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王 堃
母親水窖:點滴匯聚 潤澤萬家
? 本刊記者 王 堃

水是生命之源,是我們祖先的血液。水中的每一個倒影,反映了我們的經歷和記憶;那潺潺的流水聲,回蕩著我們祖輩的親切呼喚。水為我們解除干渴,滋潤我們的心田,養育我們的子子孫孫。水運載著木舟,木舟在永流不息的水上穿行,滿載著我們的希望,彰顯出生命的魅力。
2000年為幫助西部農村婦女及家庭解決飲用水困難,全國婦聯、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電視臺聯合發起,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組織實施了“母親水窖”項目。15年來,“母親水窖”一路艱辛勞作,春風化雨。如今,13.94萬口集雨水窖、1698個供水工程和534處校園安全飲水工程,遍布在25個省市區的村莊和學校,讓千萬個世世代代在干涸中掙扎的西部農村生長出新生活的希望。
15年來,眾多社會公眾人物投身“母親水窖”公益事業,利用自己的社會影響力帶動更多愛心人士共同參與。2015年7月2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公報,將國際編號為207715號小行星命名為“母親水窖星”。從此,蒼穹中,有了一顆以中國的公益項目命名的小行星。
2016年1月7日,母親水窖匯聚力量再出發,攜手北京四季沐歌太陽能技術集團有限公司在江蘇連云港啟動“四季沐歌關愛基金”。啟動儀式上,四季沐歌董事長徐新建代表四季沐歌集團向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捐贈500萬元善款及物資,打造“母親水窖”凈水工程。“四季沐歌關愛基金”今年將重點開展凈水工程。該工程將以“母親水窖”項目為依托,引入四季沐歌的凈水解決方案,在中國農村地區建設“親親水站”,以提升當地居民的飲用水質,為當地居民創造更為便捷、安全的用水環境。“四季沐歌關愛基金”除用于支持“母親水窖”項目外,還將開展“光彩浴室”、光伏扶貧、幫助母親創業、保障學校飲水安全等公益項目,持續關注社會貧困弱勢群體。
甘肅省定西市漳縣是全國第一口母親水窖的誕生地。15年過去了,漳縣的土黃色正在逐年退縮,綠色正在漳縣的大地生機勃勃地蔓延。
汪六十是甘肅省定西市漳縣三岔鎮劉家峴村能岸社的村民。爺爺60歲時得了他這個長孫,為他取了這個名字。他為我們講述了15年前這里的生存狀態:“我十多歲時就開始到山下挑水,挑了20多年,從一擔水50斤,到后來的80斤,除了偶爾下雨山路太滑之外,幾乎天天不落,已經記不清挑了多少水了。”在他的院門口放著半截扁擔,風蝕雨淋,扁擔已近腐朽。汪六十拿起扁擔,細細端詳了半天,意味深長地說了句“我要再做一條新的,留著”,那眼神很復雜,流露出了些許不舍。沒有母親水窖時,汪六十也沒有什么想法。下山挑水似乎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從記事的那一天,就看著爺爺和父親挑水,后來爺爺挑得少了,父親挑得多了。他長大了,父親老了,理應由他來挑水了。等到他變老的時候,就由兒子挑,兒子老了孫子挑。日子就是這樣一天天地重復,全村人祖祖輩輩都是這樣過的。
15年前,隴中地區一些人在院子里挖個深坑,講究一點的在里面抹上紅土泥,下雨時存雨水,從山下挑來的水舍不得用的也存在那里。簡陋的土水窖不但滲漏嚴重,衛生就更沒法保證了。村委會副主任張耀成說,“能有水喝就滿足了,哪還顧得上干凈不干凈”。
回想起2001年的夏天,婦聯和水利局的人到了汪六十家。“我不認識他們,說是要修母親水窖。這事早些時候就嚷嚷開了,大家都盼著這一天。看著那些人忙乎著,插不上手。選好了地方就動手挖,挖完了這些人就去別人家了,后面的人開始砌磚抹水泥,人家干得很熟練,很快就搞好了。”當汪六十知道他家的水窖是全國第一口母親水窖時,很是激動,也有些自責:“記不清那是哪一天了,當時沒留意,只顧得高興了,現在想也想不起來了,要是寫在本本上就好了。”他有些焦急又不好意思,像是做錯了什么事。大家笑著安慰他,說沒關系,只要水窖好用就行了。他一疊聲地說:“好用得很,全家人洗臉做飯洗衣服,飲騾子,全靠它了。”15年來,他每天都要圍著水窖轉幾圈,“出家門、進家門時,信步就過來了,看著水窖還好,窖里有水,就覺得日子過的踏實”。汪六十感慨地說。

康珍珍本是陜西省延長縣交口河人, 19歲那年嫁到李家圪塔村,十多年來她因為吃水嘗盡了苦頭,曾經一向快人快語的她變得沉默了。母親水窖的實施,使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心里敞亮了許多。
結婚之前,康珍珍都沒到過張家山(李家圪塔的自然村之一),只聽說是公路旁邊,條件還可以。婚后才知道,城里夠不著,鎮上挨不到,是吊在半山腰里兩不靠的土坡上,而且最大的問題是沒水,吃一點水要去五六里路遠的老山溝里挑。結婚的第二天,她便跟其她婦女一樣,開始了十多年的挑水之旅。
說起第一次挑水,康珍珍滿腹辛酸。不會套車,要人教;和牛不熟悉,配合不到一塊去;沒走慣下山路,彎彎曲曲的山路走得她腳脖子疼。好容易到山腳下了,牛一看見水就猛跑(平時牛是喝不飽的,只有這時才能痛痛快快地喝一氣),一下把她扯得坐在地上。
在山溝的最底部,有一股地下冒出來的清流,用碎石圍成一圈,就成了水井,這便是周邊村民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泉。等牛喝好了,拉水的桶也打滿了,搭上一塊毛巾(防止水溢出),該回家了。可牛就是拉不動,直到挨了一鞭子,才極不情愿地邁開了蹄子。上山的路也不好走,靜寂的山谷,只聽見鞭子響,而康珍珍則全身是汗,兩個多小時過去了,眼看快要到家了,牛好像故意作對似的,一撂蹄子,拉水車翻了,牛跑了。一切辛苦都白費了。康珍珍欲哭無淚,就在她愣神之際,對面山上有人喊:趕緊追牛呀,別叫牛摔了。一句喊醒了她,是啊,水灑了可以再拉,牛摔了可不得了,那可是家里的命根子,耕地、推磨、拉水等全靠它了,趕緊追吧。
這一次挑水,前后用了5個多小時,而挑一次水也只夠用一個多星期。水來得這么不容易,用起來就得格外節約。用康珍珍的話說:淘米水洗菜,洗菜水洗碗,洗碗水喂牲口;洗臉水洗衣服,洗衣服水擦柜子,擦完柜子也要喂牲口,一滴水都舍不得浪費。
一次,幾年沒見面的姐姐來串門,康珍珍舀一瓢水:我們這兒缺水,你湊合著洗,姐姐洗完臉隨手就把水灑在院子里,她心疼得直跺腳:“不能灑呀,水還有用。”姐姐直嘆氣:“這是什么地方呀!”
母親水窖的實施,讓全村人心中一亮,尤其是讓村里的婦女真正感覺到了幸福。“修了一眼水窖,覺得好,就自己又修了一眼,院子里蓄的水洗衣服、澆菜園子、喂牲口,屋頂上蓄的水供人吃喝洗漱,再也不缺了。”就在幾天前,她家還買了洗澡機,“你看我頭發洗得黑油油的,衣服洗得亮嶄嶄的,咱又活成個人哩。”
康珍珍說,現在可比以前輕閑多了,除了農忙,還務幾畝果樹,自己家吃不了,就拿去賣。有了水,果樹的管理也方便了,蘋果個也大了,顏色紅撲撲的,拿到集市也有人要。而且,她還在房前屋后種幾塊菜地,多澆點水,經常能吃新鮮的蔬菜。看到家里的新變化,丈夫也不出去打工了,兩口子踏踏實實務果樹、種莊稼,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了,每年收入可以增加兩萬多元。康珍珍很享受現在的生活。
不僅僅康珍珍家,整個村子都起了大變化,再也不為“那口水”發愁了。 康珍珍說:“聽說這里要通自來水了,全村人都高興地不得了,但是我們不會忘記‘母親水窖’,它伴隨了我們15年,一輩子不會忘記。”
在西部缺水地區人民最困難的那些日子里,“母親水窖”匯聚點點滴滴的生命之泉,滋潤了一個個干涸的心田,為他們帶來了綠色的希望,我相信,“母親水窖”一定會成為人們心中永恒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