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努爾·熱西提
摘要:工業經濟社會以來,由于農產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分離,農產品信息不對稱愈加嚴重,況且有機農產品具有更多的如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動物福利等非物質屬性,使得有機農產品具有了“信任產品”的屬性,這是第三方認證制度形成的根源。而我國的有機認證制度偏向于適應出口貿易的導向性,在當今國內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消費需求越來越大的背景下,我國有機認證市場亂象叢生。因此,有必要采取對策來改進我國有機認證制度,提高有機認證制度的社會公信力,促進國內有機市場和諧有序發展。
關鍵詞:有機農業認證;制度;問題;對策
一、中國的有機農業認證體系存在的問題
1.有機農業認證體系不完整
完整的有機農業認證體系除了認證機構以外,還應有認證培訓機構和咨詢機構。認證培訓機構和咨詢機構能夠使有機農業從業者更加深入理解有機農業的標準、技術及政策等,促進有機農業知識的普及。目前我國的有機農業認證體系,缺乏認證培訓機構和咨詢機構,這也導致我國幾乎沒有對申請認證的有機農業農戶和企業在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方面的指導。這也是我國有機生產企業不注重有機標準執行的原因之一。
2.有機認證存在信任危機
媒體上報道了各種有機食品認證造假的丑聞,消費者對許多“天價”的有機農產品持懷疑態度。有機認證機構缺乏對獲證企業的后續監督,有些獲得有機認證企業違背認證標準生產。有機認證的公信力是其制度效用的核心內容,如果失去了公信力,有機認證制度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
3.高額的有機認證費用及過于嚴苛的有機標準對中小有機農戶和企業的排斥
有機食品標志的認證及使用需要繳納的費用有:申請費、初審費、檢查費、注冊費、監督檢查費等,還需向認證機構指定的檢測單位繳納抽樣檢測費用,這包括環境監測和產品檢測。而且還必須每年做一次認證。例如要求每種作物單獨認證,對終端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指標嚴格界定,對生產單元的全部生產活動范圍逐一進行現場檢查等規定無疑加大了生產者取得認證和認證機構監督的成本。高額的認證費用和過于嚴苛的有機標準對中小有機農戶和企業產生一種資本和機制排斥,這將不利于中小有機農業生產者加入到有機農業中來,會把有機農業限制在大資本才能進入的“貴族產業”,不利于有機農業的長遠發展。
4.有機農業標準沒有與發達國家互認,影響有機食品出口
而標準的互認對于擴大有機農產品的出口有重要意義,我國由于尚未與其他國家達成有機標準的互認,在有機農產品出口方面需先取得出口國許可的認證機構的認證才能出口,這無疑增加了成本。同樣進口到我國的國外有機農產品也要達到我國認證機構認證的標準,這也使得許多國外大型有機農產品企業對我國市場望而卻步,這將不利于有機農業的國內外交流與發展。
二、完善我國有機認證制度的對策
1.完善認證標準,加快與發達國家有機農業標準的互認
我國在農產品認證方面的等級分為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三個由低到高的層次。各種認證的農產品琳瑯滿目,而消費者對此難以區別,缺乏對這種農產品分類的認知和信任。因此應當借鑒澳大利亞的澳新食品認證標準,即食品安全體系和食品質量體系兩個不同層次的認證體系。將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OS認證”合并作為強制性的食品安全認證體系;將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認證體系整合為有機食品認證體系。有機標準應與歐盟和美國的認證標準接軌,盡快推進有機標準的互認,應對“綠色壁壘”,推動有機農產品的出口及國內外有機農業的深入交流與發展。
2.加大對有機農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有機農業認證體系
國家應當設立專門的項目資金來支持有機農業的研究、推廣,并制定有機農業發展的全面、長期規劃,同時還要對采用有機生產方式的農戶和企業實施財政補貼。除此之外,鑒于我國的有機農業認證體系缺乏有機咨詢體系和培訓體系,應當鼓勵和支持各種形式的有機農業咨詢機構和培訓機構的成立和發展,強化有機農業從業者對有機農業的認知與理解,促進完善有機農業認證體系。
3.加強對認證機構和認證企業的監管,凈化有機農業認證市場
第三方認證機構的“尋租”行為會使有機農業市場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因此政府必須加強對第三方認證機構的監管。提高認證機構的準入標準,建立認證機構的淘汰機制,加強認證許可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提高認證機構的行業水平。強化認證企業的標準意識,嚴格懲罰措施,完善有機認證企業淘汰機制,最大限度規避有機產品造假行為。凈化有機農產品市場,提升消費者對認證的有機農產品的信任。
4.建立多元化的有機農業認證體系
鼓勵私人認證機構的發展,允許私人機構擁有自己的標簽和制定比國家標準更嚴格的有機生產標準。其次要允許國外認證機構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并從事有機認證。通過各類有機認證機構的公平競爭,形成一個效率高、認證費用低、信譽好的有機認證體系。同時參與式保障體系與第三方認證體系是相互補充和相輔相成的,因此也要支持參與式保障體系的發展,將更多的中小規模的農戶和企業納入到有機生產體系中來,培養潛在的第三方認證的需求,促進兩種認證方式的共同發展。
三、結語
有機農業認證制度存在的意義在于解決有機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有機認證制度存在的根基在于有機認證的社會公信力。制定嚴格的有機農業標準只是這個制度得以健康運行的最基本措施。還應從制度運行的主體、從動態的角度人手,全局考慮監管機構、第三方認證機構、消費者、生產者之間的利益互動關系,嚴格監管、信息透明,推進民眾對有機認證體系的信任。最后,有機農業作為一個具有極強外部性的產業,國家必須發揮其政策支持和引導作用,在實行必要的財政補貼的基礎上,制定有機產業發展規劃,促進有機農業的研究與推廣工作,完善有機認證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