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思



摘要:在生豬養殖過程中,豬藍耳病是一種危害性大、發病率高的疾病,且尚無特效治療藥物,一旦爆發將給養豬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為了更好的預防和控制該疾病,文章結合某規模化豬場,對藍耳病發病情況進行了分析,經過采取綜合防控措施后,有效地控制了該病,以期對藍耳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藍耳病;病理變化;病原檢測;診斷與防治
豬藍耳病是由豬呼吸與繁殖綜合征病毒(PRRSV)變異株引起的一種急性高致病性傳染病,以高熱、厭食、黃尿、前期皮膚發紅、后期耳和體軀皮膚發紫為特征。由于該疾病傳播速度快、流行廣泛,豬群發病率和死亡率高,疫情所到之處,損失慘重,主要危害中小型養豬場戶的豬群。該病又是豬的一種免疫抑制性疾病,常導致其他疫苗的免疫失敗,因此防控的難度較大,給我國養豬業以及經濟均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與較大影響,那么如何對其進行準確診斷繼而進行有效的綜合防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發病情況
某豬場為存欄500頭母豬的規模化豬場,按免疫程序免疫豬瘟、偽狂犬、圓環、藍耳及口蹄疫等疫苗,其中藍耳疫苗使用經典藍耳活疫苗,母豬普免,1年3次;仔豬14日齡免疫1次。2015年8月初,保育仔豬開始發病,發病豬主要為40~60日齡仔豬,發病豬開始表現為發燒41℃~42℃,食欲不振、咳嗽、喘氣、接著出現眼瞼水腫、眼圈和肛門發藍,有的仔豬耳朵發藍、呼吸困難、消瘦、皮膚蒼白、毛粗糙。個別妊娠母豬出現流產、產死胎,流產主要集中在90d~110d的妊娠后期階段(圖1)。發病豬群使用氟苯尼考、多四環素和黃芪多糖拌料控制1周,但沒有明顯好轉。
二、病理變化
對出現典型癥狀的發病仔豬和病死仔豬進行剖檢,病變主要表現為肺臟腫大,出現間質性肺炎,間質增寬,肺尖葉和隔葉上部出現肉樣實變,質地堅硬。淋巴結腫大、出血、腎臟腫大、發黃、表面有少量針尖狀出血點(圖2)。脾臟、肝臟等其他臟器基本正常。
三、實驗室確診
無菌采取發病仔豬的肺臟、扁桃體、淋巴結、腎臟等病變明顯的組織器官,同時采集5頭發病仔豬和5頭發病母豬血液冷藏保存,送國家獸用藥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進行實驗室檢測確診。
1.血清學檢測結果
采用法國LSI公司生產的豬藍耳病ELISA抗體檢測試劑盒對采集血清樣品進行豬藍耳抗體檢測,判斷標準:RIPC值>20為抗體陽性。結果10份樣品中5份為抗體陽性,陽性率50%,但離散度高達107.95%,說明豬群藍耳病處在活躍期,結果見圖3。
2.病原學檢測結果
無菌取發病仔豬肺、扁桃體、淋巴結等病料剪碎,研磨,離心,然后用實驗室自行設計的引物對樣品進行高致病性藍耳的特異性基因片段進行PCR擴增,結果擴增出了高致病藍耳病毒的特異性基因片段,說明病料中存在高致病性藍耳病毒感染(圖4)。
四、防治措施
根據臨床癥狀、病理解剖和實驗室檢測結果綜合分析,確定本場的這次疫情由高致病性藍耳病引起。因此,首先對發病豬群進行隔離,然后對未發病豬群換用高致病性藍耳活疫苗(JXA1-R株)緊急免疫接種,母豬肌注2頭份,仔豬肌注1頭份,接種疫苗的同時,全群用甘草顆粒和電解多維飲水,連用1周,對已發病豬群采用替米考星,甘草顆粒和電解多維飲水治療10d,然后補免高致病性藍耳活疫苗(JXA1-R株)。個別嚴重豬肌肉注射干擾素和頭孢塞呋,連用3d。
對豬舍加強衛生消毒工作,糞便及時清除,然后用高效消毒藥進行消毒;豬場取消經典藍耳活疫苗的免疫,改換為高致病性藍耳病活疫苗(JXA1-R株),免疫程序調整為母豬普免3次,每4個月防疫1次,產房仔豬在14日齡防疫1次。通過采用以上措施后,豬場發病豬逐漸減少,除個別出現嚴重呼吸困難的病豬出現死亡外,其他病豬逐漸恢復健康。一個月后豬群完全穩定。
五、討論
總之,高致病性藍耳病一旦爆發且得不到有效控制,會給規模豬場帶來很大危害,而且感染發病豬死亡率極高,將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所以我們畜牧工作者要不斷努力,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防控措施與辦法,合理使用疫苗,嚴格按照免疫程序進行免疫,同時更新飼養管理方法和執行衛生消毒制度,增強豬的抗病能力和減少感染的機會,力爭全面地控制豬場的高致病性藍耳病的發生與流行,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