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舒
【摘要】通過問卷調查方法對內蒙古自治區的12個(盟)市具有代表性的旗縣、鄉鎮和農牧區進行調研,明確了內蒙古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心理問題的調適目標,進而從構建少數民族勞動力心理管理的長效機制、減少和規避歧視性政策和培養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自身心理調適技能等方面提出若干心理調適策略。
【關鍵詞】內蒙古少數民族 人口 社會流動 心理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心理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流動過程中通過共同意志、認知、情感等心理活動形式表現出來的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涉及民族的文化、習俗、曾經居住地和流動后居住地的各類環境特點等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心理上形成的反映。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流動過程中的心理特征包括:一是雙重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社會流動過程中形成的穩定、良性的正向心理和悲觀、抑郁的負面心理;二是全民性。即該心理是在流動過程中同民族的人們對自己與所在民族具備強大歸屬感的一種心理,且在流動過程中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內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和態度也具有趨同心理。
研究方法與數據分析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方法從內蒙古自治區全部的12個(盟)市中抽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旗縣、鄉鎮和農牧村,對30歲以上的在職人口進行了抽樣調查,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805份,有效回收率為80.5%。其中,對不會漢語或者漢語不流利的調研對象,采用了與其母語相同的調研員上門訪問填答問卷的方式。在受訪者(包括鄂溫克族、蒙族、滿族、回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等)中蒙古族人數所占比重達到了80.28%,受訪的少數民族中男性多于女性;沒上過學和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人最少;受訪者大多數處在30—63歲之間,占到了受訪者總人數的88.9%。在問卷的設計中,問題設置主要考察心理因素對少數民族社會流動的影響,對數據回收整理后進行了交叉分析,分析的結論包括:一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其流動區域的社會生活、交往活動過程中,對自身民族特點的重視程度較高并且心理期望更樂于交往本民族的朋友。二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對自身民族性看重的同時,認為民族身份對自身的就業或收入能夠產生一定的影響。
影響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首先是職業上的自我限制。其次是社會交往上的自我限制。他們的人際交往圈往往限定在一定地域或一定人群中,以血緣和地緣為主。最后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限制。少數民族人口流入城市后在語言、文化等方面不能和城市人口迅速同步,導致不平等的社會地位,使得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心理健康需求得不到滿足,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因此,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只有完成心理調適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市融合與社會流動。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心理問題的調適目標
增強積極心理與減弱消極心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積極心理一般是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所在地求職、就業過程中的心理態度或狀態,這種狀態是穩定的,而且是一種良性的心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消極心理一般是指其心理的一種消極反應,表現為不自信、猜疑、強烈的排斥、缺乏安全感、過分的自我保護、憤世嫉俗等。面對生活工作中的障礙和困難能夠從積極的一面去考慮和應對,這是培養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心理調適的根本目標。
實現流出地心理、流動途中、流入地心理的有效銜接。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流動動因一般分為主動流動和非主動流動,前者一般受經濟因素所誘導而產生,后者多受自然災害等非人力可控因素而產生。就主動流動因素而言,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流動的心理發生地一般分為流入地、流動出地和流動途中所產生的心理。這三個階段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心理特點是不同的,當流入地與流出地心理反差過大時,負面心理就會產生,不良行為也就有了發生的基礎。因此,要實現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心理調適就一定要實現流出地心理、流動途中心理與流入地心理的有效銜接,使得少數民族勞動力從流出地進入流入地整個職業轉變過程中能夠保持心理的平穩過渡,進而對個體的行為行動起到積極的指導和支配作用。
調適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心理的策略思考
如前所述,少數民族勞動力在進行職業變遷特別是異地流動職業發生變遷的過程中,隨著國際化、現代化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心理因素對其職業選擇與職業質量所起到的作用會愈加明顯。可以以少數民族文化為基礎,從內在和外在兩大因素來探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心理調適問題。
強調少數民族成功者的典范作用,增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對其職業成功的自信度。少數民族地區的優秀人才,尤其從基層農牧區成長起來,在城市中取得事業成功的人士,往往在當地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他們往往掌握更加豐富的社會資源,包括資本、人脈、社會經驗、管理能力和聲譽,具備將基層少數民族勞動力帶動、引導至城市發展的條件,而且往往基層少數民族勞動力對于少數民族的成功人士天然具有崇拜心理。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地方政府在促進勞動力職業流動發展時,應充分考慮發揮民族成功人士的作用,促進形成民族成功人士引導基層勞動力流動的機制,合理釋放少數民族地區成功者的示范效應,積極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流動。
建立公平就業機制,規避就業歧視。就當前構建和諧社會以及服務型政府的大背景而言,就業機制的改革方向是建立公平、統一、開放、自由的現代就業制度。我國的就業促進法中明確規定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不應被限制和歧視。這要求我國的勞動力市場要具備與之相匹配的自由公平、統一、保障等諸多功能。
提高調整自我消極心理的能力。作為一種調整自身負面情緒的能力,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應該學會和掌握幾種簡單的負面心理調試方法。例如,心理開導法。當面對失敗、被排斥等悲觀環境時,即使心理結果是更悲傷、憤怒也對現狀不會起到任何積極的作用,反而當把心理調適到樂觀、希望的狀態可以幫助其更接近成功。當然,心理開導法也需要注意不要盲目樂觀,合理程度的消極心理也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正常心理,因為一定程度上的消極心理可以成為促使人更加進步的動力。
加強社區建設,實現跨文化適應。加強社區建設,發揮社區整合社會資源和促進社會融入的功能。包括:第一,社區做好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就業、衛生、教育等信息的傳遞,注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信息采集的全面性、時效性等。第二,加大宣傳力度,爭取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理解與支持,使其成為穩定可靠的群眾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其與本地居民和諧相處的意識,減少因文化、習慣或觀念差異而產生的矛盾。第三,不斷革新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方式,充分挖掘并發揮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積極作用,增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對所在社區乃至城市的心理認同和行為認同。
(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①文久富:《城市化進程中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就業現狀、存在問題及其對策分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7年第8期。
②凌銳:《論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生存體驗與社會網絡》,中南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③蔣順成:《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權益保障研究》,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責編/王坤娜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