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王彥
【摘要】互聯網思維并不會改變社會治理模式的公共屬性,而是會促進社會治理主體、方式等的變革,在傳統社會治理模式中融入新的力量與元素,對提高社會治理效果,創新社會治理模式有積極意義。互聯網思維包括用戶思維、社會化思維等,基于用戶思維建立服務型政府,基于社會化思維建立多元主體社會治理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思維 社會治理 用戶思維 社會化思維 【中圖分類號】D35 【文獻標識碼】A
互聯網的普及與廣泛應用,催生了互聯網思維,直接影響著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互聯網背景下,利用網絡創新思維分析社會治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互聯網思維具有民主、開放、互動、創新等特征,其實質是運用互聯網模式來思考問題,對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互聯網思維與社會治理模式
互聯網思維是以互聯網發展為基礎,將時下影響力較大的商業運行模式進行了高度概括并加以提煉形成的思維模式。這些思維模式都是以當下互聯網發展的程度作為衡量依據,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價值觀念、經營方式等得出不同的結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互聯網的發展以及市場的變化,互聯網思維也要隨之進行更新,因此要想對互聯網思維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幾乎不可能,只能對其本質性內容進行一個高度的概括。互聯網思維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從其本質上進行剖析,其內在的邏輯性和層次性還是能夠對其進行梳理的。
隨著互聯網思維發展與現實生活結合的越來越緊密,互聯網思維的影響和范圍也在急劇擴張,其內部結構正在不斷完善,外延也正在向社會各個領域不斷擴展。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不斷進行結構優化,互聯網實現路徑和實現方式也正在悄然發生變化,較為流行的互聯網思維主要包括:用戶思維、迭代思維、社會化思維、大數據思維和平臺思維等,這些思維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今網絡發展的最前沿。
社會治理涵蓋范圍廣,治理模式多。其主要特征有三點:一是更加強調多元主體性作用發揮,二是更加強調多元主體性平等的網絡關系,三是更加強調多措并舉的治理方案,這里既有經濟措施、行政措施和法律措施等剛性治理方案,也包含文化措施、習俗措施等軟性治理方案。
我國社會治理模式大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社會治理模式為管制型,通過監管和控制等方式達到日常管理的目的,并制定相應的標準和目標來明確組織期望,這種治理模式屬于程序化社會治理模式,其更加側重于制定和執行明確的法律、規章和制度等措施來實現治理目的。第二階段的社會治理模式屬于管理型。這種治理模式更加強調民眾自覺的重要性。受到第三方組織等原因的影響,壟斷式、統治式的治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治理的需求,管理型的社會治理模式逐漸興起,這種治理模式更加形象地將政府視為管理者經營的“企業”。在“企業”之中要想管理好企業,就要為企業發展制定明確的目標導向、合理的規劃預算,并借助公司化管理模式,將契約外包、競爭投標等方式引入到“公司”管理之中,這種社會治理模式更加強調規劃、制度、競爭等。第三階段的社會治理模式屬于服務型。這種社會治理模式已經打破了第一二階段的單一主體治理模式,將非政府組織、社會組織和民眾等都吸收到社會治理體系之中,在治理過程中更加強調不同主體之間的協作關系和網絡化關系,并在處理關系過程中實現合作性治理,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偏向于服務者和引導者的角色。
基于用戶思維轉變政府治理模式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政府正在由信息的“壟斷者”逐漸向信息的“提供者”和“開放者”轉變,并不斷推進信息公開化步伐,逐步擴大社會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實施力度,讓更多組織和個體能夠參與到社會管理中來。特別是近幾年,隨著自媒體的迅速發展,政府也將自媒體納入到社會管理的手段中來,通過開設“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等方式,逐漸將互聯網這一時代產物納入到政府對社會的管理中來。用戶思維是互聯網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借助用戶思維方式不斷提升政務公開透明程度,將政府治理逐漸轉變為多元主體治理模式。政府通過“用戶粘性”、“用戶體驗”等方式不斷增強政府公信力,從而為公眾提供更加滿意的服務,這種有益嘗試實際上是將公眾由被管理者逐漸推向了管理者的位置。
在用戶思維運用到政府管理的背后,實際上政府管理主體出現了新的變化,這種變化實際上是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互動關系的演變。我們可以從三個階段對政府管理主體的新變化進行解讀。第一階段政府仍然是社會管理的主體,公眾服從于政府管理,在這種管理模式下政府的主動性要強于公眾。第二階段政府已經開始和公眾進行了部分層面的互動,這種互動是建立在政府將部分治理主動權讓渡于公眾,公眾能夠在一定范圍內參與政府治理,并對政府治理行為擁有監督權和評價權。第三階段政府已經將大部分社會治理的主動權、話語權讓渡給公眾,公眾在社會治理中占據主導地位,政府的治理模式已經由管理型過渡為服務型政府,政府根據公眾的需求和建議來實行社會治理,提供公共服務,公眾對政府的服務效果進行評價打分,決定“意向投票”。由此形成更為理想的社會治理模式,使得公眾得到最大的尊重和肯定。
基于社會化思維建立多元主體治理模式
一是市場主體。市場主體承擔著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社會職能,互聯網不僅拓展了市場的領域,豐富了市場主體,同時推動了市場在社會管理過程中的職能性和使命感的增強。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市場網絡化的不斷增強,政府在社會管理過程中將一部分社會職能讓渡給市場,市場能夠通過第三方數據服務和網絡化辦公平臺的打造來提升政府行政運轉效率。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互聯網市場中的企業在推動社會協同治理方面也在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已經成為推動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強大動力。
二是社會組織。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中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從本質上看社會組織存在的意義在于為社會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從性質上看社會組織具有中立性和中介性的特點,并承擔著廣泛的社會功能,是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主體,在社會和政府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和平臺。社會組織能夠為社會各方利益和訴求的表達提供反饋渠道和平臺,在化解社會矛盾、緩解社會沖突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從目前看我國的社會組織發展仍然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政府,并且在發展時間和規模上也存在先天不足的遺憾。
互聯網主要對社會組織的發展有兩方面影響,一種是為社會組織在網絡環境中提供了自己的網站、論壇、公眾號等,擴大了在虛擬世界的影響范疇,同時也會對社會組織的現實影響起到宣傳作用,能夠有效的提升社會組織的管理水平和職能。另外一種就是完全依托于互聯網的社會組織,其成員多具有共同愛好或公共志愿,組織結構松散,內部溝通交流相對簡單。
三是公民。隨著公民的自治能力、獨立意識、社會責任的增強,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時代大背景下,公民對公共利益、公共權力和公民權利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并為此展開討論和交流。特別是對一些涉及公共利益或公民權利的敏感事件時,公民更希望通過互聯網這一信息交流平臺了解事情真相,并進行熱議和討論,形成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新常態”,未來隨著公民對社會管理參與程度的加深,必將對中國的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總之,為適應網絡社會發展和社會治理的新常態,我們應將互聯網思維與社會治理模式有機結合,促進社會治理對象、環境、工具等的創新。
(作者單位:內蒙古醫科大學)
【參考文獻】
①劉葉婷:《互聯網思維語境下的政府治理創新》,《領導科學》,2014年第24期。
②董立人:《用互聯網思維方式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黨政干部學刊》,2014年第11期。
③張銳昕,閻宇,謝微,李汝鵬:《“互聯網+”對政府治理的挑戰》,《電子政務》,2016年第3期。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