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應果林有道
“原木+雕刻” 打造“生態工作室”
◇撰文//應果林有道
一塊進價不菲的進口木材菠蘿格,經過雕刻師傅的切割、打磨、雕刻等工藝,變成了一塊表面光滑、紋理清晰、古色古香的臺板?!坝行┰械募y路保留不錯,很有歷史感?!标惏l根用手摸著臺板,圍繞轉了一圈,點頭稱贊雕刻師傅的工藝水平。
陳發根是杭州市余杭區的一名從事木材生意的普通商人。早些年,他從事原木、新舊建筑模板的銷售,但經營數年后,發現這種經營套路越走越窄,利潤也逐漸減少。如何轉變現有的經營方式?這成為擺在陳發根面前不得不思考的問題?為此,他開始關注國家林業的生態政策,研究木材消費市場的新動向,近年來摸索出以“原木+雕刻”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條傳統木業轉型的經營之路,成效顯著。
1972年的夏天,陳發根出生于一個農村家庭,其父親是一名志愿軍老戰士,從軍數十載。受父親影響,他毅然報名參軍。1991年,年僅19歲的他遠離故土與親人,前往杭州,成為武警邊防戰士的一員。原以為會在部隊度過漫長歲月的陳發根,卻在1999年因身體狀況而退伍,那時的他已經27歲了。常年的軍旅生活,在給予他強大的抗挫折能力的同時,也使他的身體產生了一些難以避免的永久性傷害。
面對身體的壓力,他第一次感覺到了現實生活的殘酷。“我退伍后,應該做些什么?”這個問號時常在陳發根的心里打轉。
在妻子李強英及家人的精心照顧下,歷經2年的休養生息,他重新開始規劃生活。陳發根用自己僅有的存款,并向銀行貸款購買了一輛小貨車,從事木材運輸工作。剛開始,陳發根只是專心致志地運輸木材。久而久之,善于觀察的陳發根從這個行業中尋找到了新的商機。當時他承接了一個房地產工地建設木材的運輸工作,在半個月的運輸中,他發現施工方在工地施工時,由于場地限制往往會丟棄那些用過的建筑木方,其實這些建筑木方經過處理后,還可再次利用。于是,在征得施工方許可后,他以一定價格回收了這些建筑木方,并運回了自己租用的一塊空地上。讓他沒想到的是,兩天之后有了收獲:兩位從事木材生意的個體經營者向他收購了這些在別人眼中的“廢棄品”。

“變廢為寶”的經歷,讓陳發根看到了這些木材的潛在價值。于是,他開始四處收集使用過質量不錯的建筑木方材料,售賣給那些小成本經營者,從中獲得利潤。日積月累,憑借誠信經營、踏實肯干的良好品質,他不僅擁有了新的資金來源,而且積累了更多的客戶,在木材經營戶中豎起了口碑,開始做起了自己的小生意。
2001年,對于陳發根來說,是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年。那一年,陳發根擁有了經營木材的“攤位”,從事原木、建筑模板的銷售。2003年,他將自己的產業從桐廬縣轉到了杭州,企圖拓展更大的市場,尋求更多的客戶群與消費者。做人講誠信,樂于助人等優秀品格為他的生意“添磚加瓦”。他的木材生意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
然而,2008年,房地產市場的不景氣,像一股“寒冰”,波及到了不少行業,他的木材生意也不例外。“我很多的原木、建筑模板,多數是賣給建筑工地,后來有些就賣不動了,致使囤積的貨物也越來越多,心里很著急。”提及那時的場景,陳發根記憶猶新。
又一次遭遇生活的難題,時間是2年后,但這一次陳發根卻沒有停止自己的腳步,而是積極分析木材市場發展方向,主動向黑龍江、貴州等外省的同行業朋友“取經”,努力找到解決難題的“鑰匙”。
所幸的是,經濟逐漸回暖,國家大力提倡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政策紅利”的背景下,林業作為生態的重中之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新契機。與此同時,木材消費市場也出現新的動向,木材開始不再只是作為家具的原材料而出現,它更多地開始以藝術品、裝飾物品來展現,成為人們享受生活品質的象征之一。為此,一些古色古香的家具開始在市場上受到熱捧。


陳發根緊緊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開始大量引進國外的原料木材,聘請專業的木材雕刻人才,組建“雕刻工作室”,打造原生態的家居用品。從事三十多年木雕工作的單師傅在陳發根的“三顧茅廬”下加入了陳發根的創作團隊。“在保持木材原有形態的基礎上進行深度加工,是以藝術化的形式展現生態與經濟的雙重結合”。單師傅撫摸著那些奇形怪異的木材像是伯樂眼中的千里馬,未經雕琢卻價值不菲。同時,他還邀請擁有創新意識的應屆大學生,將材料、技術、理念三方面綜合起來,對原木進行深度加工,使木材的觀賞價值進一步提高,增加產品附加值,受到一些客戶的熱捧。“依托于雕刻室,就地取材,節約了時間成本和運輸成本。有時候,一個月有10多個訂單,雕刻師傅都來不及做。”陳發根如是說。
菠蘿格,生長于非洲的一種喬生植物,最開始是作為戶外建筑材料而使用。由于其突出的物理特性和較好的美觀效果,逐漸被人們應用于傳統家具的制作。但陳發根等人卻將菠蘿格以藝術化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他們挑選數十年以上的木材,在不破壞樹木原有形態的基礎下進行深度加工,以最簡單自然的方式創造出生活藝術品。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樣的創新受到了客戶群的一致好評。黑龍江的一位客戶專門到陳發根的木材市場,花重金訂購了一款由菠蘿格制作的茶幾。
隨著客戶訂單的增加,陳發根開始收藏各種各樣的樹種,并且開始琢磨樹的各種形態。在他的家中,有一個類似于兩猴環抱、未經任何雕琢、自然形成的香樟樹工藝品,是他的最愛。一大一小兩只猴子緊緊環抱,寓意深刻,加上自然的風雨洗禮,初具模型,手感光滑,獨特的暗沉顏色,清晰的紋理結構,讓人感覺這不像是樹,更像是一件經過細心雕琢的大型黑瑪瑙的珍貴藝術品。除此之外,在他家外的場地上,還擺放著各種形狀各異的樹根、樹干。“你別看,這些樹根長得‘丑’,經過雕刻師傅的加工后,整個形象就‘美’了?!标惏l根如是說。像樹瘤、白欒樹這種不受常人歡迎的樹都被他視作珍寶,這些對于陳發根來說,都是潛在的一筆財富。
如今,陳發根無論是出差收購木材,還是帶家人旅行,總愛到當地看看那些被丟棄的樹根或有形的樹木,因為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遺產,他要讓這些木材重現它的價值,這種價值不僅僅是新鮮、好看,更有一種傳承樹文化的價值。在實現這一期望的過程中,陳發根心中也有困惑,這個困惑也是當地其他一些木材經營戶的心聲:木材堆積需要場地,一般都選擇在城市的郊區,但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他們也在不斷搬遷經營地點,希望政府在資金、場地等方面給予一定支持,讓他們全身心投入到木材產業的轉型升級中,為城市園林建設和家具產品設計盡綿薄之力。
編后語:
從軍人到木材生意人的轉型,轉型的是職業;從傳統產業到新型產業,轉型的是理念。前者讓陳發根接觸林業,后者讓陳發根熱愛林業。他說,與林相交,體悟林情,“樹木不僅僅是一種植物,更是一種文化。雖然利益是商人的根本,但我喜歡這種文化,因為文化根植于內心,喜歡而去從事才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