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 楊彤 田曉萍 馬亮亮
摘要:海蜇因其生長快,養殖成本低,市場銷路好,經濟效益高而成為發展水產養殖的熱點。主要是土池養殖和塑料大棚養殖海蜇。土池養殖首例獲得初步成功的是凌海市娘娘宮鄉,在1999年利用4個養蝦池,共200畝,進行蝦、蜇混養。當時,該蝦場在6月下旬將傘徑10cm(體重70-80克)的幼蜇放入養殖池中,在通常養蝦管理條件下,不對海蜇專門投餌,經2個月于8月25日將海蜇養到7-8kg/頭,最大10kg。收獲7000kg,加工一礬銷售,產值9萬元(28元/kg)。近幾年,遼寧的丹東、莊河等地利用較大型的鹽廠蓄水池或養蝦池養殖獲得很好效益。山東有的利用塑料大棚進行長年養殖也獲得較高效益。分析總結其土池養殖和大棚養殖主要技術要點為以下幾個方面。
關鍵詞:海蜇;養殖;關鍵;技術
一、土池養殖海蜇的技術要點
1.養殖池的選擇和處理。海蜇養殖一般選擇30畝以上的對蝦養殖池或蓄水池,進排水方便,最好是小潮也能換水,附近有淡水資源以便能調整海水鹽度。水深1、5米以上,池壁陡峭,池底相對較硬。無護坡的蝦池或坡度太緩應該在岸邊水深0、5米處加圍網或塑料布,以防止海蜇搶灘。放苗前,應將池底清淤,防止池底腐敗影響水質,同時防止水草生長。一般用30-50g/m3的漂白粉或100-150kg/畝的生石灰消毒。設置40-60目的圍網,防止雜魚雜蝦等敵害生物的進入。通常蝦池先進水50-70cm,進行肥水,可施雞糞0.5—1kg/畝。保證浮游動物有一定的量。
2.苗種運輸。海蜇苗在運輸過程中使用器具根據氣溫和路程遠近而異,短途運輸可使用內壁光滑的各種器具,無需充氧。長途運輸時,應使用塑料袋充氧方法,傘徑15-20mm幼水母運輸密度為600-800個/升。若運輸時間過長(超過5小時),應考慮適當降溫并降低密度,以保證運輸成活率。
3.苗種投放
(1)由于海蜇以水中自產的浮游動物為食物,而非人工投喂餌料。因此,對海蜇投放的數量應嚴格控制。幾年的養殖情況表明,收獲的商品海蜇數量一般為25-30頭/畝,平均體重5-10kg/頭,個別可達15kg。因此根據不同傘徑規格的苗種成活率差異,投放苗的數量也不同。傘徑20mm以上的幼水母放養密度為100—150頭/畝。
(2)一般條件下,傘徑15mm以下海蜇苗,養殖成活率低于15%,15-20mm,約20-30%;20-40mm,約40%;50mm以上幼水母苗的養殖成活率大于70%。由于養殖池的位置不同,底質和水質條件各不相同,因此傘徑相同的幼水母在不同的池中的養殖成活率也存在差異。
(3)放苗前要注意池內的鹽度與育苗廠家的鹽差不能超過5‰,最好先拿少量的苗試養幾天。放苗時間應選擇在天氣較好的早晨或傍晚,最好是無風無陽光直射,苗種到達池邊后,先將苗種放入一個較大的容器中,添加一些池水,讓苗適應一段時間(10-20分鐘)再放人池中;放苗時應該用小船將苗種運人池塘中間,均勻的潑灑入池內,操作不可急躁,要緩慢進行以防傷苗。
4.日常管理
(1)由于養殖池中的水母是以水中自產的浮游動物為食物,而非人工投喂餌料。因此,保證水中有大量浮游動物的存在是海蜇苗正常生長的關鍵。每天巡池并通過觀察水色判斷水質肥瘦是日常管理的首要任務、水質透明度保持在60cm左右為宜。水色以淡茶色為好。水質瘦,浮游動物繁殖慢,影響海蜇苗正常生長;水質過肥,到8月高溫期,易引起水中缺氧。水質瘦時要適當施些尿素。水質過肥時,要適當加大換水量。
(2)放苗后20天內不用換水,逐漸加水,至加滿時可長到10—20cm。以后換水時應遵循前期少換勤換的原則。排水時速度也不要太快,尤其是在5cm之前,否則,苗粘網上而導致死亡。以后隨著個體生長,可加大換水量。排水口的網目隨著苗的生長而逐漸更換。遇到大風大雨的天氣不要換水,以免環境變化太大而對海蜇的生長帶來惡劣的影響。換水前應對要換的新水的溫度和鹽度進行測量,和池子中的差別不能太大,主要是鹽度的差別不能超過10‰,溫差不超過3℃,超過這個數時則不要換水,水質要求:水溫適應范圍是15-35℃,最適是22-28℃;鹽度的適應范圍是8-36%,最適是18-25‰。對于那些有淡水資源的池塘,應該充分利用淡水調整池水的鹽度,在適應能力的區間保持相對而言比較低的鹽度對海蜇的生長是很有利的,但淡水的加入要均勻,不能因局部過低而導致海蜇的死亡。
(3)海蜇在早晨或傍晚有上浮的習性,在投放幼水母后,每天早5-7點巡池,巡池時,應將滯留于池邊的幼水母(通常傘徑小于15cm)送回深水處,同時,對其生長進行觀察。水溫20-23℃時,傘徑20cm的幼水母放養15天,平均個體傘徑可長至10cm以上,約250克;最大司達1000克。
(4)對于蝦、蜇混養時要注意,對蝦各期幼體均不攝食海蜇各期幼體,但海蜇苗20-30mm的幼體可引起20mm以下對蝦苗的死亡,但20mm以上的對蝦苗與海蜇幼體同養未發現死亡,所以在對蝦與海蜇同養時,要調整好投放苗種的時間和規格。
5.收獲和加工。蝦池養殖海蜇的收獲時間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一般當水溫降到24℃以下時可捕獲,過早捕獲會影響其加工的出成率。
二、塑料大棚養殖海蜇技術要點
1.塑料大棚的建設。選擇適宜池塘,整修改造成長度不限、寬度20—40米、深1.2—1.8米的條形池塘,平整池底,四周用塑料薄膜護坡。在此基礎上,用直徑10cm以上的竹桿作立柱,其間距為2—2.5米;用細竹和竹片作頂部支撐,其間距為1.5—2.0米;用鐵絲將縱橫成網的棚頂結節固定好,外部封上霧滴型薄膜,兩端留出出口和風門,設置好進排水系統即可。一般每個塑料大棚面積0.7—7公頃為宜,面積過大則不易管理和調控,且塑料大棚內的池塘四周易留死角,以免海蜇集群使其活動受限而致死。
2.投苗。投苗密度一般掌握在5—8只/m3為宜。投苗前,養蜇池應放水50—60cm,施肥繁殖基礎餌料生物,以滿足幼蜇攝食需求。作為常年生產的塑料大棚池塘,應設立單胞藻培育池,輪蟲培育池和鹵蟲培育池,以培育幼體的餌料生物,并視海蜇生長速度分級投喂。投苗前,應注意池內的水溫、鹽度與育苗廠家的差距。
3.養殖和管理
(1)水質調控:肥水放苗后應穩定5—7天,待幼蜇逐漸適應時,池塘再行加水。水應少加、勤加,每次加水及后期換水量都不應超過總水體的15%。水量加至最大時,應進行適量換水,以保持幼蜇有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每次加換水前,應定時進行水溫、鹽度測量,勿使指標變化過大。在冬春兩季,因塑料大棚內外氣溫和水溫差別較大,可在塑料大棚前設立配套的小型棚塘,將水抽入經陽光照射、水溫升到一定程度時再行加水,加水的最佳時間為每日午后3-4時。
(2)餌料投喂:選用餌料要鮮活、不變質、無外源污染物和致病源。投喂次數每日2-4次,投喂量視定期觀察海蜇生長情況來確定,在養殖中后期,因海蜇攝食量不斷增大,可采收野生輪蟲或鹵蟲進行投喂,以避免海蜇忽飽忽饑,影響其正常生長。
(3)日常管理:海蜇生長需要良好的氣液環境,故應注意塑料大棚的適時通風,特別是在養殖的后期,由于棚內特殊的環境,導致水流、氣流相對不暢。針對這種情況,應設置小型增氧機,通過鋪設細管和氣石來進行水體增氧,但切勿用較大型葉輪式、水車式增氧機,因為這兩種機型的葉片較大,容易對海蜇造成傷害。在寒冷季節,棚頂應覆蓋草簾進行保溫;在溫暖季節,可將塑料大棚兩邊的塑料薄膜卷起,使棚內通風順暢,以利降低溫度。
(4)收獲:海蜇在投餌情況下生長很快,經50日齡個體即可達5-10kg以上,此時可分批采捕,捕大留小,陸續上市。大棚養殖一年四季可養六茬,每茬每公頃大棚純利一般在3萬元以上,由此可見,發展塑料大棚養殖海蜇的前景廣闊,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