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龍(軍旅作家)
最終的希望,還看我們自己
文/王 龍(軍旅作家)

這個專欄寫了一年,喋喋不休地嘮叨了外國的月亮有多圓,其實最終的本意還是希望中國的軍旅題材電影知恥后勇,后來居上,真正早日躋身世界一流水準。
因為這樣的苦心,我甚至不惜取其善者,拔苗助長。比如對于票房飆紅卻爭議很多的國產軍事電影《戰狼》,我就認為應該多一些加油鼓勵,少一些冷嘲熱諷。《戰狼》缺陷并不少,諸如影片主題上冷鋒一個人的單打獨斗與戰狼集體精神的自相矛盾,父子情、戰友情、愛國主義等多種情感表達的粗糙突兀,乃至于故事邏輯和整體質感的拼接違和……都無法比肩同類題材外國戰爭片,甚至沒有超越國內某些優秀軍事題材電視劇的水準。但即便是這樣一部本應命名為“大兵冷鋒”的吳京個人英雄秀,其融合鐵血激情與商業元素的諸多嘗試,也頗有可圈可點之處。至少《戰狼》在近年來屈指可數的國產優秀軍事電影中,比較成功地展示了新一代革命軍人舍身報國的戰斗信念、沉穩堅韌的戰斗心理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讓人深感振奮提氣。它的成功也刺激和提醒著中國電影人,軍事題材作品還有很大的市場缺口等待彌補。
今天,強軍興軍的責任落在了新一代革命軍人肩上。高技術條件下的信息化戰爭中,精確式打擊取代了肉搏式沖鋒,鼠標對抗取代了刺刀拼殺,軍人不一定直接面對血腥廝殺的戰場。但國家安全面臨的潛在威脅卻日益增多,我軍肩負的職責使命更加艱巨,各種復雜的戰爭形態如何藝術呈現?《戰狼》對此作出了有益的嘗試。本片將觀眾帶回血火迸濺的戰場氛圍,劇中特種兵群體的所有悲壯慷慨,都是帶血凝淚的戰爭切片,展示了中國軍人的生命軌跡。特戰隊員冷鋒、史三八、板磚等角色,他們雖然不無個性,但面對任何挑戰考驗,都從不動搖懈怠,軍人的血性精神在千錘百煉中加鋼淬火,在耐壓抗挫中成長成熟。從這個意義上說,《戰狼》不僅僅是一部電影,它還是哲學,是士兵的成長史,是那些血性十足、勇猛沖鋒的當代軍人的心靈史。
如何吸收借鑒世界優秀軍事電影的成功經驗,對于中國電影人任重道遠。軍事電影只有放在具體環境里討論戰爭,只有放到具有人類意識和普世情懷的坐標中去表現軍事生活,才能實現主題價值的根本飛升。俄羅斯戰爭片精神內核的廣袤“堅實”,就映襯出我們“抗戰雷劇”的蒼白“失神”。俄羅斯《星星》《布谷鳥》《第九連》《女狙擊手》等影片真實殘酷地展示了歷史環境對人性的磨礪和考驗,更多地涉及頗為敏感的政治、宗教話題,向更加廣大深邃的精神縱深不斷挺進,就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總結。
只要不閉門造車,自欺欺人,中國軍旅題材電影的希望就在努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