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方
教師的需求層次由低到高依次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與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排列成階梯形,未滿足的需求稱為主導需求,對人的發展有決定性的作用。由于大多數人的需要層次很復雜,無論何時都有許多需求影響行為。作為教師,在不同的時期可能偏重于不同的需求,某幾種需求可能在某些時候又相互共存、相互交叉。因此,只有與教師建立良好互動的溝通機制,才能充分地了解教師的需求。并從各個方面保障教師主導需求的實現,以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一、關心教職工生活,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
必要的物質條件是教師發展的基礎,學校管理者必須扮演好“后勤部長”角色,熱心幫助教職工解決好后顧之憂,滿足其生理的基本需求。教師的生活待遇、住房條件、贍養父母、子女的入學教育、家屬的工作安排等等問題的解決都是教師能夠進行正常教學的前提條件。教師作為知識密集型人群對薪金有相應的要求以提高生活質量。每當教職工本人或家庭有了困難,學校理應想方設法幫他解決問題。否則,教師很可能會束縛于矛盾和困難之中,導致工作效率低下。
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落實職工福利待遇
教職工可以利用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對自己在單位的地位權益、工作報酬、專業發展等提出建設性意見。作為學校的管理者,必須認真地聽取他們的意見,公正地處理問題,使每個教職工都能在一種公正、安全的氛圍中工作。特別要公平、公正、公開的處理好評優、職稱晉升、工資晉級等敏感問題,以法律為準則,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實現管理法制化,創造安全氛圍,滿足安全需要。在現實中,教師對安全需求主要體現在醫療保障和就業上。另外,職稱評定、崗位考核、科研經費申報、學術成果發表和上升空間的問題成為目前教師面臨的共同問題和壓力。
三、營造和諧氛圍,創建向上的校園文化
教職員工不管從事何種工作,擔任何種職務,也不管新進教師,還是老教師,都要讓其感受到他是學校教育團隊中的一員,是學校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在發揮著不可輕視的作用。校園文化的創建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形成獨特過程,是教師展示自我的過程,是教師價值觀念形成的過程。教師正是通過傳播知識的途徑親自參與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去,并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起著導向作用。在創建校園文化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找到了對學校的歸屬感,也得到了愛與被愛、自尊與他尊的滿足。同時校園文化的建設對教師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起到了導向作用,在滿足教師精神需要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建立合理的教師考核評價,多種激勵形式并行
教師勞動的實質是培養和訓練勞動者,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如果能夠對教師的勞動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不僅可以對教學日常活動起到管理和監督作用,而且可以滿足教師自我尊重的需要。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首先,評價標準在理論上是不完善的,用一個標準來衡量具有不同個性教師的勞動在客觀上也是不合理不可取的;同時,這種方式把模糊的感覺轉化為明確的分數,在操作上同樣是缺乏科學標準的。現今學校應該推行一種更為合理的教師考核評價即發展性教師評價。滿足員工的自尊需要,除了建立合理的教師考核評價外,最常用的是獎勵,它不僅使人們看到了自己的成就得到了尊重,同時也贏得了信任和社會地位。
五、樹立多元化價值取向,提供更多自我實現機會
一旦前幾項需求得到滿足后,自我實現需求就成為教師的主導需求。馬克思曾經說過“無論是利己主義還是自我犧牲, 都是一定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表現。”自我實現的具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教師追求的是“桃李滿天下”的境界;有的教師則追求在學術專業方面有所創新,成為某一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有的教師立志于學校管理工作,期望成為一名出色的管理人員。只要它是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無論它屬于何種類型或形式,管理者都應該給予尊重,并給他們提供一個能充分展示自我的平臺。管理者在滿足教師自我實現需要的同時,實質上也是在增強學校的整體競爭力,新時代背景下的學校應大力提倡樹立共和共榮的人生觀,求同存異,讓更多的教師完成自身自我價值的實現。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