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輝
綠色代表著和平,代表著生命,代表著充滿蓬勃向上的生機,旺盛的活力,和諧美好的希望。因此,我校以“綠色文化”作為特色校園活動,源自“綠色和諧,持續發展;以生為本,向導與服務并重”的辦學理念,藉以綠色文化特色,開啟學生智慧,讓學生自己在綠色文化土壤和教育中成長為熱愛生活,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至善至美的合格人才。“綠色文化”這一辦學特色,其主旨是在環境影響下,以崇尚自然、保護環境、促進資源永續利用為基本特征,培育環境道德意識和踐行環境道德行為,讓學生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文化。
一、“綠色文化”特色校園活動規劃的原則
1. 主題性原則
活動的設計都要有自己的教育目標,要符合學校特色文化的需求,體現辦學特色,同時要講求活動教育的滲透性。不能夠大雜燴似的,覺得別人的好,就馬上拿來,或許“山寨”活動也能達至某些教育目標,但“萬國”牌活動恰恰淹沒了自身的特色。像我校“綠色行動指引”中的活動設置就表現了鮮明的主題特征,緊緊圍繞“環保”“環境”展開,體現出學校的辦學特色。
2. 系統性原則
活動的設置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展開,初一初二的學生心理、活動力、承受力等都有所不同,那么在活動的設置上就要注意梯度性,同時又為下一階段做好過渡,這樣就會呈現出階段性、層次性和連貫性特點。活動教育不是一兩次而是一個由淺入深的系統,綜合起來的系統性螺旋上升的特點,就會達成至完整且行之有效的系列教育目標,同時也有利于進行經驗總結,為下一年更上一層樓提供積累。
3. 全面性原則
從規模上說,可分為大型活動、中型活動、小型活動和個體活動,但在具體開展活動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參與對象往往不夠廣泛,更多的同學是作為旁觀者的角色被動參與,而不是真正參與活動本身。作為一種群體教育活動,就要設置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活動,從提高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上面下功夫,讓更多的不同層次的學生主動投入到不同的活動中去,從而發揮活動教育功能。
4. 地域性原則
特色活動的開展,要不斷地挖掘校內校外周邊資源,就地取材,更容易獲得學生的心靈上的認同和親近,累積起來的成果也更能強化自身的特色。同時,作為一間有歷史淵源的老校,之所以選擇自己的特色,一定是建立在沉淀傳承之上,并不斷挖掘、歸納和創新。
二、“綠色文化”校園活動設計的內容
1. 淺層次“綠色文化”知識型活動
此類活動以普及相關知識為主,參與面要廣泛,體現全員參與的原則,強化“綠色文化”特色,夯實文化活動的群眾基礎。例如,我校就開展了圍繞“綠色文化”如下的師生性全員參與的活動。
“綠色名言警句”的撰寫,以班為單位全員參與,評選優秀警句制作牌匾懸掛在校園的走廊、樓梯,形成學校獨特的校園文化;同時集冊成書,便以永久保存。
環保知識全員賽,以筆試展開,挑選優秀選手參加全校型的競答對抗賽,既普及知識又增強影響力,還可以展現選手的舞臺風采。
強力推行垃圾分類活動,以班為單位定期定點投放,做好相關登記以備未來表彰,同時在各班選拔有創意的“環保回收創意展”,突出資源循環功能。
環保(專家)講座,可以請外來專家來校開展講座,也可以在校內培育有興趣的教師、學生承擔相應的任務。
2. 中層次“綠色文化”競爭型活動
此類活動屬于精英賽性質,既能強化綠色環保等相關知識,又能展示參與學生風采,提高影響力,而且還能夠發現人才并加以培養,進而代表學校參加上一級別的各類競賽活動,從而在外樹立和強化學校特色形象。我校中層次“綠色文化”競爭型活動主要開展了如下的活動。
環保講演比賽,各班選拔有興趣又有才華的學生參與,在學校層面上進行相關指導,從而發揮榜樣學生的綜合作用。
藝術節系列活動。年末的“文藝匯演”要求加入學校特色題材型的節目內容,指定“攝影、書法活動”的主題,要圍繞學校特色文化展開。
3. 深層次“綠色文化”探究型活動
深層次“綠色文化”探究型活動類似于挑戰賽性質,參與面不適合全員范圍,但也不能過于狹隘,在全校范圍看要有一定規模,經過一定時間的累積,一定能展現出本校明顯的“綠色文化”特色。
組織教師編寫與“盆景培育”相關的校本教材《盆景與花卉種植與管理手冊》。同時學校設立一個專門培育基地,學生按事先的安排進行盆景的培育工作,成品用來布置校園環境,比如校道、走廊、舞臺等。并圍繞盆景作品開發出新的系列活動,形成校園文化的靚麗風景線。
組織學生撰寫參與綠色文化活動的感悟作品。學生根據參與相關活動的切身經歷,用文字形成自己的獨特體會和感悟,以備形成檔案材料,從而積累學校特色文化底蘊。
為了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造就綠色教師,學校采用“請、送、搭;傳、幫、帶”等方法,遵循“一視同仁,量才使用”,“創造競爭環境,促人進取”,“互尊互信,民主化管理”等原則,既看條件,又看變化和發展,既作定量分析,又作定性分析,既作形成性評價,又作終結性評價,以實現綠色教師應具備的目標。
4. 打造“一一五中特色”的綠色校園文化景觀
建設“綠心軌跡”。
主要在進入校門右則建設,以木雕和浮雕相結合,展現我校發展和建設經歷,辦學理念、校徽、校旗、校歌等學校標識。
建設“綠色長廊”。
主要在主校道右側建設一系列浮雕,結合學校文化發展和綠色文化氛圍為主,配以校道左側種植的一排十幾株綠樹,通過自然美和人文美,給人一種和諧之綠的美感。
建設“綠色公園”。
主要在校道拐角、運動場周邊及教學樓周邊,建設以“綠”文化為主體的假山、噴泉、小公園、綠草地等,使人感覺進入的不僅是一所學習知識的學校,更是一座讓人心曠神怡、清新優美的公園。
三、“綠色文化”校園特色活動的挖掘
校園文化活動要講究傳承與創新,根據地域特性原則,不斷挖掘新的特色文化活動,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日積月累,推陳出新。我校根據地域特點的特殊性,開展各類校外的“綠色文化”拓展活動。例如,我校地處白云區太和鎮,是城郊物流中心,校園周邊有幾十間大大小小的物流或貨運中心,校門前的廣州大道北有川流不息的各類型外來大貨車,這必定產生相關的空氣污染問題。那么,組織一支學生隊伍來探究“本地空氣污染狀況與大貨車污染”的聯系,就顯得有價值。又如,我校教師宿舍旁有一個廣州市地質環境監測中心設立的“地下水監測點”,學校旁的“和龍水庫”等,我們根據這些資源招收學生組成有自身特色的“地下水質監測”和“預防水資源污染”學生研究隊伍并以此展開相關的“綠色文化”活動。
此外,我們可以聯系校外相關單位,如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組織學校的“環保義工”隊,在社區加強環保宣傳,同時參加一些有益的環境清潔活動,這樣的活動,既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有利于學校“綠色文化”特色打造,更有利于社區的宣傳。
四、實施“綠色文化”校園特色活動的效果、主要問題及對策思考
一系列特色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學生的視野。“活動”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學生,讓學生自主地在喜聞樂見的活動中學到“環境知識”,增強“環境意識”,更自覺地踐行“環保行為”。我們相信,隨著“活動”的不斷深化,“綠色文化”校園氛圍會更加濃厚,“尚綠”精神不斷彰顯,“綠色理念”將會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人生提供無窮的正能量。
育人思路理清之后,“綠色文化”校園特色活動在組織和實施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主要問題,我校正在不斷地探討解決的辦法和思路。
1. “綠色文化”活動課程的現實需要與指導老師短缺的矛盾。創建“綠色文化”校園特色是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和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是素質教育的范疇,而絕大部分“文化科目”教學的教師對活動特色尤其是“綠色文化”的研究仍較為淺顯,必然產生指導老師嚴重不足的狀況。為此,我們采取“構建骨干、分類推進”的策略,逐步解決指導教師的需求,最終達到教師全員參與。
2. “綠色文化”師生實施活動課的新舊觀念的矛盾。“綠色文化”特色學校的創建,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在實施過程中必定會分化出部分時間投入到活動和研究中去,這勢必引發課堂學習與活動參與的時間上的矛盾,在起始階段甚至更長一段時間或者會影響到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甚而會受到一些學生家長的質疑和阻礙,所以學習時間和活動時間的分配要拿捏到位,才能兩不誤。
3. 濃厚的“綠色文化”校園氛圍的打造,離不開“顯性”文化的建設——即“文化物像化”。較大量的資金投入制約著“顯性”文化的建設,對此,我們堅持“量力而為”的原則,分布實施,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