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院燕+袁興華+袁華生+羅小娟+彭橋生+姚華平+文蓉



摘要:當前水稻病蟲防治正大力推行綠色防控以達到安全高效生產。秧田期是防治病蟲的關鍵時期,為更好地推廣應用這一技術,實現“早預防,早防治”的節本增效方針。試驗探索各藥劑拌種的防效,為今后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藥劑拌種;防效;試驗
一、材料與方法
1.試驗田選擇:試驗田選擇在遂川縣泉江鎮諧田村嶺排組,該田塊地勢平坦,肥力均勻的潮沙泥田。水稻品種為建優2號。
2.試驗藥劑:70%蚍蚜酮、40%三唑磷、78%旱育保姆、8%寧南霉素。
3.試驗處理:該試驗設5個處理,隨機排列,每個處理面積隨機、采用拋秧方式插秧,不設重復。
處理1:70%蚍蚜酮懸浮劑6g拌種1.0kg,在種子破胸露白時進行拌種。
處理2:40%三唑磷2ml藥液拌種1.0 kg,在種子破胸露白時進行拌種。
處理3:78%旱育保姆250g拌種1.0kg,在種子破胸露白時進行拌種。
處理4:8%寧南霉素水劑40g拌種1.0 kg,在種子破胸露白時進行拌種。
處理5:空白對照。
4.試驗預防對象:稻飛虱、螟蟲、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
5.秧田操作規程:以塑盤育秧拋秧方式進行育秧。塑盤規格434孔,按1.4m寬度做好畦。每畦2排橫向擺盤,灌滿泥漿并用木板清除盤上多余泥漿,待秧盤上泥漿水稍瀝干后及時播種。最后用木板將種子輕拍落泥后蓋好膜,其它秧田與大田管理條件一致。
6.田間調查
(1)水稻受害調查:水稻收獲前(10月8日),每小區“Z”字型5點取樣,分別調查樣點內水稻總株數和被害株數,計算被害株防效。
(2)蟲口密度調查:水稻收獲后(11月2日),每小區“Z”字型5點取樣,每點3m2,拾凈點內的全部可見稻樁進行剝查,分別調查樣點內的蟲口數量,計算蟲口防治效果。
7.實際測產。在水稻臘黃成熟時,即在10月18日對每個處理小區全部進行全割實測。
二、結果分析
1.不同藥劑處理對水稻螟蟲、稻飛虱防效
調查中發現(表1),各個藥劑處理對螟蟲、稻飛虱均有一定防效。以70%蚍蚜酮處理防稻飛虱防效最高,平均被害株率3.51%,40%三唑磷處理區平均被害株率4.87%,78%旱育保姆處理區被害株率8.75%,8%寧南霉素處理區平均被害株率9.41%,對照處理區平均被害率44.36%;40%三唑磷處理區防治螟蟲防效最高平均被害株率3.43%,70%蚍蚜酮處理在平均被害株率4.76%,78%旱育保姆處理區平均被害株率7.36%;8%寧南霉素處理區平均被害株率8.11%。各處理的株防效率分別為91.51%、88.21%、81.77%79.91%。從蟲口減退率來看,40%三唑磷處理區平均蟲口密度為0.2頭/m2、減退率98.29%,70%蚍蚜酮處理蟲口密度為0.3頭/m2、減退率97.43%,78%旱育保姆處理區蟲口密度為0.4頭/m2、減退率96.58,8%寧南霉素處理區蟲口密度為0.5頭/m2、減退率95.72%。4個處理區與對照處理區相比差異十分明顯。
2.不同藥劑處理區水稻產量分析
通過測產,各個藥劑處理平均折合667m2產量分別為:70%蚍蚜酮處理667m2產量為585.365kg、40%三唑磷處理區667m2產量為540.275kg;78%旱育保姆處理區667m2產量為520.505kg;8%寧南霉素處理區667m2產量為513.855kg對照處理區667m2產量為489.33kg。分別較對照平均增產96.035kg/667m2、50.945kg/667m2、31.175 kg/667m2、24.525 kg/667m2,增產率分別為19.6%、10.4%、6.4%、5.0%增產效果都明顯高于空白對照。
三、結論與分析
試驗結果表明:4個藥劑處理對水稻病蟲均有很好防效,以70%蚍蚜酮、40%三唑磷防稻飛虱、螟蟲效果較好,78%旱育保姆、8%寧南霉素防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效果較好,4個藥劑處理的秧苗較健壯,生產中均可推廣應用,但各藥劑處理濃度是否與防效、種子發芽有關,有待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