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偉
隨著近期電視、網絡等各路媒體,對因暴雨洪水引起養殖業具大經濟損失的爭相報道,將養殖業的安全生產問題,推向了即去年豬肉Ⅴ型走勢后的又一熱門話題高峰。那么,在養殖業經歷了這樣的自然災害之后,養殖戶需要思考什么?需要做什么?還有,我們又能夠做什么呢?
一、場址選擇的重要性
地形地勢。規模化養殖場在建設初期是按照《動物防疫條件審查辦法》等相關條文進行選址、布局的,但是防洪等自然災害情況不在防疫條件審核以內,所以,相關條文內并沒有提及,而養殖企業建設前期也最容易忽視這個問題,不過,這里還是建議最好將養殖場建立在地勢較高且平坦的地方;(二)、交通便利。雖然《動物防疫條件審查辦法》有條文規定,養殖場要距離公路(國道、省道)、鐵路等主要交通干線500米以上,同時也要距離城鎮居民區、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密集區500米以上,但是,也要考慮道路寬敞且進出方便,在真正遇到洪澇等自然災害時,才能及時做好轉移畜禽工作。
二、應嚴把生物安全關
眾所周知,在因暴雨洪水引發的洪澇災害中,被洪水沖走的畜禽不計其數,淹死的也成千上萬,在淹死的這些畜禽體內是否存在攜帶或感染致病病原呢?還有未被及時清理的畜禽糞便呢?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所以各獸醫部門應該嚴格按照《動物檢疫管理辦法》及相關檢疫規程開展檢疫工作。加大畜禽養殖、流通、屠宰等環節監督執法力度,嚴厲打擊收售、加工病害畜禽及其產品的違法行為。加強巡查,嚴格按照“四不準一處理”等規定做好死亡畜禽無害化處理工作。督促指導屠宰企業落實屠宰安全生產制度,加強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提升安全生產能力和保障水平。受災地區獸醫部門要加大對重點獸醫實驗室的監管,全面開展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排查,及時消除災后實驗室生物安全隱患,嚴防病原微生物泄露、擴散。嚴格按照《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和《國家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要求,做好應急處置工作,一旦發生動物疫情,及時報告,迅速反應,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
三、畜禽及其產品價格影響
由于洪澇災害的影響,導致受災地區交通不便,畜禽及其產品基本無法進行正常運輸和流通,所以就有可能產生地區性的淤積,而其它地方市場無法提供及時的補給,造成市場空缺變大,受災地區的畜禽及其產品價格進一步下降,而除去受災以外的地區價格將因市場供給短缺因素進一步造成價格上漲,所以相關部門要啟動災害地區畜禽及其產品價格應急預案,及時掌控、處理好因價格變動所帶來的社會影響。
四、加強自然災害體系建設
政府是應對自然災害的主導力量,在自然災害的管理中具備承擔主要責任能力。為了更積極地應對自然災害,減少其帶來的慘重損失,應加強政府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
1.建立健全畜禽養殖業自然災害法制體系,使畜禽養殖業在自然災害法律法規管理上有所提升。
2.建立健全自然災害應急管理體系,提高對自然災害的防范意識、監測預警機制及加大災后政府應對資金投入。另外,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畜禽養殖業相關保險制度,通過災后保險等方式分擔因自然災害造成養殖戶的損失。
3.加大應對自然災害的科學研究力度,把科學技術綜合運用到整個防災減災的過程中。
五、災后養殖戶該如何做
因洪水過后養殖場排水管道會受到不同程度堵塞,嚴重影響積水清理,所以,養殖戶首先做的應是先排除場舍內的積水,修復及加固損壞的場舍,如遇到不能及時修復的應將畜禽轉移至干燥、安全地帶,避免畜禽受到二次損害。及時清點死亡畜禽和受侵飼料,對死亡畜禽按照無害化處理流程進行處理,并且加大對可能污染的場地道路、車輛、用具等徹底消毒的力度。對浸濕的飼料要曬干后分批少量加入混合料中飼喂,如果飼料發生霉變,不能飼喂,應做無害化處理,防止畜禽中毒,減少畜禽應激。加強畜禽飼養管理,對已孕母畜應做好保胎工作。對已流產母畜做到及時增加營養和及時配種,同時也要加強仔畜保育工作。對已達到出欄標準的要盡快出欄,降低飼養密度。對低齡、體弱、傷殘等畜禽及時淘汰,降低飼養成本。
暴雨洪水的突襲,不僅對受災地區的養殖業帶來損失,也給災后生產力的恢復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養殖戶應積極調整心態,盡快投入到災后場區修建及畜禽補欄等工作中去。雖洪水無情,但人間有愛,我們始終相信,受災地區的養殖業會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