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瓊珠
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內容,創設與學生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提出一系列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活躍學生的思維,從而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使學習者投入于問題的思考。
一、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設計的基本原則
(一)問題設計的目標性原則
實施問題情境教學要有很強的目標意識,根據制定的目標設置科學合理的問題情境,問題要問在知識關鍵處,突出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在學習 “社會發展的規律”時,我們創設了以下情境:古時有一員外家有四位女婿,分別是文人、做官的、經商的、種田的。有一天,他們在同桌飲酒時,天空下起了鵝毛大雪,他們便望雪興嘆對起詩來。身份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詩句。文人認為雪代表純潔與高雅;做官的認為雪代表自己將官運如雪一樣大;經商的認為雪代表白銀滾滾來;種田的認為瑞雪兆豐年。
提出以下問題:(1)為什么他們對下雪的認識不一樣?(2)他們的不同身份,各自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誰決定誰?
通過創設這一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展開討論、交流,體會到一個人具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所決定,又與他個人所處的社會地位、受到的教育、從事的職業等密切相關。人們所處的社會經濟關系不同、社會實踐不同,所形成的社會意識就不同。
(二)問題設計的趣味性原則
問題情境的形式要新異,情境在學生面前呈現,就形成學生的感知對象。常見情境,多次重復的情境,往往引不起學生的興趣;有新異性的情境,則可立即吸引住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觀察和研究情境的熱情。因此設計形式多樣的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條件。如新聞事件、聽證會、小品、漫畫,都可以作為創設問題情境的形式。
(三)問題設計的梯度性原則
教師在設置問題情境時,應盡可能設計科學的、有梯度的、有層次的問題鏈,考慮好問題的銜接和過渡,用組合、鋪墊或設置臺階等方法提高問題的整體效益,還要注意在教學中及時引導學生把問題討論結果進行有機整合,形成系統的認知結構。問題的設置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從現象到本質。
二、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的基本策略
(一)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敢問”
心理學家杰姆士曾說過: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欣賞和贊美。作為歷史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應該努力營造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鼓動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勵學生求新求異,并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挖掘其可貴之處。特別要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教學中“少一些不準,多一些允許”,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說,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并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及時的肯定和恰如其分的評價,這既有利于增強學生自信心,又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
(二)聯系生活,讓課堂走進生活,使學生“想問”
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應通過各種手段呈現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將教學內容創設在學生熟悉的現實情境中,特別是學生親身經歷的比較關注的生活情景中,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掌握問題設問方法,讓學生“會問”
1. 比較聯系法:從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比較上發現問題;從兩種事物的異同點的比較中提出問題;在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發現問題;在自己認為值得懷疑的事物上發現問題等等。如:邪教與宗教有什么異同?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與中國共產黨黨員不能信教矛盾嗎?
2. 知識聯系法:就是抓住新知內容的本質與核心,圍繞與它有關的舊知進行提問的方式。例如:在講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時,鼓勵學生聯系以前的知識提問,學生會問:為什么政府的宗旨與中國共產黨的宗旨一致?通過這種知識聯系法提問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3. 矛盾分析法:就是有意從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設,以制造矛盾,引發思維交鋒的提問方式。例如:一方面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國共產黨黨員不能信教,這是為什么呢?如果學生能靈活運用此法,就能有效促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就能有效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責任編輯 黃日暖
實習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