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煦
對多位非公募基金會和社會組織人士而言,11月22日至23日在滬舉行的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略帶感傷。
感傷是因為不舍。隨著新修訂的《基金會管理條例》中“基金會成立滿兩年后將可以依法申請公開募捐資格”,以及今年頒布的《慈善法》不再將基金會從法律層面區分為公募和非公募,走過12年歷程的中國非公募基金會將走進歷史。作為中國公益組織的年度盛會,從2008年創辦至今的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也將就此畫上句號。
然而感傷中有期待,“非公募基金會”的名字雖將不再,但現實中眾多基金會仍會以“非公募”的形態存在。遍布中國的3000余家非公募基金會,它們會有怎樣的現實選擇?作為社會組織的中堅力量,它們如何引領并改寫慈善事業發展?
放開公募權之后往哪兒走?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財富積累初具規模。與此同時,環境污染、食品安全、貧富分化等社會問題叢生,公益慈善組織成為繼政府、企業之后的第三種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基金會作為公益慈善領域的領跑者,為廣大公益熱心人士回饋社會提供了巨大空間。
2004年6月,《基金會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非公募基金會登上舞臺。2016年9月,《慈善法》實施,公募權放開,“非公募基金會”將不再作為“基金會類型”之一。
從民間資本進入基金會領域,到放開公募權,在這兩個重要節點之間的12年間,非公募基金會從一個年輕的社會組織形態,在實際參與社會建設中迅速發展壯大。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表示,中國在全球治理領域中的地位與作用日趨明顯,而全球治理領域的一個趨勢就是各種社會組織和專業組織的興起。
據民政部《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披露:2014年,全國共有公募基金會1470個,非公募基金會2610個;2015年公募基金會為1548個,非公募基金會增至3198個。非公募基金會在數量和增長速度上都已經占絕對優勢。
在公益支出上,非公募基金會同樣“出手不菲”。2016年中國慈善榜發布的基金會榜單顯示,非公募基金會捐贈支出排在第一的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年度支出2.16億元,榜單前7位的非公募基金會都超過1億元。
在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副局長劉振國看來,多年來非公募基金會與其他慈善組織一道,動員了大量社會資源,開展了眾多公益慈善項目,為推動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對“生而不能公開募款”的廣大非公募基金會而言,公募權的共享、聯合勸募事實上已成為潮流。特別是互聯網籌款讓募捐的地域界限、公募與非公募的界限更加模糊。近年來很多以前從未有過的籌款形式、名詞、概念迅速落地,影響較大的如“冰桶挑戰”、“善行者”運動籌款和“互聯網+慈善”等均紅極一時,“粉絲運營的意識”也成為很多基金會的共識。
在此背景下,“公益行業發展也到了放開公募權的時期。”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南都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無論是公募還是非公募,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化和新技術的發展,公益發展正在呈現出新的趨勢。“公益事業出現了大量的創新,比如社會企業、公益創投等一系列新的實踐;新公益強調規模化,通過復制、推廣、開源、推動政策改變等方法讓項目的覆蓋面和影響力規模倍增;新公益擁抱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思維,在資源動員上取得了驚人的成效。”南都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彭艷妮說。
公與非不重要, 供給側改革才重要
對于絕對數量已遠遠超過公募基金會的非公募基金會,它們對獲得公募權是否積極?多位受訪人士對此持謹慎態度。
廣東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劉小鋼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千禾基金會現在還沒有從非公募到公募的迫切需求。“我們是非公募基金會,但是從第一天起就要求自己完全透明公開,財務要向公眾交代,所以是否公募對我們的理念、工作方法并沒有什么影響。”
在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潘江雪看來,是否轉為公募,每一個基金會要根據各自的生存結構做出戰略選擇。“你要做的項目,能跟社會公眾說清楚嗎?如果不能,你就不要做公募;如果你的產品項目和服務能夠給老百姓說清楚,同時有一套完整的工作邏輯和數據采集能力,你能做好透明地披露工作的時候,可以選擇。”
徐永光則預言:相當多數量的非公募基金會不會申請公募權。“反而是那些草根NGO轉為慈善組織的這些機構,需要公募權,我認為5年內獲得公募權的社會服務機構會超過公募基金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與“公募”和“非公募”的身份選擇相比,創新也許是當下基金會們更為現實和緊迫的選擇。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匡鵬說,“在《慈善法》實施的背景下,基金會的突破創新也面臨著重大的發展契機。”
三大互聯網巨頭BAT中投身公益稍顯遲緩的百度公司,在11月23日舉辦了百度全新公益平臺的內測邀請會,同時宣布與基金會中心網結成戰略合作。掌握巨大流量入口、占有技術優勢的百度選擇在公益領域開放服務行業機構,得到了業內認可。目前已知包括壹基金在內的多個知名基金會將入駐百度平臺。
百度的探索只是縮影,社會服務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啟幕。在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上,由阿拉善SEE、愛德、恩派、騰訊公益、新華公益、南都等多個國內知名基金會聯合共建的首個“中國好公益平臺”正式宣布啟動,這是中國第一個將優質公益產品與社會需求進行有效對接的平臺。
中國好公益平臺召集人徐永光介紹了該平臺旨在解決的“痛點”:在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大背景下,公益機構的影響力小,難以回應社會問題。因此,公益行業亟須把優質公益項目的研發方和地方樞紐機構、各地的一線公益組織有效連接起來,幫助優質公益產品進行規模化發展,滿足社會需求。
上述嘗試顯然是市場爭奪公益資源配置主動權的信號,那么政府在現階段的這場公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還有哪些任務?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馬慶鈺認為,最主要的是增加制度供給,為包括非公募基金會在內的社會組織發展提供更有利條件。“這些制度供給的著力點應該包括優化社會組織質量結構、落實稅費優化政策、實施社會組織國民待遇以及善待社會組織成長中的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