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鑫 周宸銳 徐文揚
摘要:農戶每年種植大量的農作物但收入卻很難增加,最基本的原因就是農產品流通渠道單一,以商販為主。本文對吉林省舒蘭市形成以商販為主的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改善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具體對策:以小農戶為主,建設農產品流通組織;建設農村信息化,支持農產品流通組織;建立本土品牌,拓展市場。
關鍵詞:商販;分散小農戶;農產品流通渠道
農產品是農民生活的依靠,農產品流通與農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需求量巨大,然而農戶收入卻難以增加,其中流通上存在著一定問題。舒蘭市是吉林市轄市,地處吉林省東北部,轄4街道辦事處、10鎮、9鄉。是吉林省第十大產糧縣,是吉林市地區最大的農業縣。并且屬于欠發達地區的縣級農業大市。舒蘭市農戶農產品流通渠道以商販為主,在產量與收入比例上有很大的不平衡。農戶獲利少,利潤流入商販手中,商販延長了農產品流通環節,造成農產品的損壞,最終還是影響農戶的收益。所以本文嘗試進行研究找出解決對策,希望可以通過建立以農戶為主的流通組織聯合分散農戶;建立農村信息化,建設美麗新農村。
一、農產品形成以商販為主要流通渠道的原因
1.農產品流通渠道單一,主要依靠商販。目前散戶的農產品流通主要有兩條流通渠道,一條是由分散的小規模農戶、小商販(產地批發商、消費地批發商)、超市企業、消費者組成的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另一條是由合同農戶、農產品供應商的直屬農場,農產品供應商和超市組成的現代化農產品流通渠道。
2.農戶經營規模小,相對運輸成本高。農戶是以家庭內的勞動力來從事生產的,不需要與外界交換,農戶的小規模是農戶農產品經營規模小的直接原因。因為分散農戶的基本特征,導致農戶的種植規模較小,經營規模小,無力依靠自身能力選擇其他銷售渠道;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運輸成本較高。所以分散的農戶只能選擇商販的上門收購。
3.農戶信息渠道窄,難以獲得有效市場信息。農村的發展狀況不高,科技水平落后,導致農村的信息不通暢,農戶難以獲得有效市場信息。分散小農戶的信息來源主要還是以買家來買和朋友或者村民之間相互介紹為主,朋友或者村民的信息來源一般比較滯后,不能全面及時的了解農產品需要和市場價格變動,而且容易受心理因素的影響,使農戶生產種植方向的調整帶有很大的盲目性,難以適應市場的變化。
4.銷售的農產品未經深加工。從整體上來說,中國各地的農民仍處于較低的科學文化素質水平。目前舒蘭市多數農村的農業產業化水平普遍偏低。對于分散的小農戶來說,沒有專業的生產技術,生產工具和設備,基本上分散的小農戶只是單純按照祖輩上的經驗來種植農作物,收獲后直接銷售原產品這樣一種簡單的循環。
二、以商販為主的農產品流通渠道造成的不良后果
1.農戶獲利少,利潤流入商販手中
(1)商販眾多,管理上不規范。保證農產品流通渠道順暢就可促進農產品流通和農村農業產業的發展,流通渠道也是連接生產地和銷售地的關鍵所在。但舒蘭市各村收購的商販基本都沒有營業執照。商販眾多且沒有專門的管理和制度,導致商販肆意妄為,故意壓低農產品的收購價格。
(2)商販隨意性強,定價無原則。農產品生產受自然條件的影響生產和供應不穩定,供求容易失衡,因此引起價格大幅度的波動。舒蘭市各鄉村都沒有收購糧食的制度與政策,每年在糧食收獲的季節,都會有本地或外地的商販上門收購農作物,小商販沒有固定統一的收購價,基本上都是根據市場上的價格上下波動并從中獲利。
2.延長了農產品流通環節,造成農產品的損壞。基于農戶的特點,分散小農戶的生產規模普遍較小;如果由農戶直接運輸到各個加工企業、農貿市場等的話,運輸成本較高,增加了農產品的流通環節。所以形成這樣一條渠道(以舒蘭市八里村為例):八里村分散農戶一本地或外地小商販收購匯總一本地或外地大商販匯總一本市農貿市場、省外農貿市場、國有糧庫一各類加工廠一消費者。流通環節多而復雜,損壞農產品的質量,不僅浪費資源,還降低各中間環節的收入。
三、改善流通渠道的實施對策
1.以小農戶為主,建設農產品流通組織
(1)農產品流通組織取締商販,增加農戶收入。
(2)實現“農超對接農餐對接”,減少流通環節。舒蘭市現有大小超市249個,大小餐廳454家。餐飲企業或是超市也希望獲得成本較低、數量穩定、質量可靠的農產品。如果形成“農戶一涉農組織—餐飲企業一門店一消費者”這樣的一個鏈條,不僅可以減少多余流通環節,降低農產品的損壞幾率,最重要的是可以使得多方獲利。實現這一切的基礎都是建立以小農戶為主的農產品流通組織。
2.建設農村信息化,支持農產品流通組織。解決分散小農戶的信息不暢是解決分散農戶農產品流通存在問題的關鍵所在。如果沒有加強農村的信息化的建設,即使是建立了制度良好的農產品流通組織,效率也不會很高,農產品流通組織對市場了解才會做出最利于農戶的對策,農戶才會有心里安全感對農產品流通組織信任。隨著信息化進程的推進分散農戶可以了解到有效的市場信息,規避盲目種植,循環種植;從農產品流通上來看,增強了小商販上門收購農戶對價格的掌控力,變被動為主動;從對生活品質的影響來看,農村信息化的加強,農民生活品質與文化水平都會發生質的變化。
3.建立本土品牌,拓展市場。農戶建立了制度規范的農產品流通組織,就有了更好的信息交流平臺,要想讓農戶獲得更大的利潤的下一步就是拓展市場,提高知名度,建立自己的本土品牌,促進本地經濟發展。農產品要想贏得市場,關鍵在于農產品的品種、質量和知名度,總而言之就是建立品牌。同一類產品,質量不同,品牌不同,銷售市場及價格也大不相同。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舒蘭市小農戶農產品形成以商販為主要流通渠道的原因進行分析,發現這種渠道對農戶收入有著最直接的影響,延長農產品流通渠道的長度造成農戶經濟損失。同時,本文提出了解決對策:以小農戶為主,建設農產品流通組織;建設農村信息化,支持農產品流通組織;建立本土品牌,拓展市場,提高農戶的收益,帶動當地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