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翯 司江福
摘要:本文選取2006-2014年貴州省經濟社會數據、土地利用數據,定量分析城鎮工礦用地與GDP總量、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化水平等影響因素的關聯程度;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測算城鎮工礦用地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的貢獻率為2 39%;提出貴州省在全面小康過程中,應該大力發展=三產業,促進就業結構優化升級;謹慎選擇土地政策、適度擴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優先考慮集約利用建設用地、盤活建設用地存量市場,走“資源節約型”發展道路。
關鍵詞:全面小康;城鎮工礦用地;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一、概述
經過“十一五”、“十二五”時期的加速發展,我省實現了綜合實力提升快、基礎設施變化大、發展動力活力足、生態建設成效好、人民得到實惠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根據貴州藍皮書《貴州社會發展報告(2015年)》,至2014年,貴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為76.4%,已進入后發趕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設的重要階段。本文主要針對城鎮工礦用地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的貢獻率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城鎮工礦用地增加的影響因素
通過對相關文獻分析發現城鎮工礦用地增量與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城市化水平有關。現假設在貴州省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城鎮工礦用地增量是由于總人口、GDP總量的增加、城市化水平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提高引起的1,并定量描述各因子對建設用地增量Y的貢獻作用。
計算關聯度結果表明:各因子與城鎮工礦用地增量的關聯程度從大到小依次為:GDP總量(0.7837)、城市化水平(0.705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0.6888)、總人口(0.6505)。
三、城鎮工礦用地增長對建設全面小康的貢獻研究
本文選用C-D生產函數測算城鎮工礦用地增加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的貢獻率。根據上述分析,結合本文研究內容,需測算我省二三從業GDP、二三產業從業人口、城鎮工礦用地增加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的貢獻率。
計算結果說明:貴州省城鎮工礦用地、二三產業gdp、二三產業從業人口每增加1個百分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分別增加0.006、0.046、0.601個百分點。
根據2006-2014年相關數據計算得出我省城鎮工礦用地增加量、二三產業gdp、二三產業從業人口的貢獻率分別為:EC=2.39%,E1=34.91%,EE=84.85%。可以看到,EC+EI+EE=122.15%>100%,這是由于在測算貢獻率的過程中,計算C-D生產函數中的系數時,包括了技術這個要素;但是在測算貢獻率時候又沒有考慮技術貢獻率,因此有可能夸大了其他經濟要素的貢獻率2,即實際的EC、EI、EE可能小于估算值。
從理論上來說,在建設全面小康、經濟增長過程中,土地資源主要是發揮承載功能。與農地相比,建設用地集約利用的空間更大、資本替代性更強3。然而,通過上述分析,測算出城鎮工礦用地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的貢獻率并不高。因此,建議貴州省在建設全面小康的過程中,正確估計城鎮工礦用地增長的作用,謹慎選擇土地利用政策,集約利用存量建設用地。
四、政策建議
1.適度擴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走“資源節約型”發展道路
本研究選取C-D生產函數測算出城鎮工礦用地增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2.39%,遠小于二三產業GDP、二三產業從業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因此,貴州省在全面小康建設過程中,應該謹慎選擇土地政策、適度擴大城鎮工礦用地規模、優先考慮集約利用建設用地、盤活建設用地存量市場,走“資源節約型”發展道路。
2.大力發展非傳統產業,促進就業結構轉型
通過測算各影響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其中對貴州省經濟發展貢獻最大的為二三產業從業人員(84.85%)。因此,在建設全面小康過程中,貴州省應側重工業與第三產業發展,增加二、三產業工作崗位;重視職業技能教育與培訓,提高職工勞動技能與素養,增加二、三產業從業^、數,促進就業結構優化升級。
五、研究展望
研究貴州省城鎮工礦用地對建設全面的貢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對貴州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選擇合適的土地政策、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側重定量分析城鎮工礦用地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的貢獻,并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做。
本文的不足之處在于:一是僅考慮了土地的資產屬性,忽略了土地的資源屬性;二是忽視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指標體系的變化;三是忽視了貴州省區縣間的差異性,事實上各縣市的地區全面小康與經濟發展進程都不盡相同;四是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取性及統一性,文章所用數據的時間序列較短,計量模型不是特別精確,這些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的精確性,有待作者進一步研究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