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所轄縣市區各貧困村,合作社扶貧、訂單農業扶貧、旅游扶貧、產業園區扶貧等結合實地情況的創新扶貧模式和脫貧項目實實在在地為當地貧困戶增加了收入,一條脫貧之路已然成型。
“自去年底,通化市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全市圍繞‘七個一批,投資1.45億元,謀劃了脫貧項目232項。全市73個貧困村中,62個村的105個項目已落地實施。同時,還有市里的558個部門、11211名干部、241戶企業和16個文化協會參與到貧困村、貧困戶的幫扶中來,早日讓貧困戶揣上錢票子、過上好日子。”通化市扶貧辦副主任康黎明說,目前來看,各地脫貧積極性高,貧困村落實項目較實,脫貧攻堅總體進展態勢良好。
明確目標、強化措施,引領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脫貧攻堅,規劃先行。全市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的總體目標,確定了到2018年要實現28077名貧困人口全面脫貧的工作目標,也就是在確保脫貧質量的前提下,實現“五年任務、三年完成、一年鞏固、一年提升”。
明確脫貧目標,做到有的放矢。通化市計劃2016年實現1.18萬人脫貧,2017年實現0.97萬人脫貧,2018年實現0.77萬人脫貧。市區2799名貧困人口,力爭兩年實現脫貧目標。
精準扶貧要有好的項目作為支撐。在實施“七個一批”的同時,通化市圍繞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圖書館、健身廣場、環境整治等公益事業建設項目,光伏發電、鄉村旅游、電商平臺等產業項目,謀劃了脫貧項目232項。其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47項,總投資7975萬元;產業項目85項,總投資6485萬元。光伏發電、產業園區等幾十個產業扶貧示范項目效果明顯,受到百姓一致好評。這些項目的落實將有力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依托村集體經濟帶富貧困戶,實現脫貧。
精準識別、找準對象,建檔立卡“回頭看”打牢基礎
建檔立卡是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礎。為進一步精準識別找準對象,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通化市開展了建檔立卡“回頭看”。以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050元為基本依據,綜合考慮教育、健康、住房等因素,遵照客觀事實,采取“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評議”的方法進行了貧困村、戶的再識別和再認定,嚴格執行工作程序,擠出水分,確保符合條件的一戶不落,不符合條件的一戶不進。
通過“回頭看”,通化市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精準確定了全市現有貧困人口28077人,并且每個貧困戶都有電子檔案可供查詢。
與此同時,通化市還開展了信息采集與錄入培訓,通過解讀文件精神,及對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及業務管理子系統進行實訓操作,提升了各區及鄉鎮近20名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保證了貧困人口基礎信息數據采集和錄入真實性和完整性,為下一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下了堅實基礎。
合力包保、全力攻堅,決心以眾人之志去除“窮根”
“脫貧攻堅工作中,發改委包保了三個村110戶,采取精準施策、精準立項、精準幫扶的辦法讓貧困村戶盡快脫貧。根據輝南縣三合村實際情況和致貧原因,我們在精準調研的基礎上,將村里120畝水稻田改成110畝藍莓園,預計畝產將達到萬元,收入是原來種植水稻的數倍。”通化市發改委駐輝南縣三合村第一書記韓龍珍說。
合力包保,去除“窮根”。目前,市直部門包保的29個貧困村共謀劃項目113項,總投資4200多萬元。其中,柳河縣紅石鎮四清村現已實施光伏發電、蘋果種植等脫貧項目4項,總投資達422萬元。集安市太王鎮大荒溝村實施了糧食加工、平地栽參等脫貧項目4項,總投資55萬元;輝南縣朝陽鎮馬家嶺村,現已實施紅松種植、林下雞養殖、月嫂培訓等脫貧項目6項,投入資金235萬元;通化縣果松鎮東明村實施了地栽木耳項目,投入39.5萬元,投放木耳菌種20萬袋。縣級部門按照“不落一村、不落一戶”的原則,對貧困村、戶實現了包保全覆蓋。
各企業和文化部門也積極參與進來。企業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和公益扶貧,幫助貧困村加快脫貧進程,帶動貧困戶實現致富目標;文化部門通過完善文化陣地建設、“送文化”、“種文化”、開展文藝精品創作活動等,幫助提升貧困村民文化素質,豐富貧困村文化生活,進一步達到“扶貧先扶智”的目的。
(通化市農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