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柳青
大部分研究者把影響有效教學的因素重點放在了教師因素上,忽略了學生因素的重要性.然而,有效教學理論指出,教學的有效性是由學生的具體進步和發展體現出來的.要實現物理的有效教學,必須要對學生因素進行探究,這是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過程的參與者,任何“教”的過程都無法取代學生“學”的過程.本文以學生因素為出發點,從學生的學習起點、課堂參與度、物理意識三個方面展開對影響物理有效教學的學生因素的探討.
1 學習起點
學生的學習起點是指學生在先前的學習中所積累下的基礎,包括學生學習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也可以理解為學生學習新事物時所必須借助的知識和能力儲備.維果斯基也曾把兒童心理發展水平分為現有發展水平和在他人的幫助或啟發下可以達到的較高發展水平,并指出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可以使學生處在最佳的最近發展區,學生就能積極有效地投入學習,有效地進行物理課堂活動,提高課堂效率.可見準確地把握學習起點極大地影響著教學的有效性.
以《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學片段為例,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了寬為20.0cm的書和長為11.0cm的鉛筆的測量圖,并提問學生圖片上刻度尺的讀數是多少,學生紛紛舉手回答并回答非常正確,這說明學生已掌握了測量值為整數的讀法.緊接著教師又給出了讀數為7.98cm和10.12cm的兩幅測量圖,對于這兩幅圖的讀數,生1說:第一幅圖快8.0cm了,第二幅圖剛過10.0cm;生2說:第一幅圖7.9cm,第二幅圖大約10.0cm;生3說:第一幅圖8.0cm,第二幅圖10.1cm,由此可見學生基本掌握了刻度尺的讀法,教師在教學時重點講授刻度尺的估讀方法即可.但是,接下來該教師卻話鋒一轉:這兩幅圖上刻度尺的讀數到底是多少呢?下面我們一起來認識刻度尺.最后,學生只能跟著教師預設的教學流程重新學習了關于刻度尺的知識……,可以看出該教師在備課時充分考慮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嘗試著說出了刻度尺的讀數,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卻沒能及時地把握住學生的現實起點,對學生的學習起點估計過低,教學內容重復學生已掌握的相關內容.對學生而言,教學內容缺乏新意和挑戰,學生不能從教學中學到新的知識,這樣的教學也就算不上有效了.
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
1.1 認真鉆研教材,把握學生的邏輯起點
物理是邏輯性比較強的學科,因此物理教材的編寫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和結構性.在教學開始前,教師必須要認真鉆研整套教材,讀懂教材的編排特點,準確地掌握自己所教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已經學習了哪些與之相關的知識,以后還有哪些與此相關的知識需要學習.教師憑借豐富的教學經驗理清學生的知識結構,準確掌握其邏輯起點.
1.2 充分了解學生,分析學生的現實起點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和教材是學生可以依賴的僅有的學習資源,這種情況下教師比較容易把握學生的現實起點,教師一般也按照教材的編寫順序“從前到后”、“從上到下”進行教學.然而,隨著社會發展日趨信息化、技術化,學生學習的渠道和資源變得日趨多樣化、豐富化,教師越來越難把握學生的現實起點.所以,物理教師應該多與學生交流,通過課前調查、課中生成等方式全面了解學生走進他們的經驗世界,從而確定學生真正的學習起點.
2 課堂參與度
課堂本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展開雙邊互動的場所,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處于完全平等的地位.然而,現在卻存在這樣的現象:教師在課堂上處于支配地位,學生則處于不平等的被支配地位.皮亞杰的認知發展觀認為,發展是一種建構的過程,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建構過程促進了其內部心理結構的不斷變化.可見,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學習和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物理課堂上,只有教師的講授沒有學生的參與是遠遠不夠的,以“奧斯特實驗”教學為例.若教師將學生操作實驗改成演示實驗,在教師的操作下學生可以看到小磁針在通電直導線下偏轉了一定角度,但是,學生卻不知道在滿足什么條件時小磁針才能偏轉,比如小磁針該怎樣擺放;導線電流需要多大;選擇怎樣的導體.這樣將導致學生對實驗的具體操作毫無感覺、動手能力越來越差、知識掌握不牢固.
要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可采取以下兩種方法:
2.1 采用“分組”形式
受國情所限,我國的班級班額約40至50名學生
,這種大班額的班級設置本身就降低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種情況下,應積極地采用“分組”的教學方式,教師把班內的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每組由4到6名學生組成,小組學習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主動參與的意識,在小組內每名成員都有發表自己看法和觀點的機會,真正地提高課堂的參與度.
2.2 變換教師角色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一直扮演“主導者”的角色,擁有絕對的權威,他們主導著課堂的進行節奏、操控著課堂上的所有活動.長期以來,課堂成了教師唱獨角戲的舞臺,學生則處于被動狀態,沒有絲毫的課堂參與權.因此,教師應調整自己的角色變“主導者”為“引導者”,在課堂上,積極鼓勵學生參加課堂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主題意識.只有教師調整原有的傳統角色,以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學生課堂參與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3 物理意識
物理意識是指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從物理學角度來思考、解決問題,能運用物理方法、物理語言分析問題、探索物理規律的意識.但現實情況是中學生恰恰缺乏這種把實際問題抽象成物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對生活中的問題,他們很難做到從物理學的角度思考,即便是想到用物理思維解決問題,也僅限于機械地套用公式或模仿做過的題目.例如,問學生:“用細線懸掛一個乒乓球,慢慢地靠近打開的水龍頭,猜想乒乓球是靠近水柱還是遠離水柱呢?”很多學生
對此毫無頭緒,但從物理學角度分析它其實就是流速與壓強的問題,流速越大壓強越小,乒乓球向水柱靠近,水的速度帶動周圍空氣的運動,運動的空氣氣壓變小,大氣壓就推著球向氣壓小的地方移動,即乒乓球靠近水柱.對物理教學而言,重要的不是學生會解多少題考試得多高的分,而應該是讓學生學會用物理思維去思考、分析生活中的現象,揭示這些現象的物理奧秘,從而為生活服務,真正實現“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下面僅從規范物理語言這個方面討論如何培養學生的物理意識:
分析物理問題和描述解題過程都離不開科學規范的物理語言,然而,許多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仍無法用物理語言準確地表述自己的物理思維.例如,公交車突然剎車時,站在車內的人會向前傾倒,嘗試分析其中的物理原理.比較準確的答案表述應該是:公交車受力而停止運動,但車上的人由于慣性的作用,要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繼續向前運動,導致站在車內的人向前傾倒.在這里“運動、受力、慣性、運動狀態”等都是物理用語.但是,有些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卻用“車不動了,人還在動,人就會向前傾倒”等生活用語來說明,還有些同學的表述缺乏邏輯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物理語言意識,并在教學時使用規范的物理語言,為學生作出表率,讓學生模仿運用,不斷提高物理語言的表述水平.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影響物理有效教學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學生因素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生的物理意識,這些都是影響物理有效教學的學生因素.所有的這些因素對物理有效教學產生綜合的影響,要研究物理有效教學,必須關注這些影響有效教學的學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