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瓊英
摘要:森榮鄉地處冕寧縣西南部,南河上游,幅員面積201.37平方公里,東與復興鎮、回坪鄉接壤,南與河里鄉、麥地溝鄉相連,北與回龍鎮、哈哈鄉相連,西與棉沙灣鄉、馬頭鄉接壤。鄉政府駐地在瓦都營村,所轄安家、瓦都營、米谷、牦牛、曹家、呷伍、馬廠7個村民委員會,54個村民小組,3267戶,其中彝族14204人,藏族和漢族260人,屬彝族聚居大鄉。耕地面積為15964畝,農作物主要以種植水稻、玉米、馬鈴薯、烤煙、小麥為主。
關鍵詞:種植;馬鈴薯
一、現狀
森榮鄉海拔2200千米,屬于典型的二半山區,是馬鈴薯適應種植的地區,特別是馬廠、牦牛、呷伍三個村土壤肥沃,土地疏松,土地面積也很大。從目前各農戶種植情況看,種植分散、密度不夠,施肥不合理等粗放式種植,具體淺析如下:
1.積極性差。雖土地寬、土質好,但農戶種植馬鈴薯的積極性差,有些沒有新的栽培技術,有些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家里老人小孩無法耕種,甚至有些整戶外出,土地有些都丟慌了,沒有把種植馬鈴薯作為一項產業來抓。
2.當前種植情況。2015年共種植4872畝,總產為7513噸,畝產1564公斤,其中小春馬鈴薯390畝,總產量為532噸,大春4482畝,產量6981盹。
(1)品種。全鄉大多種植本地品種吉胡洋芋,本品種塊薯大,粉質好,牙眼大。但種了幾十年現抗病能力差,產量低,單株結薯3-6個,畝產大概在1300公斤左右,安家、瓦都營、曹家等部分種植會2號此品種塊大,粉質差,產量比本地品種高,必究換了新品種,以前土壤中大多適應本地品種養份都已吸收,換成新品種后,產量大幅上升。
(2)播種時間。森榮鄉氣候不均衡,有些年霜期過長,未選擇好播種期,提前播種時,霜期未過,薯苗已長出,容易霜凍,播遲發生病蟲害率大,目前播種期在春節過后20天內。
(3)種植方式。大多沒有變化,種植方式未輪作,播種時采用滿天星,地中間劃開,用牛耕一排,種薯相隔20厘米放一個,只放劃開的一半,再耕一排把種薯覆蓋了,然后在前排未放種薯一半再放種薯,這樣一排中一半有種薯0一半為空,周而復使地全覆蓋種植。
(4)施肥。播種時先把種薯放進土里,用一點農家肥蓋上,再施一點磷肥,把土翻來蓋上就完成了。一至到花期才施一點尿素,就等收獲。
(5)管理。播種后讓薯苗自然生長,到現蕾期才施一次尿素后,除草、培土一次性做完,沒有追其他肥及多培幾次土的概念。
(6)收獲及貯藏。收馬鈴薯時用牛耕出來后,再用鋤頭拋開,或直接用鋤頭挖開,把馬鈴薯堆放在一起,再把爛的、小的分開,就馱運回家堆放。
二、如前所述,馬鈴薯品種退化,種植及管理粗放,沒有改進栽培技術,本人征對這些情況提幾點建議
1.加大宣傳,提高農戶種植積極性。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馬鈴薯辦公室牽頭,加強對每個村進行宣傳,有必要時聘請縣農業局專家去各村開專題講座。制做一些宣傳單發放到各農戶,使農戶提高積極性。把縣上的標準化栽培任務完成的同時,還引導種植規模,培育幾家公司加農戶的合作社,建1-2個馬鈴薯加工廠,提高農戶經濟效益。
2.采用合理輪作。馬鈴薯為茄科植物,不宜運作,否則會引起嚴重的病蟲害。同時也不能把茄科作物中的茄子、海椒、煙草、番茄等作為前后輪作,因為同科作物容易傳染同樣的病蟲害。適宜豆類、纖維作物輪作,與這些作物種植既無共同病害,土壤疏松,有機物質殘留多,可以恢復土壤肥力,根據實際情況,森榮鄉以玉米—馬鈴薯—元根和馬鈴薯—元根—蕎麥兩種輪作方式為最佳。
3.精選種薯,采用高產抗品種。森榮鄉種植馬鈴薯品種退化,晚疫病、青枯病等病害是高產穩產的嚴重阻礙。選擇用品質優,產量高,適應性廣,抗病性強,商品性好的脫毒馬鈴薯品種,產量大幅度提高,氣候環境不同對品種的熟性,豐產性、抗病性,要求也不一樣,二半山以下以中早熟豐產品種為主。
4.選好播種期。本鄉屬二半山區,以春播為主,確定馬鈴薯播種期的重要技術優勢是生育期的溫度,關鍵是使馬鈴薯結薯盛期處于月平均溫度15—25度的條件下,采取2月中旬至3月中旬播種為宜,在這個期播種,氣溫適應,出苗根系發達,生長迅速,結薯早,產量也高。
5.重施底肥,增施氮、磷、鉀肥。森榮鄉是馬鈴薯主產區,加之多年種植,土壤多為酸性和微酸性,除了施足有機肥和氮磷外,還應增施鉀肥。重施底肥,增施氮、磷、鉀是本鄉馬鈴薯增產的關鍵技術措施。在肥料三要素中以鉀需要最多、氮次之,磷最少,馬鈴薯為忌氯作物,生產鉀肥以硫酸鉀為宜。土壤肥力中等或中偏上的地塊,每畝塊莖3000公斤,應施用優質腐熟農家肥3500—4000公斤,尿素10—15公斤,硫酸鉀15—20公斤,過磷酸鈣40—50公斤作底肥,用農家肥蓋種,注意尿素不能與種薯相接接觸。
6.精細下種。播種前根據薯芽情況,將壯芽、弱芽分類,實行分開種植,在土層疏松深厚和干旱的地方,播種深度一般在9厘米左右,過淺播種,易受干旱和高濕的影響,在土質粘重和雨水較多的地方,則不宜播種過深,可用細堆肥或渣肥蓋種,以后在田間管理過程中分次培土地,播種時,切塊種薯切面向上,或向下,其出苗快慢差異不大,但在干旱地區,切面向下則有利出苗。
7.精細整地,采用雙行壟作栽培。一般用冬閑地種植馬鈴薯,上年秋天深耕20厘米以上,翻耕整地,越細越好,盡量使土壤松軟,這樣既能抗旱防寒,又能為馬鈴薯根系生長和塊莖發育創造良好條件。深耕20—23厘米比淺耕增產1.5%,播種前7—10天翻耕整細增溫,如采用平作,加上播種質量不高,使種薯遭受凍害,造成缺苗,中后期不加強除草培土產量不高,平地或緩坡地區實行雙行壟作栽培,翻種前深耕土層25—30厘米,播種時一般規格為(2.0+1.0)×1.0尺,每畝種植4000窩,即寬為2.0尺,窄行1.0尺,窩距1.0尺,對土壤肥力高,施肥水平高,氣溫較高的地區采用(2.4×1.0)×1.0尺的規格,每畝種植3530窩。采用雙行壟作栽培能有效地控制缺苗,降低爛薯率,保證全苗壯苗,同時對馬鈴薯根系發展和塊莖形成很有利,可加大土層變溫,改善質薯層的通氣條件,且便于灌溉和排水。
8.收獲及貯藏。收獲是最后環節,關系到提高商品質量問題,所以必須引起重視,馬鈴薯成熟時,地上植株尚未枯萎,地下塊莖的皮相當嫩,稍不注意就會破皮,塊薯破皮后極易感染病菌,同時破皮處變褐,影響商品性。收獲前1周至lO天,應先將植株割掉,使塊薯在土中后熟,表皮木栓化,收獲時不易破皮。收獲時,小心挖出,人工撿拾堆放小堆晾曬,并隨時進行分級,把破損薯、病薯單放,分開運回貯藏。貯藏時選擇具備通風條件的房間,貯藏量不超總容積的三分之二即可,清掃干凈,如果是水泥地面最好用樹枝葉或草墊等物品隔開,不能見光,如見光就進行光合作用,薯塊變綠,影響粉質及口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