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 鄭翠琴

摘要:林業是環境再生產的主導產業。林業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規范和調整林業部門的經營、管理行為。而森林的可持續經營強調通過對森林生態系統的有效經營管理,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多種物質產品和環境服務功能。關于林業可持續發展實踐,一是要明確特定區域對林業的需求結構和自然基礎;二是建立相應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目標和森林目標;三是構筑起配套的技術體系;四是完善政策保障體系。中國自然資源結構、地理特征和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呈現出顯著的地域分異規律。
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森林可持續經營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需求不斷實現,以及與自然生態環境不斷優化的過程??沙掷m發展的目的除了不斷的提高人類物質生活水平之外,還應包括環境容量的擴大和環境質量的提高。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既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可持續發展由理論走向實踐的具體體現。森林面積持續減少而引發的多種生態環境問題,以及與之相關的更為深遠的社會、經濟負效應;林業政策、制度上的缺陷;林業科技轉化不力等傳統林業的種種弊端,都成為困擾林業發展的瓶頸。這一切也正是可持續林業和森林可持續經營提出的背景和需要研究的重點。
一、對林業可持續發展的認識
可持續發展,最終有賴于各產業部門的具體實踐。而各產業部門在可持續發展實踐中,所肩負著的具體使命和任務是有差異的。林業既是一項經濟產業又是一項社會事業,是集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于一體的特殊行業。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是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主題,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林業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承擔著生態建設和林產品供給的重要任務,做好林業工作意義十分重大,富順縣林業部門更是義不容辭。
富順縣林業“十一五”計劃的實行,獲得了較大的成就。退耕還林工程極大推動了我縣造林綠化事業,森林覆蓋率有較大提高,同時我縣筍竹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使我縣森林生態系統得到明顯鞏固和提高;林業產業化建設已經初具雛形;林業科學技術推廣體系基本形成;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笆濉币詠?,我縣林業發展為社會做出了較大貢獻,但是在林業發展還存在不少問題,致使林業發展潛力遠未發揮出來,和現代林業發展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林業產業化發育程度較低,規模較?。涣謽I結構還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農田林網還未形成,我縣是農業大縣,人均耕地較少,生態屏障作用還很脆弱;林業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慢,管理薄弱。
事實上,林業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其目的、對象都在發生著變化。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森林價值觀的轉變,以及人類對森林的功能與作用認識的不斷深化。森林毀壞后使生態環境惡化的事實已經使人們普遍認識到,林業的興衰直接關系到生存環境的改善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林業發展的滯后,已經開始制約農業和水利的持續性,也使生物多樣性銳減。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溫室效應等重大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林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再也不僅是林業本身的問題,而成為農業問題、水利問題、環境問題、社會問題、政治問題,最終成為關系到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當代林業實質上已是包含自然環境,經濟基礎,社會條件等綜合要素在內的一個極其特殊的產業部門。
由此看來,我們認為可持續林業是對森林生態系統在確保其生產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和生態多樣性不受到損害前提下的林業實踐活動。它是通過綜合開發、培育和利用森林,以發揮其多種功能,從而保護土壤、空氣和水的質量,以及森林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既滿足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木質、非木質林產品和良好生態環境服務功能的需要,又不損害未來滿足其需求的林業??沙掷m林業從健康、完整的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良好的環境及主要林產品持續生產等諸多方面,反映了現代森林的多重價值觀。
二、對森林可持續經營的認識
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對于什么是森林可持續經營,目前比較一致的觀點可歸納為[1-3]:森林可持續經營是通過現實和潛在森林生態系統的科學管理、合理經營,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和活力,維護生物多樣性及其生態過程,以此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森林產品及其環境服務功能的需求,保障和促進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
可見,森林可持續經營是從全局、系統、綜合長遠的高度,把處理好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環境基礎和森林生態系統的關系;處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關系;處理好近期、中期與長期發展的關系為著眼點,從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協調森林與人類的矛盾以及利益關系出發,通過對森林的合理經營,促進和保障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對兩者關系的認識
可持續林業與森林可持續經營之間,其內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沙掷m林業的提出是將林業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門,從行業發展的角度,從森林生態系統在生命支持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出發,以人與森林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和森林生態系統的固有特征為依據來規范和調整林業部門的行為。即規范林業部門管理行為、森林經營者的經營行為和政府對林業的宏觀調控政策。而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重點在于通過對森林生態系統的有效經營管理,為社會經濟發展過程提供森林生態系統的物質產品和環境服務功能,從而實現人與森林協同發展的目的。因此,森林可持續經營同時也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和具體體現。沒有一個持續經營的森林,就不可能有持續發展的林業;沒有一個持續發展的林業,必然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
四、林業可持續發展研究與實踐的基本思路
森林經營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特定時空條件下,森林經營的總體目標取向,是各種相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林業領域在對傳統森林經營模式重新認識的基礎上,已開始研究和關注如何才能使中國林業的發展真正實現優化環境、促進發展的雙重目的;如何通過森林的可持續經營,促進和保障區域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問題。綜合現有研究成果,提出用以指導林業可持續發展實踐的基本觀點和思路框架。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任務是要建立起生態上合理、經濟上可行、社會可接受的經營運行機制。它起碼有4個方面的任務:其一,確定和提出特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中,需要林業可持續發展過程提供什么樣的物質產品和環境服務功能,特定區域自然生態環境條件,能夠提供什么樣的森林經營的自然基礎;其二,將上述社會需求與自然基礎相耦合,明確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目標、經濟目標、生態環境目標,及其可持續經營的森林目標,即所需的森林結構、分布格局、空間配置;其三,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途徑,具體說來,包括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空間途徑、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體系、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等諸多方面;其四,完善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體系,主要包括政府宏觀調控體系、公眾參與機制、管理體制、以產權制度為基礎的合理利益分配機制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等涉及社會、經濟、文化、法律、行政等諸多領域的綜合協調問題。據此,提出一個如圖所示,用以指導區域林業可持續發展研究與實踐的總體思路框架。林業可持續發展與森林可持續經營對于我縣的現狀已經勢在必行。應該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人為本,突出重點,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全力推進生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