陽
破解林場改革難題開化縣林場交出滿意“答卷”
◇撰文攝影/喬衛陽
開化縣林場始建于1954年,經營山林面積19.1萬畝,森林蓄積量12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91.8%。自建場以來,林場在綠化造林、森林培育、科技示范、林業生產、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累計完成綠化造林30余萬畝,森林蓄積量從建場初期的26萬立方米發展到現在的126萬立方米,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各類商品材80多萬立方米,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和生態效益。
國有林場是國家培育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林業生產性的事業單位,在我國林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特別是在森林培育和保護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國有林場卻在實際操作中把林業發展的經濟目標和生態目標割裂開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國有林場原有體制和機制已不能適應新要求,面臨生產經營范圍受限、經濟收入單一、管理體制滯后、新的經濟增長點短時間難以培育等問題。與此同時,在發展中還累積了退休職工多、歷史包袱重、冗員較多、職工收入低于全縣平均收入水平、運行機制不靈活等困難和問題,致使林場事業發展后勁不足。
隨著森林分類經營和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國有林場的絕大部分森林被劃為生態公益林,使本來就不多的木材生產收入進一步減少,從木材經營到生態保護功能的轉變,加之以前采伐過度,木材資源面臨枯竭,又不能很好地盤活土地等存量資產,國有林場經營出現嚴重困難。
為徹底解決開化縣林場在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切實增強發展活力,開化縣委、縣政府、縣林業局及有關單位積極尋求解決辦法。改革是一把解決問題的“鑰匙”。為使開化縣林場改革方案更趨合理,縣委、縣政府組織了縣財政、人力社保、編委、林業等部門領導,由分管林業的副縣長帶隊專程赴臨安市、麗水市等地考察國有林場改革情況,充分吸收“兄弟”縣(市)的經驗,探索出一條既有利于使開化縣林場走出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又有利于進一步發揮開化縣林場在生態文明建設作用的改革之路。開化縣委、縣政府和各有關部門十分重視開化縣林場的改革,并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現代國有農林漁場建設的若干意見》(浙政發〔2008〕32號)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及縣事業單位改革的有關文件規定,以“民生為本,生態為重,絕不讓一個干部職工在改革的大潮中掉隊”的宗旨,全力以赴抓落實,精心組織求實效,通過理順林場管理體制、創新經營機制、完善政策制度,順利拉開了國有林場的改革序幕。
開化縣林場在國有林場改革中堅持做到“五個到位”。結合實際研究到位:成立開化縣林場改革工作專題調研組,充分征求意見建議,深入開展多形式、多層面的調研,召開各類座談會20余次,充分征求意見建議,并結合實際情況研究相應對策。緊密配合組織到位:成立開化縣林場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任組長,分管林業副縣長任副組長,縣府辦、林業、編辦、人力社保、財政、國土、住建、林場等單位領導為成員,負責改革實施過程中的各項具體工作。深入基層宣傳到位: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向干部職工講清林場改革的歷史背景、重大意義、目標任務、方針政策、方法步驟和工作程序,讓廣大干部職工充分了解和掌握改革政策和目標要求,打消思想顧慮,認識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統一思想,增強信心,積極參與和支持改革。認真嚴謹程序到位:為切實保障職工的參與權、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開化縣林場改革堅持做到依法操作、民主操作、陽光操作。嚴格規范操作程序,廣泛征求職工群眾的意見。2012年8月,開化縣林場召開全體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了《開化縣林場改革方案》,并提請縣政府批準。通力合作落實到位:2012年9月,開化縣人民政府下發《關于同意實施開化縣林場改革方案的批復》。縣編委及時下發縣國有林場機構編制批復,增掛“開化縣林場國有生態公益林保護站”牌子,縣財政、人力社保兩個部門落實資金撥付,開化縣林場改革方案得到順利落實。
由于國有林場多年來積累的多重困難,如何改?改到什么程度?這些都是擺在決策者面前的難題。
拖欠的職工工資,離退休職工生活補貼(由林場承擔的那部分),連年增加的營林生產費用支出,這些費用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另外,為加強生態保護,開化縣林場在“十二五”期間將削減40%的林木采伐指標,這就意味著每年要減少一筆可觀的收入。這些費用到哪里去籌?啃下資金短缺是關鍵,森林資源管理更是關系到生態安全的百年大計。
理順管理機制猶如在航行中找到了航標。在確定開化縣林場生產經營機制中,把以生產經營為主轉變為以社會公益為主的事業單位,按照管護生態公益林面積和“精干、高效”的原則,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核定與履行公益職責相適應的財政補助經費,承擔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國有森林資源保護培育和林業科技示范推廣等公益職責。
改革人事機制猶如航行中安撫了水手。國有林場改革過程中,職工最關心的問題是人員怎么安排落實?開化縣林場在改革中全面推行全員事業聘用制,按照崗位設置人員,采取“定編不定人,自然減員至核定編制數”的方式,實現人員平穩過渡。
落實保障機制猶如航行中備足了食物。國有林場改革,保障機制是基礎,大部分職工的后顧之憂就是退休后的生活補貼如何統籌?在人力社保局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多次協商和各方配合,最終完善了保障機制:一是計提退休(職)人員和改革時“4050”人員(改革時男職工年滿50周歲,女職工年滿40周歲)退休后的生活補貼;二是由縣社保部門統一發放基本退休費和生活津補貼;三是計提遺屬生活困難補助費和精簡退職人員生活補助費,費用由縣林場發放。所有人員的日常管理仍由縣林場負責,使全體職工無論在職還是退休都時時刻刻有人關懷,時時刻刻都能找到林場這個溫暖的家。

省林業保障性苗圃培育的珍貴樹種浙江楠

開化縣林場改革4年多來,職工的幸福指數不斷攀升,林場實現了“三贏”: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得到保護,林場職工得到更多實惠,林業生產得到長足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從制度上明確了開化縣林場的定位是以森林資源的保護管理為主。林場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91.8%,林場所轄林區大多位于205國道、河流、水庫等邊遠的生態脆弱地區,對生態建設和保護起舉足輕重的作用。
堅持以人為本,讓職工得到更多實惠。將國有林場發展納入城鄉統一規劃建設,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林場職工利益,妥善解決國有林場職工在林場改革過程中利益保障問題,消除林場職工心中顧慮和歷史遺留的“怨氣”,呈現前所未有的穩定局面。
創新機制,激發活力,林業生產得到長足發展。縣林場卸下了歷史包袱,在經營體制和人事管理方面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一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學營林、科技興林上,大大提高森林質量,改善森林生態系統,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助推開化國家公園建設;二是優化人才結構,拓寬人才引進途徑,為林場發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做好林場內部的建設,提升內部管理能力。
改革后的開化縣林場逐漸從單純以采伐經營收入為主向一、二、三產聯動發展為主轉變。因地制宜,改良林場森林結構,提升林場生態產品產出能力,在保護好綠水青山的同時,經營好“金山銀山”。開化縣林場積極開展良種基地建設、省級保障性苗圃建設、珍貴樹種栽植、林下經濟、大徑材培育及森林撫育經營管理等項目。森林旅游產業發展迅速,為林場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