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物化理論是盧卡奇從商品經濟的特點出發深刻闡釋的哲學思想,揭露物對人的禁置從而導致人性淪喪的社會問題。為此盧卡奇提出總體性理論,企圖用主體-客體統一的總體性思想喚醒無產階級的主體意識。盧卡奇的物化思想包涵深刻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對當前中國遭遇的社會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 物化 總體性思想 主體意識 現實價值
作者簡介:宋國祥,上海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圖分類號:B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290
一、 緒論
《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是哲學巨匠盧卡奇早年在哲學政治思想上的經典代表作,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盧卡奇在書中通過對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經濟活動入手深刻闡釋了物化思想的內涵及影響。雖然在這里的“物化”與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異化”相比還具有黑格爾唯心主義色彩,但隱蓋不了盧卡奇哲學的閃光點。物化這一問題已成為引起當代思想家高度重視的問題,成為當代學術界聚焦和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本篇重點從盧卡奇物化思想的內涵、物化的影響出發,論述其對于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啟示而提出解決物化影響的幾點方法。筆者認為盧卡奇物化理論思想中蘊涵深刻的哲學思想和社會歷史發展之秘密,對當前中國社會健康發展和社會價值觀迷失解決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二、盧卡奇物化思想闡釋
(一)物化的“系統世界”
物化即人的存在與人的本性互相沖突,人作為自身存在主體而轉向了一種對象性的客體存在物。人的一切活動變成某種反過來統治人、支配人的異己力量即是說人與人之間的“本真關系“物化為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外在物質世界不是以人為中心而是與人相對立的“系統世界”。它制約人的主體性、能動性,人只能被迫接受和掌握這個世界的規律,卻不能通過自身的意志改變。人亦不斷淪為物化產品,人的活動不斷與自身相分裂相疏離,不再屬于人自身。
其一,勞動的機械化、抽象化。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勞動者與勞動對象在所有權上自產生時起便已經分離開來。這就必然造成勞動者與勞動對象雖然發生直接的關系,而勞動者卻淪喪為勞動過程中客體存在者。原本體現人性的勞動被抽象為簡單的機械的重復生產,勞動過程成為了商品化,人的能動性被埋沒從而造成人性的喪失和精神物化。隨著社會勞動分工的發展,勞動者在“系統世界”作為機械的“零件”存在,被統一整合到機械生產勞動之中。結果必然是勞動者參與越多主體意識喪失越多。
其二,意識物化。物化是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的存在物,這一存在物必然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得到最大的突顯,這就是盧卡奇說的“物化意識”。他認為,商品關系轉變成客體存在的時候必然要在人的個體意識中打下屬于其自身烙印。使得人在規律的原則下自覺地或非批判地認同系統世界內的物化現象與物化結構,并將這種一切當作外在的規律和人的本真加以遵循、服從,從而沉淪于日常生活的常人世界,逐漸忘記自身真正的主體存在。物化的普遍化使物成為人自身存在的共同體,而意識物化也同樣作為其產物支配著人的精神活動和心理活動。顯而易見,在商品拜物教普遍化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本真關系正趨向成為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存在著。
(二)物化理論
盧卡奇指出物化是資本主義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特有物,是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生產所無法閃躲的結果。商品生產占據支配地位,滲透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人與人的關系被物與物關系的虛幻形式所掩蓋,使得人被迫立身于一個異己的物的世界窘境之中卻無法逃離。“在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地方,人的活動同人本身相對立地被客體化,變成一種商品,這種商品服從社會的自然規律的異于人的客觀性,它正如變為商品的任何消費品一樣,必然不依賴于人而進行自己的運動。” 盧卡奇批判指出資本主義世界的合理化原則即是物化,商品的統治下正在形成一個普遍的物化結構而與人相對立的 “系統世界”。這個系統世界可以運用各種規律的形式來支配和主宰人的一切日常生活活動。亦是說人失去了自己的主動性、獨立性,人的存在被這種商品化滲透分裂,人被陷入一種日常生活的“非本真的狀態”。人在它的面前孤立無助,是不自由的存在者。甚至人的一切包括體力和人格都變成了商品的籌碼,成為一種用物買賣的具體。
遵循黑格爾辯證法,盧卡奇提出消滅物化存在的路徑,即無產階級的意識覺醒。盡管他當時還處于黑格爾的邏輯陰影之下,直接導致他對物化消除的問題上陷入片面性。但為解決這樣的非本真的物化狀況,盧卡奇提出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把握住客體-主體統一的總體性辯證方法作為解決這一人類時代難題至關重要的方法。
三、盧卡奇物化思想對中國社會的啟示
盧卡奇的物化思想盡管存在著自身的缺陷,但它揭開了工業文明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過程造成了人受物統治的社會現象,對于當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繼續良好推進具有深刻的啟示。
(一) 防范主體意識陷落
“意識,作為自我意識,在這里就擁有雙重的對象:一個是直接的感覺和知覺的對象,這對象從自我意識看來,帶有否定的特性的標志,另一個就是意識自身。” 黑格爾在人的自我意識范疇之中,認為不僅需要意識到感性確定性的具體事物,同時作為意識來說意識自身也同樣重要。他認為這種意識才能稱作自我意識。康德的主體性學說中,“‘主體性一詞就是指人的獨立自由,人有不受外面的東西所束縛、完全由自己來決定的方面,人就是這樣的‘主體。” 然而在商品拜物教這種資本主義世界創造的普遍于人間的產物此刻正在整個人類世界流動和擴張。人們在精神世界對物的崇拜不斷加深,人的主體性正在磨滅和喪失。盧卡奇說:“我們必須明白,商品拜物教問題是我們這個時代,即現代資本主義的一個特有的問題。” 可是當這種物化問題轉移至世界各個角落時,這已經不再是一個制度的問題,而是全人類須共同面對的時代性問題。
在中國,物化問題同樣嚴峻,以“商品-物”的形式向社會進行擴張。這種擴張通過資本主義的價值模式和文化滲透對中國社會展開統治的步伐。政治上,政府官方掌握的貪污腐敗的官員數量之多,體系之廣。這些“人民的公仆”成為了權力、金錢、女人的崇拜者。以至于他們在政治體制的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另一種與自身、對象想相對立的行為。在經濟上,生產勞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產品的使用價值、為勞動自身得到直接需要。工人的勞動產品成為一種與其相對立獨立存在物。勞動專門化的局部性操作,致使勞動者與總體產品的紐帶被人為切割。人的本質特性被逐漸消除,所有的員工被投放在精確、合理化的計算概念之中。合理化原則下的物化問題根源于資本主義社會,卻依靠自身的強大的腐化力正向外蔓延和吞噬,又反向地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因。
此外,意識物化問題正吸引社會學者的廣泛關注。“物化的普遍性還表現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物化,即不僅僅是我們的物質勞動過程被物化,而且我們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被物化了。” 現實的物化隱蓋人與人的本質關系,使得人無從窺測奧秘。相反這種物化卻以自己的優勢不斷滲透人的精神領域,使得人們的精神意識層面不斷受其影響,最后導致意識物化。“隨著勞動過程越來越合理化和機械化,工人的活動越來越多地失去自己的主動性,變成一種直觀的態度,從而越來越失去意志,” 勞動時間的空間化,人置于次要位置隸屬于機器,形成一種完全顛倒的狀態。在這個完全異己的勞動系統中,人被孤立、物化成勞動系統中的一個有生命的機動部件。高度精確計算的物化關系取代了前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純粹的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人的自我客體化,迫使人的主體意識被淡漠、沉淪。
因此,在中國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堅持人本主義的前提下必須保證人的主體意識占據主要地位防止自我意識的陷落。
(二) 注重總體性方法
盧卡奇“總體性”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把總的“歷史的趨勢和過程”看成一個整體,把歷史的具體過程或階段看成是這個整體一個環節。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普遍“物化”現象是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體現。“物化”現象在整體的歷史進程中作為階段性的表現,會隨著資本主義的消亡而消亡。“在盧卡奇看來,資產階級形而上學就是無產階級‘物化意識乃至全部‘物化現象產生的思想根源。無產階級‘物化意識的揚棄和革命的‘階級意識的覺醒,當務之急就是對資產階級思想的‘二律背反進行批判,批判的途徑在于無產階級的實踐原則。這里,盧卡奇所主張的無產階級‘實踐原則是‘創造一種具體的總體,即主-客體在辯證的歷史過程中得到具體統一的總體” ,即要克服主體的物化的分裂和驅除客體的物化的僵硬與不符合實際,實踐的原則才會成就可能。
面對“物化”全球擴張的新情形下,中國社會必然躲避不了“物化”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那么作為陷入物化世界之中的人又該如何面對這個“錯置的世界”所給與的一切呢?筆者認為我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總體性思想時刻提醒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來克服“物化”。最后用海德格爾的“補做選擇”方法和社會實踐去達成整體性主體與客體的本質性統一。只有這樣,作為沉淪和錯置常人世界中的我們即存在者本身才能達到一種先行突破自身“非本真狀態”至于“本真狀態”。
(三) 堅持共產主義信仰
資本主義世界所特有的“物化”問題在世界蔓延,給中國也帶來的一些列社會問題,像拜金主義、功利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虛無主義、道德問題、腐敗問題等。物化問題的出現日益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亟待尋求正確的方法解決。當下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堅定共產主義偉大理想不僅是歷史性產物、也是現實發展的時代要求。實現人民物質財富的豐富、精神境界的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是共產主義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終極目標,必然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
盧卡奇認為“物化”產生最先出現在資本主義世界,那么緊隨資本主義的離去認為“物化”這個時代產物必然也將從世界消失散盡。但是,當下物化已經成為一種無法隱蓋的社會現實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人的存在本身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純粹,身體的錯置、主體意識的物化都使得人作為存在者的意義失去了應有的原本價值。因此在這個“誰‘真正在選擇,始終還不確定” 的世界,共產主義既是無產階級偉大信仰和奮斗目標,它也是一種割絕于物化的決心。在舊的社會形態還未完全喪失其應有的歷史作用之前,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本質選擇。此外,中國是當下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毫不動搖地堅持共產主義信仰也是持續中國道路的根本思想保證。
注釋:
[匈]盧卡奇著.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歷史與階級意識.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153,149,156.
[德]黑格爾著.賀麟、王玖興譯.精神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17.
張世英、楊壽侃、李運生.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2.
胡緒明、韓秋紅.《歷史與階級意識》與現代性批判——基于盧卡奇物化理論的現代性考察.長白學刊.2006.
胡緒明.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的現代性批判理論探析.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2008.
馬丁·海德格爾著.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三聯書店.2006.308.
參考文獻:
[1]李東寧.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及其當代意義.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1).
[2]陸自容、李向前.哈貝馬斯與韋伯合理化理論之比較.哲學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