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小喬
12月3日,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中國經濟新動能”為主題的第十六屆中國經濟論壇在人民日報社報告廳舉行,400多位政商學界精英參會。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鐵農、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人民日報社副社長張建星、工信部副部長陳肇雄、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劉佳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等發表演講,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等知名企業家出席會議。中國經濟形勢應該怎么看?可持續發展應該怎么辦?政商學界嘉賓共同為中國經濟把脈開方。
中國經濟形勢究竟咋樣?
1000萬“城歸”正在產生新的人口紅利
“近年來,我國經濟出現傳統動能持續減弱的態勢,盡管新經濟的成長速度明顯高于傳統產業,但新動能的釋放還不平穩,新動能的增量尚不足以抵消舊動能的減量。”人民日報社副社長張建星在致辭中如此分析中國經濟。
在張建星看來,中國經濟發展也不乏積極因素。他指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0月份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和非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不僅高于此前的預期,同時分別創下了2014年7月和去年12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數據表明,我國經濟正在不斷集聚新動能,正在實現穩中提質。
今年前三季度的經濟數據支持了上述說法。前三季度,我國GDP增長6.7%,服務業增長對GDP的貢獻率達到58.5%,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7萬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CPI上漲2%,進出口繼續保持順差。
可喜的變化并不只這些。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在主旨演講中指出,十八大之后中國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那就是土地確權和土地的流轉。由此帶來了農村經濟活力提升,以及農民工逐漸回歸農村——他稱之為“城歸”。厲以寧表示,據調查,目前“城歸”已經占到4000萬外出農民工的四分之一。他指出,中國正在悄悄地進行一場人力資本革命,新的人口紅利正在產生,實際上為中國下一步創新做準備。
新動能能逐步挑起大梁嗎?
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價值鏈中顯出升級趨勢
工信部副部長陳肇雄指出,看中國經濟形勢需要有全球視野,當今全球經濟復蘇緩慢,發達經濟體需求不足,增長低位徘徊,新興經濟體增長放緩局面持續,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如何讓新動能逐步挑起大梁,舊動能不斷煥發生機,成為全球經濟發展面臨的共同挑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著名經濟學家朱民指出,2017年全球經濟仍會低位運行,全球經濟增長波動將會加大。
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長更加耀眼。近期,包括渣打銀行、英國巴克萊資本公司、高盛、路透社、彭博社、《華爾街日報》等多家外媒和外資機構相繼上調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高盛分析認為,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價值鏈中的地位顯示出升級趨勢。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經濟學家羅奇還專門發文駁斥了“中國經濟崩潰論”。
經濟發展的動力在哪里?
應通過實體經濟的發展獲益,而非低買高賣
當下的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為經濟新動能不斷孕育成長的一個真實寫照。創客群體的不斷擴大,讓各地區新企業蓬勃發展。
前三季度,全國新登記企業同比增長27%,日均新登記企業1.46萬戶,明顯高于前兩年。創新熱潮使得新經濟、新動能孕育成長,傳統動能不斷調整、改造、升級。前三季度,浙江裝備制造、高新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5%、9.3%和8.7%。
“創新”也是此次論壇的熱詞之一。“創新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只有創新才能為生產力水平的提升提供新動能。”如何創新?張建星提出,既需要發揮市場的作用,也需要發揮好政府的作用。從政府層面講,主要是為市場公平競爭創造良好寬松的環境,包括體制機制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政策創新、科技創新等;從企業層面講,主要是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完善供給體系,提高供給質量,實現企業效益和生產力水平的持續提升。
創新,正成為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驅動力。作為中國制造業發力“中國智造”的代表之一,格力最近被推上風口浪尖。近期“寶能系”的前海人壽在二級市場大舉買入格力,資本大鱷開始向中國制造伸手。對此,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中國經濟論壇上表示,投資者應該通過實體經濟的發展獲益,而非低買高賣。對于萬科的前車之鑒及“寶能系”舉牌格力的可能性,董明珠表示,不會因為資本的變化影響情緒,不會對舉牌進行應對,“如果成為中國制造的破壞者,他們是罪人”。
對此,證監會主席劉士余今天也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會員代表大會上表示,希望資產管理人,不當奢淫無度的土豪、不做興風作浪的妖精、不做坑民害民的害人精。他指出,最近一段時間,資本市場發生了一系列不太正常的現象,你有錢,舉牌、要約收購上市公司是可以的,作為對一些治理結構不完善的公司的挑戰,這有積極作用。但是,你用來路不當的錢從事杠桿收購,行為上從門口的陌生人變成野蠻人,最后變成行業的強盜,這是不可以的。這是在挑戰國家金融法律法規的底線,也是挑戰職業操守的底線,這是人性和商業道德的倒退和淪喪,根本不是金融創新。這一表態,明確傳達了政府對實體經濟的重視支持。中國制造乃至中國經濟的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