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花 郭德生
摘要:我國在進行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改造的過程中,非常關注遼西地區的樹木發展情況。遼西地區處于干旱的狀態下,樟子松木的造林質量關系到整個地區的林業發展情況,因此為了提升樟子松的質量開始使用樟子松容器大苗技術進行荒山造林計劃的啟動。這種方式主要是將樟子松的樹苗放在容器當中進行培養,保證成活率,要求林相也相對完整,以此促進樟子松的成長,減少育林周期,提升樹木質量。基于此,本文對遼西地區樟子松容器大苗荒山造林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遼西地區;樟子松;容器;荒山造林
樟子松在我國遼西地區非常常見,此種產品適應能力強,生長速度也非常快,材質相對優良,還能在較為貧瘠的土壤上不斷的生長,這樣的優勢對于樟子松產量的提升有積極促進性作用。遼西地區氣候上干旱少雨,相對來講地質條件非常差,這樣對于樹種的成活有一定的困難,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技術措施增強樹種的成活率和生長力,本文主要介紹了樟子松的大容器方式,對于荒山造林的影響。
一、樟子松大容器造林技術在遼西地區的實驗情況
試驗的地點選擇在阜蒙縣的一個鄉鎮中南山的位置上,這里的土層在厚度上為20厘米左右,水土保持非常不利,流失情況嚴重。在另一個村莊為石頭質量的山地,土質差,水土流失情況嚴重。除此地點以外,在遼寧省的北票市某村中也是石礫山地,自愛公路旁,地勢上起伏不是非常大,并且坡度上也非常緩慢,高度在二百米以下。此地點進行樟子松大容器造林實驗選擇在2016年的雨季時進行。
二、樟子松大容器造林技術在遼西地區的實驗方法研究
1.實驗苗木的選擇,整體以及栽植。在此次實驗中主要選擇的是樟子松容器中的大苗,一般大苗主要是使用,兩年以上的裸根苗木在容器中植入,苗圃上大約培育出裝滿容器的容積苗,將裸苗和裝杯的容器苗進行對比性分析。整地是此過程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在樟子松的造林上,需要選擇的是大約植株在3m×4m的大小范圍內,一般使用造林方面的大型機械進行土地的調整,植物坑的規格大約為50×50×50厘米,使用熟土進行半坑的回填。樟子松的栽種,在栽種上,需要移動容器杯,保障土壤的完整性不被破壞,否則松散額土粒,不容易植入,將苗放人到坑中的過程一定要輕拿輕放,將木苗扶正,使用濕土,將植物的四周填實。栽苗的過程中,注意深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否則都會對苗木后續的成長起到負面的影響,木苗栽種完成以后要覆蓋土壤。在樟子松的栽植坑規格上要看容器的大小,一般都是土壤直徑的兩倍左右,在深度上,只要比容器的口袋高即可,也可以進行適當的深入栽培,在坑壁中,傾向垂直,讓坑的口位置和底部位置可以保持一致,不能使用鍋坑底的形式。此過程中的技術要點是使用容器進行造林,以此保障樹木的成活幾率,讓樹木的成長姿勢更好,土壤保持完整性,不能出現分散,以此讓苗木更加完整,不出現斷根或者窩根的情況。在運輸的過程中也要提升人得思想意識,不能進行野蠻操作。容器大苗的栽種要適當的進行深栽植,減少容器袋的依賴型,一般深層次栽植要比40厘米小,這樣樹木的抗旱能力也會更強。
2.數據性分析。在樹苗栽種的過程中,因為區域不同,所以苗木的生長也不同,因此本文的實驗主要采取了三個標準的區域,在每一個區域中都進行了植物樹木樣本的栽種,在每一年的下旬對于樹木的高度以及成長的數量進行分析和記錄,以此計算出樹木的成活率。
三、樟子松大容器造林技術在遼西地區的實驗的結果分析
1.實驗結果分析。首先,在樟子松容器大苗的實驗過程中,成活率達到了93%,這樣的方式和當年的杯裝容器相對比要高出大約20%。其次,使用樟子松容器大米偶啊進行植樹造林,從樹的高度上看要比杯裝的兩年生樟子松高出很多。樹木的長勢優良,機械型大坑造林技術在樟子松容器大苗的實驗上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這種技術和傳統的造林技術相對比,成活率非常高,整個林地的品相也更加完整,樹木比往年提前進入了生長的高發期,這樣就極大的縮減了育林的周期,因此可以看到,這種方法比較適合在遼西北地區使用,可以擴大樟子松的面積。
2.樟子松容器苗木的優勢分析。使用容器的方法進行樟子松的培育,體現了一種新技術的使用。在造林生產的過程中,每一種工程都需要一定的創新性技術去完成,尤其是對整個植樹造林過程中的育苗、造林以及經營價值,這些程序缺一不可,也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相互補充的。在試驗的過程中,樟子松容器苗的技術使用表現出樟子松造林的一種有效工藝。基本內容就是對大苗進行集中的栽種和集約性的經營,對于改造程序進行優化。改變了以往春季造林的傳統,在干旱地區,雨季造林更為適宜,這種造林季節的改變,解決了造林過程中缺水現象,也極大的緩解了農林以及用工方面存在的沖突。裸根的形式變成容器中大苗的栽種,這樣是對傳統樟子松栽種進行的突破和嘗試,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提升造林技術,并且提升造林質量。以前的淺栽種方式變成深載方式,能夠極大的提升抗旱程度。除此以外,樟子松改變了以前的密植性,變成了當前的稀植樹處理,為后續的立體型造林開發提供了可能性。
除此以外,使用容器苗的方式和以前的方式相對比能夠讓林木的成活率大大的提升,從本文的分析調查中看到,容器栽種的成活率比以前的提升了大約20%左右,基本達到總成活率的95%.這樣能夠減少再次補植麻煩,提升了林地的完整性,并且也極大的提升了林木的生長率。
3.樟子松大容器造林技術在遼西地區的實驗注意要點。在使用容器造林技術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以下幾點,提升樟子松的質量。對以下幾種問題進行分析和注意。
首先,造林以前不需要整地。只要挖出大的深層次造林形式即可,讓樹木的幼苗在比較好的狀態在栽植。若是沒有遇到干旱的情況,一般狀態下栽種不澆水也可以完成。
其次,兩年培土措施的避免。一般大苗的抗旱能力比較強,若是在越過冬季以后,沒有出現干旱導致植株死亡的跡象即可。在幼林地,也不能進行中耕的撫育,樹木和草種同時存在,能夠在生育上更好。
最后,合理化額進行栽植不能過于繁密,更不需要多次的伐育,最好一次成林。這樣的林地栽種大大的降低了樟子松的造林成本和造林工序,以免出現幼樹的傷害,極大的提升了樹種的成活率。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以遼西地區為例,對樟子松大容器造林技術在遼西地區的實驗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文章一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樟子松大容器造林技術在遼西地區的實驗情況的闡述,第二部分是對樟子松大容器造林技術在遼西地區的實驗方法的研究,最后一部分是對樟子松大容器造林技術在遼西地區的實驗的結果分析。希望本文德論述能夠給當地植樹造林一定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