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強 劉保光 鄭關民 張福良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動物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本病發病急、傳播迅速、發病率高、宿主譜系廣、危害大,曾多次在世界發生大流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為為A類傳染病之首,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傳染病。我國目前主要流行O型和A型口蹄疫。2000年以來歐洲一些國家和我國的近鄰蒙古、韓國、日本、俄羅斯、中國香港和臺灣又相繼暴發口蹄疫,疫情不斷擴大,同時,東南亞國家口蹄疫長期流行,這些進一步說明我國控制口蹄疫的艱巨性和復雜性。
一、口蹄疫分布及流行特點
FMD是世界性大流行傳染病,個別發達國家和島嶼國家已經逐漸控制或消滅了該病,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亞洲以及南美洲等地區流嚴重。我國口蹄疫流行特點:1)FMD的易感動物種類多;2)FMD病毒的感染性和致病力特別強。一頭病豬一天呼出的病毒如全被牛吸入,可使1千萬頭牛發病;3)FMD病原變異性極強。FMDV有7個血清型,70多個亞型,型間不能產生交叉免疫或部分交叉,幾乎等于面對7種不同的傳染病;4)FMD有多種傳播方式和感染途徑。易感動物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傷口感染病毒;5)FMD的潛伏期短,發病急。動物感染病毒后最快十幾小時就可發病排毒;6)跨境和境內家畜交易急劇增加,境外毒種流入,境內流通造成口蹄疫傳播。
二、口蹄疫主要診斷技術
口蹄疫病毒分為7個血清型,70多個亞型,而其不同血清型流行特點和臨床癥狀相同,并且,在臨床FMD與水皰性口炎(vs)、豬水泡病(SVD)、豬水皰疹(SVE)等有類似癥狀而不易區別,因此,要判斷其屬于什么病毒,哪一型.需經實驗室檢查才能確定。FMD診斷分為臨床診斷和實驗室診斷。
1.臨床診斷
臨床診斷主要是通過對病豬的臨床癥狀與口蹄疫的典型癥狀相似程度所做出的初步或疑似診斷。家畜感染FMD的潛伏期平均為1-7 d,發病初期體溫升高到40-41℃,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病豬跛行,喜臥。隨著病情的發展,主要特征為蹄部出現水皰性病損,發病1-2天后,齒齦、舌面、唇內面可見到蠶豆到核桃大的水皰,涎液增多并呈白色泡沫狀掛于嘴邊,
采食停止。水皰破裂后形成潰瘍,這時體溫會逐漸降至正常。在口腔發生水皰的同時或稍后,趾間及蹄冠的柔軟皮膚上也發生水皰,也會很快破潰,然后逐漸愈合,嚴重時,出現脫匣現象,口腔、舌面和上顎常出現的水皰,破裂后變成微白色碎片而脫落,唇內側有時出現水皰,并繼而形成爛斑。
2.實驗室診斷
實驗室一般可通過生物病原學實驗,血清學實驗,分子生物學實驗來檢測,可確診該病。生物病原學鑒定方法有動物實驗、雞胚接種和細胞培養三種;血清學實驗主要有補體結合試驗、間接血凝試驗、病毒中和試驗、免疫擴散試驗和免疫沉淀試驗、放射免疫試驗、非結構蛋白抗體試驗以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包括:聚合酶鏈反應(PCR)、等電點聚焦電泳、核酸雜交技術、核酸序列分析以及RNA T1酶寡核苷酸指紋圖譜分析等。
三、我國流行毒株及趨勢
近10年來,我國主要流行有O型(Mya-98毒株)、A型(Sea-97毒株)和Asia Ⅰ型等3個血清型,Asia Ⅰ型自2009年之后未見臨床病例報道。我國目前口蹄疫表現為毒株復雜、疫情散發、在部分區域呈流行態勢,仍然存在免疫帶毒和免疫臨床發病現象,但總體流行平穩。具體表現為:O型毒將持續存在,A型散發流行,Asial型趨于消亡。流行病學監測分析表明,O型(Mya-98毒株)是當前我國豬FMD最主要的流行毒,今后一段時間,0型(PanAsia 2011毒株)和A型Sea-97是關注一個重點;境外毒株傳人風險增加,對我國口蹄疫防控構成重大威脅。近年來引起我國疫情發生的毒株均來源于東南亞國家,而且頻度極高,從2009-2013年,幾乎一年傳人一個新毒株,因此對境外毒株傳人要加大觀測力度。
四、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政府對口蹄疫非常重視。2015年5月28日,我國FMD國家控制策略通過OIE認可。養殖戶也逐漸認識到口蹄疫對畜牧業造成的危害,給經濟帶來巨大損失,也積極參與到防控口蹄疫行動中來。但是,我國在口蹄疫防控方面還存在幾方面問題:1)流行病學調查和監測進行的不徹底,不夠深入。田間流行病學信息不全或缺少,造成流行毒株傳播路徑不清楚。2)不同區域之間家畜交易頻繁和野生動物自然遷徙等客觀上造成口蹄疫疫情的傳播加快。家畜長距離運輸,加上流通環節檢測檢疫制度沒有全覆蓋,進一步口蹄疫疫情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3)疫苗質量、疫苗運輸和儲存環節、不同區域免疫情況、同一區域不同豬場免疫情況等參差不齊,是目前我國口蹄疫防控的一個重要問題。4)周邊國家和地區流行口蹄疫毒株的傳入。
五、防控措施
目前,不同的國家采取不同的FMD防制措施,但是,不論采取何種防制方式都是由該國的社會經濟條件、政治現狀、技術因素和疫區的流行情況等條件決定的。典型的有兩種:撲滅根除策略和預防免疫控制策略。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具體防控措施為:1)切實落實疫情報告制度,加強流行病學調查與監測,為疫情預警預報提供科學依據;2)改善疫苗生產工藝,提高疫苗質量,減少疫苗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有效抗原的損失,保證疫苗免疫效果;3)在確保目前疫苗質量前提下,加大研發新型疫苗力度;4)加強對規模化豬場的技術培訓,提高對FMD綜合防控的認識,切實做好綜合防控措施。狠抓源頭,不讓疾病進場;加強管理,減少發病誘因;科學用藥。提高免疫效果。5)加強疫苗免疫效果臨床評價體系,結合免疫抑制疫病感染狀況、FMD疫情監測結果,進一步優化豬場FMD免疫程序,形成不同地域、不同模式的豬FMD免疫技術。6)科學研判未來我國流行毒株情況,加強技術儲備和疫苗儲備,為今后可能的疫清流行做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