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 冰 高汝超 圖/趙佳慶 呂正陽
永懷初心向前進
——歷史音樂舞蹈情景劇《黑土地不會忘記》演出現場見聞
文/郭 冰 高汝超 圖/趙佳慶 呂正陽

它是一粒紅色的種子,孕育在改革強軍偉大征程之中;它是一臺強勁的引擎,發動在善后工作攻堅破難之際;它是一把戰斗的號角,吹響在聯勤改革即將展開的關鍵時期。它就是歷史音樂舞蹈情景劇《黑土地不會忘記》。歷經3個多月的水潤石磨,沈陽軍區善后辦組織聯勤部隊官兵把自身71年的厚重歷史和光榮傳統搬上舞臺,在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之際盛裝推出,為的是表達這樣的心聲——
銘記習主席“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諄諄教導,把牢思想之舵,高揚理想之帆,夯實信仰之基,向著中國夢、強軍夢砥礪前行。
樹立“大善后”觀,全面履行善后工作歷史使命,不僅要把物質財富管理好、分流好,而且要把精神財富傳承好、弘揚好。
面對時代大考唱響主旋律、激發正能量,讓廣大官兵和職工在學習歷史中汲取營養,在走進歷史中找到榜樣,在感悟歷史中獲取力量,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和昂揚的精神狀態,肩負起為改革解除后顧之憂的歷史重任。
伴著6響洪亮鐘聲,一束束特效燈光打在舞臺臺口的紗幔上。“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的字幕顯得格外蒼勁有力。
“牽著日月,挽起大海,我們向黑土地走來。為了勝利,為了解放,我們向黑土地走來……”在《從東北總后勤部走來》歌聲中,情景劇《挺進東北》把觀眾的思緒拉回71年前: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東北成為“三國四方”爭奪的焦點之地;1945年10月31日,黨中央、毛主席審時度勢,作出成立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后勤部的重大決策。這就是我軍歷史上最早的總后勤部,也是原沈陽軍區聯勤部的前身。舞臺上,一隊新四軍戰士或背著行軍鍋,或推著糧草車,或挑著麻袋木箱,在風雪中蜿蜒前行,他們是響應黨中央、毛主席號召向東北挺進的十萬大軍……
從序篇《挺進東北》開始,整場情景劇分為《沃土深根》《前進基地》《抗美援朝》《現代后勤》4個篇章展開,到尾聲《三夢對接》結束,綜合運用話劇、歌曲、舞蹈、造型和視頻等多種藝術形式,將歷史人物和事件搬上舞臺,并立體展現了交織著熱血與烈火、充滿著犧牲與奉獻的壯麗長卷。特別是其中的戰場背景畫面,給人以“穿越時空、身臨其境”之感,使觀眾對“忠誠于黨,熱愛人民,排除萬難,力保打贏”的后勤精神有了更深的領悟。
時代性和感召力是藝術傳播的一對翅膀。善后辦政委羅益昌說:“創演這臺情景劇,既是尋根溯源的優良傳統教育,又是藝術再現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歷史必然性的軍魂教育,這種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表現形式很符合青年官兵特點。這也是我們對過好紅色基因傳承關的一次積極探索。”
在沈陽市和平區十緯路的小巷子旁,默默矗立著一個古老的建筑,灰色的院墻掩映在樹叢中間,陳舊的鐵門訴說著它的歷史。這里不僅是遼寧省博物館的原址,也曾經是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后勤部的辦公樓。
情景劇導演王禹干事介紹,為在有限時間內把1945年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后勤部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走過的光輝歷程反映好,他們選取其中最生動、最有意義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搬上舞臺。
于是,觀眾們看到了一幕幕蕩氣回腸、感人至深的歷史片段——
情景短劇《接應·接收·大轉移》講述了東北解放戰爭初期,后勤保障克服無糧食、無經費、無醫藥、無衣服鞋襪等諸多艱難困苦,相繼完成接應出關部隊、接收日偽物資、轉移戰略物資等任務的壯舉。
為解決志愿軍戰士吃飯問題,1950年11月18日,東北局專門召開“炒面煮肉”會,一時間,全國上下呈現出“黨政軍民齊動員,男女老少齊上陣,家家戶戶炒炒面”的動人場面。志愿軍后方勤務司令部司令員洪學智將軍高度評價:“如果沒有炒面,就解決不了部隊最低限度的物資保證。”情景劇《炒面》就講述了這個故事。
舞蹈《使命》再現了在1998年抗洪搶險和2008年抗震救災中,聯勤部隊官兵堅決執行上級命令,在完成非作戰保障任務中不畏艱難險阻、甘于犧牲奉獻的場景。
……
浩瀚的大海是由無數個水滴匯聚而成,悠久的歷史是由無數個片段編織抒寫。善后辦軍事組部隊管理處參謀尹興洋說,自己過去不是聯勤系統的干部,對聯勤部隊的歷史也了解得不多。在觀看情景劇的過程中,他的眼前仿佛浮現著一面浮雕墻,背景是聯勤部隊71年的歷史,一個個歷史片段栩栩如生地刻畫在上面,如此鮮活,如此真實,詮釋著聯勤官兵初心不改、奮勇向前的豪邁情懷。
強勁的音樂響起,舞臺屏幕上再現出1948年遼沈戰役艱苦卓絕的戰斗場景。硝煙彌漫中,一批批戰士和群眾倒在了運送糧秣和彈藥的路途中,軍需科長剛子不顧危險,率領官兵手提肩扛補給物資前仆后繼沖上高地。又是一陣密集的槍炮聲,剛子胸部中彈光榮犧牲,身軀仍保持著沖鋒的姿勢……觀看情景短劇《大支前》時,善后辦政工組宣傳保衛處副處長劉文波的眼睛又一次濕潤了,他說:“解放戰爭對于我來說并不陌生,這是我從小聽父輩講得最多的故事。情景再現的逼真畫面,使我不禁心頭又熱!”
這樣的感受,不只劉文波有。“怎能忘記,怎能忘記,一把黑土把你養育,吃的是那高粱米,穿的是咱百姓的衣,槍林彈雨與你生死相依……”原沈陽軍區總醫院護士李玲玲一邊聽著歌曲《黑土地不會忘記》,一邊用紙巾擦拭眼淚,舞臺上人民群眾浩浩蕩蕩地為剛子送行的感人場景,讓她為之動容。
精彩的舞臺呈現,來自創演人員在反復雕琢中的精益求精。在情景舞劇《戰地救護》中,女衛生員小白的原型名叫解秀梅,1952年毛主席曾接見過她。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小白為救護受傷的志愿軍戰士光榮犧牲。“在戰士倒下的地方,挺立著一簇金達萊。硝煙里露出甜美笑容,山野中靜靜盛開……”這首獻給小白的歌曲《金達萊》,是歌曲作者章榮強一邊流著眼淚一邊完成的走心之作。他與演唱者郭子敬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地體味推敲,一個樂句一個樂句地感受打磨。原聯勤部財務部高級工程師朱九勤已經在聯勤部隊工作了39年,他在情景劇中飾演抗美援朝戰爭中東北軍區后勤部前方指揮部部長。為找到入戲的感覺,他臺上練完臺下練,單位練完家里練。女兒心疼地說:“老爸,不至于這么拼吧!”他說:“我今年58歲了,身上的這套軍裝告訴我,為我軍后勤戰線上的先烈先輩先鋒謳歌,我責無旁貸!”
汗水澆灌紅色藝術之花,忠誠鑄就時代精品大課。執行導演李秀教導員說:“整個情景劇的編劇、音樂、舞蹈、歌曲、表演、道具、舞美等,均由聯勤官兵自己創作。從接到創排任務到演出,3個多月時間里,所有演職人員都經歷了一場藝術與精神的紅色遠征。”據統計,創排期間,演職人員平均每人瘦了七八斤,紅花油、云南白藥等治療跌打損傷類藥物累計用了200多瓶,喉寶、含片用了300多盒。
歷史就是過去的現實,現實就是未來的歷史。在情景劇尾聲《三夢對接》篇章里,戰士何學安七天七夜把香豬崽從貴州老家背到科爾沁大草原;凌源第一軍械倉庫第一任主任楊西園的骨灰就埋在深山庫區,時刻激勵官兵守大山就是守江山、守庫門就是守國門……一幕幕展現“中國夢強軍夢我的夢”的“三夢對接”的故事,生動詮釋了什么是忠誠和擔當,什么是堅守和奉獻,什么是把我的夢融入中國夢強軍夢,使這部情景劇“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初衷立意得到進一步升華。
“山有基,河有源,樹有根。我們如果不懂歷史,就不知道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如果不懂歷史,就不知道我們未來要到哪里去。”善后辦主任徐經年先后3次隨機關和部隊觀看了情景劇,他說:“創演歷史音樂舞蹈情景劇《黑土地不會忘記》,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尤其是在軍隊改革深入推進、善后工作進入攻堅期,這部情景劇猶如三月春風、及時好雨,彰顯出政治工作生命線的時代生命力。”
整場情景劇在歌舞《向前方》中結束。“向前方!向前方!走在新的征途上,紅色基因融入血脈,鐵的誓言激蕩胸膛。把青春推進槍膛,強軍目標在召喚,重整行裝上戰場,挽起臂膀我們是生命線。何懼艱險!何懼風浪!挺起胸膛我們是保障線,排山倒海、不可阻擋。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實現強軍興軍夢想……”許多善后辦機關干部表示,善后工作是一項嶄新的事業,我們一定在習主席改革強軍戰略思想的指引下,在強軍興軍新的偉大征程上昂首闊步、矢志向前方。
目前,歷史音樂舞蹈情景劇《黑土地不會忘記》已經演出20多場,在現場和通過視頻直播觀看的觀眾達33000余人。在沈的離退休老干部有的拄著拐杖來,有的被人攙扶著來,有的帶著兒孫來,他們說,這是根啊,這是本啊。駐沈的兄弟部隊官兵來了,他們說,只有人人當好紅色基因傳承者,部隊的“根”才會越扎越深、越長越壯。地方黨政機關的領導和同志來了,他們說,人民軍隊愛人民,人民軍隊人民愛,這根、這本、這初心就是一片魚水深情。許多職工、官兵家屬來了,他們說,我們是民也是兵,這也是我們應該堅守的一片初心。★
責任編輯:曹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