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傳真
經過約20年的努力,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11月2日宣布完成了哈勃太空望遠鏡“接班人”——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建設工作,這是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太空望遠鏡。作為美國下一代主力太空望遠鏡,韋伯的主鏡面由18片巨大的六邊形金黃色鏡片構成,看上去像一幅巨大的拼圖,直徑6.5米。NASA接下來將對主鏡面進行一系列測試,之后將把主鏡面安裝到網球場大小的遮陽板上。按計劃,韋伯望遠鏡將于2018年10月從法屬圭亞那庫魯航天中心用歐洲的阿麗亞娜5型火箭發射升空。
據《新科學家》雜志網站11月15日報道,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科學家在加納利群島進行的實驗中,成功讓彎曲激光束攜帶信息行進了143公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幾乎比之前的紀錄提高了50倍。這一新突破或能給衛星通訊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
11月1日,“北極星號”多功能破冰船正式開始服役,這是世界上第一艘液化天然氣動力破冰船。該船由芬蘭阿克北極技術公司設計、赫爾辛基造船廠建造,船長110米、寬24米,總動力22兆瓦,航速為6節時的破冰厚度為1.2米。與傳統柴油動力破冰船相比,“北極星號”配備的是液化天然氣和低硫柴油兩用發動機,因而被稱為世界上最環保的破冰船。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科研團隊日前研制出全球首枚光子神經形態芯片,并證明它能以超快速度計算。研究團隊用一個擁有49個節點的硅光子神經網絡來模擬某種微分方程的數學問題,并與普通的中央處理單元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在此項任務中,光子神經形態芯片的速度提升了3個數量級。研究人員表示,這將開啟一個全新的光子計算產業。
太赫茲射線對應的頻率范圍在電磁光譜的紅外和微波之間,能穿透幾乎各種材料且不會造成損害,因此,太赫茲攝像頭在非侵入性高分辨率成像領域運用潛力廣泛。但傳統太赫茲成像技術用不可彎曲的材料制成,只適用于檢測平面樣本。近日,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川野由紀夫和同事利用碳納米管研發出首個可移動、可彎曲、可穿戴的太赫茲掃描儀,能對包括人體在內的三維卷曲物體進行成像檢測。
在腦外科手術中,醫生的目光在顯示屏和病人間來回穿梭會影響他們的專注力。近日,英國幾個大學和醫院的科學家合作開發出一種激光探測儀,能把腦細胞光譜信號轉換成音頻,讓醫生通過“聽”來辨別癌細胞與健康細胞。新技術能幫助醫生更快速、更安全地完成腦外科手術。初步檢測結果表明,只用耳聽,醫生依靠激光檢測儀辨別出健康細胞和癌變細胞的準確率高達70%。研究人員表示,雖然比看光譜信號90%的準確率要低,但他們有信心通過改進繼續提高。
最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11月14日在美國鹽湖城公布,使用中國自主芯片制造的“神威·太湖之光”再次奪冠。算上此前“天河二號”的六連冠,中國連續4年占據全球超算排行榜的最高席位。
由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是世界上首臺運行速度超過10億億次的超級計算機,在今年6月的排行榜上取代原冠軍“天河二號”首次登頂。“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系統的峰值性能達到每秒12.5億億次、持續性能為每秒9.3億億次、系統能效比高達每瓦特60.5億次,三大技術指標均居世界第一。更重要的是,它實現了包括處理器在內的所有核心部件全部國產化。
11月15日,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市舉行的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第27屆院士大會上,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名科學家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其中10名為中國大陸科學家。
新當選院士的10位中國大陸科學家分別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研究員曹曉風,中科院院士、蘭州大學教授陳發虎,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張平文,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汪衛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貽芳,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蓬,中科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譚蔚泓,中科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于吉紅,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維民以及北京大學教授鄭曉瑛。
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及同事張強、陳騰云與清華大學、中科院微系統所、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等單位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采用清華大學王向斌小組提出的4強度優化理論方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超過400公里抵御量子黑客攻擊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極大地推動了兼顧安全和實用的遠距離光纖量子通信的發展。國際物理學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日前發表了該成果,稱贊其“為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通信最遠傳輸紀錄”。
準確可靠的時間頻率系統是最重要的基礎戰略資源,許多重要領域如交通、金融、智能電網、移動通信、計算機網絡、衛星導航等,安全運行都要依靠高精度的時間頻率保障。近日,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研制成功并交付的高精度定時設備內置銫原子鐘,與外頻標銫鐘同步后,進行時間保持,將實驗室的時間傳遞到移動設備中,在空中飛行10小時,落地后再次進行時間比對,同步偏差精確到小于5納秒(十億分之一秒)。此設備主要應用于防御系統,保障國防建設。
11月8日,在2臺350噸連續式千斤頂的牽引下,自重達2.48萬噸的山東菏澤丹陽路立交橋東側主橋逆時針轉動81.67度,與引橋實現精準對接。至此,當今世界轉體重量最大的斜拉橋成功“轉身”。在轉體重量刷新世界紀錄的同時,丹陽路立交橋還以轉體長度238米成為當今世界采用單球鉸轉動施工的最長橋梁。同時,4.5米的球鉸直徑也是目前工業鑄造領域的最大直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