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杰++李倩
【摘要】政府職能轉變尚未到位,頂層設計統籌失靈,規劃方案模糊化,評估機制錯位缺位等原因導致人才戰略落地難問題。有效的人才規劃應建立在政府職能的有效轉變之上,建立在對市場規律的充分尊重之上,要求政府重視人才規劃中的管理工作,從目標任務的分解,到配套資源和制度的供給,到評估、監測與反饋,都亟待精致化設計。
【關鍵詞】人才戰略 人才規劃 政府職能轉變 頂層設計 評估機制
【中圖分類號】C961.9 【文獻標識碼】A
人才興則事業興。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我國由人才大國邁向人才強國”,作為實現人才發展戰略的重要工具——人才規劃,一直是黨和國家強調的重點工作。“十五”以來,人才規劃作為專題規劃納入政府工作的議事日程,自此我國人才規劃從“臨時的、個案性的人才計劃”走向“長遠的、系統性的人才戰略”。《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提出要“培養和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的人才目標。此后,人才戰略規劃如雨后春筍大量涌現,各地紛紛致力打造“人才高地”,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源動力。與“看上去很美”的宏偉目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才發展領域的系列亂象:人力資源大而不強,人才結構與數量失衡;培養與使用錯位,基層人才不適用、高層人才不夠用;人才工程交錯林立,“帽子工程”滿天飛。換個角度來說,這正是人才規劃未能發揮預期作用的表現。
人才戰略規劃為什么落地難
一是政府職能轉變尚未到位。政府與市場的有效分界,可謂人才規劃體制改革的元理念,如得不到厘清,就會導致兩個方向的負面后果:一方面,如果規劃目標涉及的職能領域太多,要在有限人力物力約束條件下滿足所有目標幾乎是不現實的。另一方面,受傳統計劃經濟思維影響,我國人力資源雖然豐富,但市場配置作用長期受到限制。人才評價機制僵硬、行政審批架屋迭床、科研經費政出多門等一系列問題,使人才市場遭到制度性分割。人才規劃在這種體制性痼疾面前,顯然力有不逮。
二是頂層設計的統籌失靈。從橫向政府職能領域的角度來看,人才幾乎貫穿于每一個政策領域,在“發展規劃”時代,脫離大環境而存在的人才規劃,只可能是自說自話,遑論助力經濟發展目標。而綜觀人才規劃、教育規劃、科技規劃等眾多戰略規劃之間,還缺乏一個協調的機制設計,如何讓縱橫交錯的發展戰略規劃發揮合力,共同助力于經濟社會發展,目前這一問題還亟待探索。從縱向政府層級的規劃體系來看,有的地方的人才規劃基本上還停留在對國家人才規劃的簡單復制。如果說作為國家層面的人才規劃,重在引導,而不限于細節,充分給予地方政府人才發展的空間,那么地方政府的人才規劃,應因地制宜,為銜接國家戰略方針提出更切實的措施,否則規劃方案一旦口號化,將淪為績效宣示工具,甚至形象工程。
三是規劃方案的模糊問題。從人才規劃方案來看,從較高的國家層次到地方政府層級,從目標體系到配套政策措施,人才規劃都存在模糊化的問題。在具體措施上,出現了以原則對原則、“行政諺語化”的傾向。有的規劃方案雖然大談“落實”,但實際上只是把一些一般性的工作思路當作操作路線圖,對于覆蓋范圍、目標群體、執行方、資源分配方式等配套信息都沒有明確。這種“諺語”化的規劃方案的一個后果就是,不同專題領域、不同地區的人才規劃高度相似,看似是在建立“共識”,卻伴隨著政策“去實質化”的風險。
四是評估機制的錯位缺位。一方面,規劃評估的重點與規劃目標邏輯上并不是鐵板一塊,評估的指向性不明。一邊是國家對人才“質量”三令五申的強調,一邊是規劃文本中對人才“數量”堅持不懈的重申。從目前可考的人才規劃評估報告來看,可測量的評估指標體系還是相對單一,集中對人才數量、結構、學歷等信息的簡單匯總,政策指導意義并不明確。另一方面,人才規劃評估的制度規范尚未建立,特別是終期評估與年度評估機制的建立,各地人才規劃評估的內容差異較大,評估結果較難進行橫向和縱向上的對比。評估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診斷,根據診斷結果,才能確定在下一政策周期應如何調整新的規劃方案,激勵相關規劃主體就有關不足進行改進。
人才規劃改革路在何方
人才規劃愿景宏偉,但如果不能落實,就成了空中樓閣;圍繞人才規劃調查、編制和實施所開展的大量工作,就只是在層層負重的行政體制上再添一根稻草。基于此,人才規劃改革路在何方?執行難應如何破題?
一是轉變政府職能,重新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人才活力能否得到釋放,關鍵在于政府簡政放權的決心與魄力。創造人才能夠自由成長的空間,該由用人單位辦的就交給用人單位,該交給基層的就交給基層,該由市場運作的就交給市場。具體來說,應明確規劃的重點內容,將人才規劃與教育規劃、科技規劃、經濟發展的核心工作緊密掛鉤,梳理內在規劃系統的內在作用鏈條,發揮人才戰略的宏觀管理作用;應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務的權力清單與責任清單,規范人才評價機制中的行政審批,打破自由流動、競爭與發展的體制障礙。
二是配套制度供給,實現管理的精細化。戰略管理理論提供的一個思路是,不能描述的就無法衡量,不能衡量的就無法管理。人才規劃重在實施管理,戰略的提出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對于戰略目標的分解、對接與執行。不同政府層級之間的規劃如何對接?規劃目標與手段措施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否一致?人才規劃應如何處理與其他科技、教育工程之間的關系?這一系列問題都要求人才規劃放棄粗放式的概念管理,而應該落實到更小的目標和更微觀的操作路線圖。具體來說,首先,建立年度人才計劃,并解釋年度計劃是如何分步驟實現戰略目標的——包括配套政策工具、資源分配、時間表、路線圖等,以此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和約束力,如果年度計劃的單獨設立有難度,至少要在部門年度工作計劃中體現出來;其次,構建部門預算與規劃活動之間的聯系,在制定預算與年度工作安排之時,就將中長期人才戰略納入考量;再次,建立一套有效的監測反饋機制,便于及時發現問題,調整政策方向。
三是規范規劃評估,形成規劃評估的長效機制。建立人才規劃評估機制,需力求避免我國政府績效評估普遍存在的評估價值導向不清、評估主體欠整合、評估指標不科學、績效信息不透明、評估方法單一、評估結果運用不充分等普遍性的問題。具體而言,應明確人才規劃的評估主體,由規劃編制部門負責牽頭指導,將規劃評估工作的流程規范化、制度化;應秉承精細化管理的理念,建立科學的、主客觀指標結合的評估指標體系,注意規劃運行期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而不能單單依靠座談會的形式來應付規劃評估;重視規劃的周期性評估工作,不僅要進行中期評估,也要重視年度評估和終期評估,分階段、分步驟地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跟蹤監測,做到心中有數;評估的數據應得到有效使用,通過信息公開的方式接受公眾監督,通過效果分析等方式實現人才規劃的反饋與修正。
四是引入公民有序參與,為規劃執行增效保質。發揮人才規劃的作用,還需要廣泛的政治參與來提升決策的政治合理性。由于政府和職能部門既負責規劃目標的設定,也負責執行、監測與評估,因此,他們有充分的動機去操縱和規避負面信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要進一步提升人才戰略規劃的可操作性與執行力度,有必要引入更多外部參與,如開展第三方獨立評估與監測、擴大公民的有序參與,讓“外腦”幫助人才規劃更好地落實。
(作者分別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中國政法大學講師)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我國高績效人力資源管理創新和科學體系評估研究”(項目編號:13BZZ048)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余仲華:《我國人才戰略規劃的發展歷程》,《中國人才》,2005年第4期。
②吳江:《建立我國政府績效評估制度的基本問題》,《理論探討》,2009年第4期。
責編/王坤娜 美編/宋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