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彩琴
摘 要:情感的陶冶和引領是語文教學的目的和靈魂,語文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關注學生的個性、情感和道德,注重學生的精神成長。語文教學必須注重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在語文課中喚醒童聲、童心、童趣,凸現兒童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人文;關注;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5-007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047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情感的陶冶和引領是語文教學的目的和靈魂,學生不僅要從語文教師那里學到知識和技能,還要學會汲取人文精氣、滋養精神家園,這些都是教師的教學重任。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關注教學的人文情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為這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及全面發展的基礎。
一、 厚積薄發,注入教師的人文關懷
于漪老師認為:“學語文就是學做人,語文教育就是教書育人。”在對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首先,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培養積極的個性,構筑豐厚的人文精神世界,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更多、更好地注入人文關懷。在語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轉變教師觀念,提高教師素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生的精神偶像。為了保證學生自主發展、持續發展、健康發展。教師要不斷增加自己的學識,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其次,倡導人文性,更能讓教師深刻理解“唯有用靈魂才能塑造靈魂”的道理。
真正的語文教學是一種心靈的交流,精神的對話,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學生的精神成長,關注學生的個性、情感和道德,使語文教學充滿人文關懷。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優秀的作品,幫助他們克服個人的局限,感受人生的偉大,觸摸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并形成良好的語言感悟、應用能力,形成厚實的文化內蘊與積淀的語文,真正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
二、啟迪交流,體現學生的個性需要
語文教育的人文性離不開教材、教師和學生,教師從學生的需求出發,關心關注學生的個性、情感和道德發展,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構建平等、和諧的教學平臺。通過各種方式,啟迪學生的靈性,誘發學生的悟性,促進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使教學充滿人文關懷,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
順應和充分體現學習者的人性需求,是語文教育的終極目的。因此,語文教師的任務就是為學生而教,為學生的發展而教,依照學生的學習規律設計教學,使教師的教學真正如春風吹綠每棵小草,如細雨滋潤每一寸土地,為學生個體的發展撐起一片自由、和諧、明朗而多彩的天空。例如,教學《落花生》一課,我在引導學生理解“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時,學生提出了質疑,一個學生說:“我覺得花生雖然不像蘋果那樣外表好看,但是卻很好吃,營養價值豐富,我們就要做像花生一樣的人。”我剛要表揚這位學生,另一個同學突然站了起來:“老師,我認為他們說得不對,蘋果、桃子有什么不好,它們不僅好看還好吃,補充人體所需的維生素,我覺得它們比花生更好,我們應該做既體面又有用的人。”教室里頓時安靜下來,我也一楞。沒想到竟然發生了這種事,多少年來都是贊美花生的默默無聞……面對學生的疑問,我沒有全盤否定,而是根據課堂情況進行了及時的反思。我這樣引導學生:“大家說得也對啊,蘋果和桃子就是既好看又好吃的食品,這沒有什么不對啊。所以我們要先像花生那樣做一個實用的人,然后再做到既體面又實用,不是更好嗎?剛才這些同學說得很好,蘋果和桃子是既好看又好吃,但是課文里面并沒有光贊美花生而貶低蘋果和桃子。我們做人,首先要做到花生那樣實用,不求外表,然后做到既講體面又對別人有好處。”就這樣,我既把一個棘手的問題差不多解決了,又尊重和鼓勵了學生,贊賞了他們的獨特見解,然后不失時機地把他的思維引向深入。作為語文教師,課堂上一定要有開放的意識、民主的態度,尊重并允許學生對同一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只有這樣,語文課堂才能成為學生展現個性、表現個性、培養個性和塑造個性的天堂。
三、吟誦體驗,關注心靈的健康成長
語文課應體現深厚的語文味,“有滋有味”的語文課,應能讓聽者如沐春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發現語言文字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體驗、感悟作者情感。如特級教師閆學執教的《冬陽·童年·駱駝隊》一課,在“走進童年記憶,體味童年往事,觸摸氤氳在文字中的思緒,走進心靈的故鄉”四個漸進的流程中泛著“淡淡的感傷、深深地懷念”,輕叩學生心靈深處的弦,既是情感的表達,也是寫作的訓練;既是自由的書寫,也是心靈的飛翔。
那么,語文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發現和領悟語文的美呢?首先,語文教師要給學生創造充足的閱讀時間,引導他們閱讀經典作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反復吟詠文章,細細體味。通過反復朗讀、大量閱讀,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受到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啟迪、智慧的感悟,從而觸及心靈深處,滋養精神,潤澤靈魂。其次,充分利用語文教材,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有創意地去理解、欣賞作品,挖掘教材的藝術性和人文因素,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感受文本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讓學生享受審美情趣的同時獲得思想啟迪,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創作欲。
四、尊重激勵,實現課堂評價的人性化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賞識,而兒童這方面的需要更為強烈。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不可求全責備,要善于使用多種激勵性語言予以鼓勵,有時還需要適度模糊,看優點用“凸透鏡”,看不足用“凹透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和學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用鼓勵的目光,真摯的情感,樸實的語言振奮、感化他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表現評選“舉手最積極”“朗讀最動聽”“寫字最端正”“聲音最洪亮”……的學生,激發他們的進取心,使學生產生一種樂觀積極自信的學習態度,同時教師要相信每一名學生都有他的發光點,教師的責任和義務就是讓每一名學生的亮點得以發光,使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得以快樂成長。
教師只有真誠地投入與參與教學,才能引領學生去享受充滿人文關懷的語文課堂,這也是很多教師所追求的理想教育,讓我們畢生去追求,乘著人文情懷的翅膀,引領學生的心靈快樂地飛翔吧!
[責任編輯 趙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