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嚴瑜++宦佳
從智利經驗看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11月中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第三次訪問拉美,在國內帶起一陣“拉美熱”,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智利再次進入國人視野。作為最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國家之一,智利的成功經驗引發廣泛關注。
超越中等收入階段
2011年,智利實現了人均國民收入12350美元,達到了世界銀行規定的高收入國家的標準(按照世界銀行2009年的標準,高收入國家的人均國民收入為12196美元以上),成功超越中等收入階段。2012年,智利又被世界銀行列為“高收入經濟與合作組織成員國”。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日前發布的《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對128個經濟體進行評分和排名,智利憑借制度、基礎設施和商業成熟度的優勢列拉美地區之首。國際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對智利做出A級信用評級,風險評估也屬于低風險級別。《經濟學人》信息部公布的全球經商環境排名,智利位列最具吸引的經商國家前15位,領跑拉美地區。
南開大學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王萍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智利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改革發展道路,成功實現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平穩轉型。1971年智利人均國民收入達到1020美元,首次突破‘貧困陷阱,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經過40余年的不斷改革,2011年智利人均國民收入首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拉美地區率先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一年以前,大家公認智利已經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拉美研究所副所長孫巖峰說:“但是我們看到今年智利也有一些小問題。可以說,智利跨過了‘中等收入陷阱。但是如果它處理不好的話,仍然有可能重新跌回‘陷阱。”
順勢而為的改革
“智利的改革道路雖然最初受到西方新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但此后40年一直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走一條適合智利國情的‘中間道路。”王萍說,“智利并非完全按預先設計的方案實行改革,而是根據國情的變化,不斷調整改革政策。”
回顧智利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其道路在不斷調整。“從上世紀70年代初皮諾切特政府上臺以后,智利就率先應用了芝加哥學派的經濟管理思想,搞市場化、自由化和私營化。智利在經濟和市場改革方面是最早的。正好趕上了拉美和全球從80年代到90年代整個經濟增長的周期。”孫巖峰說。
智利大學經濟學教授伊格納西奧也指出,智利的成功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政府意識到國內市場狹小內需不足的局限性,發揮礦藏、農林漁業資源豐富的優勢,謀求建立在外部競爭力之上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智利的改革開放開始較早,正好與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同步,此時謀求自由市場經濟轉型、推動外向型經濟正好順應了世界潮流。
事實上,上世紀90年代,多個拉美國家實行了結構性改革,接受了所謂“新自由主義”經濟發展模式,否定了過去的“進口替代工業化”發展戰略,實行外向型經濟發展方式。這些改革措施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幫助拉美走出債務危機,基本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后期,“新自由主義”的弊端就明顯地暴露出來。它片面強調市場的功能,忽視宏觀調控,對拉動經濟發展的出口、投資和消費三者之間的關系處置不當,特別是忽視社會發展,失業增加,貧富差距加大,腐敗之風盛行,導致社會矛盾激化。
智利進行了適時的調整。“皮諾切特政府在上世紀80年代進行政策調整。即在實行開放經濟的同時,也主張用強有力的國家之手引導經濟。因此把部分已經私有化了的國有企業重又拿回到國家的監管之下,并且同時推出‘以債權換股權的方式,以被稱為‘人民資本主義的方式把國有企業的債務轉移到了私人投資者手中。與此同時,還采取了與之相配套的改革政策,諸如: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投資;放棄固定匯率制度代之以小幅度調整的爬行匯率制;加強非傳統產品的出口等。”王萍說。
更重要的是,智利保證了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孫巖峰說:“皮諾切特政府開始實施的這一套經濟改革和市場開放政策得到了良好的延續。雖然經歷了皮諾切特的軍人政府下臺,文人政府上臺,但文人政府中不管是左翼還是右翼,他們基本上在經濟政策領域都延續了皮諾切特時期這一套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整體經濟思想,只是在小部分有所調整。它的政策沒有像其他拉美國家那樣忽左忽右、朝令夕改,產生巨大的波動。”
多元平衡的政策
西班牙阿爾卡拉大學教授拉蒙·卡西爾達稱,包含政治、經濟和社會措施的平衡計劃將保障社會正義,改善旨在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治理。擁有一個積極而有效的政府是多個成功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的共性之一。
智利也不例外。“我們去考察時,智利人說,智利狹長的地形決定了其戰略風險相當大。”孫巖峰說,“智利的歷屆政府都對國家政策和發展經濟有強大的自覺性和積極向上的態度。”
為平衡外部沖擊,智利注重經濟發展的多元化。
一方面,智利長期堅持貿易合作伙伴多元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智利先后與拉美、北美、亞洲、歐盟等國家和地區集團簽署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成為世界上對外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最多的國家之一。這種開放的貿易政策無疑極大地拓展了智利出口市場。
另一方面,智利注重經濟結構的多元化。“智利很早以前就知道,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孫巖峰說,“銅礦是智利經濟的支柱,但是,除此之外,智利還開發了葡萄酒、熱帶水果、漁業等產業。”數據顯示,產銅大國智利還是世界第四大葡萄酒出口國,每年出口價值20億美元的葡萄酒到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此外,在水果、海產品、林產品等方面,智利的出口量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在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面,智利也注重搞平衡。
實現社會公平,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但是,很多拉美國家疾風驟雨地推行以效率為先的經濟改革,忽視了社會公平的實現,其間積累了大量的社會問題,最終使改革因缺乏民眾支持而夭折,有的甚至導致政權頻繁更迭,使改革缺乏了延續性和穩定性。
“自1990年文人政府開始以來,智利在注重經濟增長的同時,注重強調兼顧社會公平。”王萍說,一方面,智利不斷提高公共社會支出規模,盡最大可能提高減貧效果。1993年,政府將社會項目支出提高到占GDP的15%,此后政府不斷加大對社會支出的傾斜。另一方面,不斷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力度,其中養老金制度改革頗具特色。改革后,規定所有公私部門員工都必須個人繳納工資收入的10%存入個人保險賬戶,由國家監督的私營公司管理和經營。
“智利是拉美最早搞養老金改革的一個國家。為什么?因為在推進市場化改革的時候,不能讓老百姓過多地受到市場的不利因素壓迫,所以采用養老金私有化的方法,讓底層人民的福利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孫巖峰說。
此外,清廉高效的政府為經濟改革提供了保障。拉美多個國家在結構調整、資源重新分配的浪潮中,由于政府權力沒有得到有效約束,很多拉美國家成為貪污腐敗的重災區。但是智利卻成為少有的凈土。自1995年透明國際發布腐敗影響指數以來,在全球清廉排行榜上,智利是拉美地區唯一進入前20位的國家。正是由于智利在約束權力、打擊腐敗方面的成效,國家經濟在市場化過程中的權力尋租現象得到了有效控制。根據世界銀行2016年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智利營商環境便利度在拉丁美洲排在第一位。根據瑞士國際管理發展研究所《國際競爭力排名調查》,智利的市場經濟透明度也位于拉美國家的榜首。根據美國傳統基金會發布的《經濟自由度報告》,智利的經濟自由度位于全球之首,政府腐敗指數在拉美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