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云
摘要:農殘、有害重金屬殘留、有害微生物、非茶異物和粉塵污染是導致我國茶葉質量安全問題的主因。要從政策標準、生產技術和規范管理等多層面著力。完善和統一茶葉質量安全標準并嚴格執行,建立健全茶葉質量安全保障與追溯體系,大力推廣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有機茶生產技術,從源頭杜絕有害物質進入茶葉生產體系,茶產業各相關部門通力合作,齊抓共管,實施茶葉安全生產和綠色消費。
關鍵詞:茶葉;質量安全;保障措施
一、我國茶葉質量安全現狀
茶葉質量安全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幾年來,隨著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實施,各級政府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視,加大力度禁止在茶葉中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扶持龍頭企業加速茶葉加工廠的改造,我國茶葉質量安全水平已大大提高。茶葉質量安全主要包括農藥殘留、有害重金屬殘留、有害微生物、非茶異物和粉塵污染等因素,涉及茶葉的原料生產和加工兩個過程。
二、保障茶葉質量安全措施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國家,有著悠久的茶史和繁榮的茶文化,我國也是世界上的茶葉生產、消費和出口大國。茶葉在我國經歷了藥用、食用、飲用及三者兼用的發展過程,因此,在保障茶葉質量安全方面更具特別意義和必要性。雖然我國茶葉質量安全狀況總體較好,但是安全隱患依然不少,局部不穩定狀況仍不時發生。那么,茶葉質量安全應該從哪兒抓呢?
1.優化茶園生態環境,保障茶葉源頭質量安全
科學合理地在茶園四周及道路兩旁種植與茶樹相適宜的樹木,營造防護林;實行以茶為主,間作其他作物,不同層次的立體結構和茶園復合生態系統。在構筑良好防護屏障的同時,有效抵御部分工業廢氣的污染,起到遮蔭、防風抗寒的作用,并調節和改善茶園小氣候,增加茶園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使茶園環境得到優化,也有利于提高茶葉品質。此外,也為鳥類和天敵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從而為生物防治茶樹病蟲害奠定基礎。而在樹木或間作品種選擇上,要考慮不同株高、不同根深、不同營養特性的作物相搭配。高層林木宜選擇生長快,樹冠寬大,葉片稀疏、冬季落葉、根系深生、無共同病蟲害,有一定經濟效益的經濟林木、果樹,如棗、李、梨等果樹和濕地松、相思、桂花樹等經濟林木,低層以套種不影響茶樹生長的矮生、豆科作物、綠肥等。
2.科學合理施肥,種植優質茶葉
科學合理使用肥料,推廣配方施肥。如通過測土配方計量施肥方法,根據茶園的目標產量和土壤養分含量的測定值,確定施肥量、施肥種類、施肥時期等。改單一偏施為復合配方施肥,以利于土壤養分的平衡供應,避免盲目施肥,減少浪費,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施肥以有機肥為主,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改良土壤結構,活躍土壤微生物,提高土壤生態活力。推廣應用精制有機肥及緩、控釋肥料,大力發展和施用微生物肥料,以減少對化肥的需用量。
3.綜合治理病蟲害,優化茶葉質量
茶園病蟲害實行綜合治理,在防治策略上,以保持生態系的平衡為目標,將有害生物用生態調控的方法控制在經濟損害水平之下,而不是消滅有害生物種群;在防治措施上,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各種生物防治措施為核心,同時發揮物理防治的優勢,適量運用植物源農藥和礦物源農藥,有機茶園禁止使用化學合成農藥。一般無公害茶園也要盡量減少使用化學農藥,有限地選用高效、廣譜、低毒、低殘留的對口農藥按無公害茶標準施用,嚴格控制施藥量與安全間隔期,嚴禁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農藥,以改善與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降低茶葉中的農藥殘留。
4.整潔茶葉加工環節,減少茶葉加工污染
加工廠宜建在茶園中心或附近安全地帶,兼顧交通、生活、通訊的便利。加工廠環境應整潔、干凈、無異味。道路應鋪設硬質路面,排水系統通暢,廠區環境需綠化。地面要硬實、平整、光潔、墻壁無污垢。茶葉倉庫應具有密閉、防潮功能,有條件的用冷藏庫貯存茶葉,保存溫度5℃左右。茶葉的加工設備應選用環保型的名優茶加工機械設備,大宗茶類加工設備的爐灶間、熱風爐應設在加工車間墻外,新購設備要清除材料表面的防銹油。每個茶季的開始,對加工設備進行清潔、除銹和保養。大力推廣茶葉清潔化加工技術,按產品標準化、連續化生產工藝要求,做到茶葉加工過程付制品不落地。茶葉加工過程中,更應保持車間清潔衛生,防止一切污染物的進入。農戶加工應有專用場地加工茶葉,有阻止家禽、家畜出入加工場所的設施。加工場地在加工期間不應存放其他雜物。加工過程中應保持茶葉不直接與地面接觸。炒制茶葉前應用飲用水洗手,進入加工場地應換鞋,加工處不抽煙和隨地吐痰,不使用報紙等油墨印刷的紙張包裝茶葉。成品茶要存放在干燥、密閉、避光、陰涼的地方。大力引導提倡改農戶分散加工為集中統一按標準加工。
5.建立技術培訓體系,實施新型茶農科技培訓工程
建立茶葉技術培訓體系,實施新型茶農科技培訓工程,培養造就茶葉技術骨干和實用人才,可以切實提高茶農的安全用藥、科學用肥、清潔加工技術水平,為茶葉食品質量安全生產提供人才保障。建立茶葉專家庫,定期組織農科教單位專家輪回進村人企為茶農、茶企提供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和技術咨詢及相關信息服務。接受對象以地方農技人員、企業主及生產管理人員、種植大戶及有關人員為主;傳授內容以產地環境選擇,農藥、肥料、設備等生產資料的科學選購和合理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清潔化加工等先進實用科技,無公害茶葉生產管理模式,相關法規、技術標準,認證要求、程序及機構,市場準入條件和退市制度等。形式可以多樣,如采用講座授課、現場觀摩、圖冊標本展示、技術資料發放、電視專題片及遠程網絡教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