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瑞華
(高郵市農業委員會,江蘇 揚州 225600)
南粳9108機插高產關鍵指標分析與配套栽培技術探討
嵇瑞華
(高郵市農業委員會,江蘇 揚州 225600)
南粳9108是農業部認定的超級稻品種,也是食味性、適口性比較好的品種,具有高產優質多抗等優良特性,是高郵市高產栽培大面積主推品種。通過對近幾年南粳9108機插試驗示范與高產方的研究總結,得出南粳9108機插高產關鍵指標是,在穩定足夠的穗數前提下,通過主攻大穗獲得3 000萬朵/667 m2以上穎花量,并保持常年的結實率與千粒重。其配套的技術,主要是控制播期實施生育進程與季節進程優化同步,控制播量規范化培育適齡壯秧,精細整地化解麥秸全量還田的不利影響,提高機插質量實施精確定量移栽,推廣定量水漿管理與精確定量施肥技術,科學化學除草精準控制病蟲草害。
南粳9108;機插,高產指標;栽培技術
南粳9108是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培育的遲熟中粳品種,具有高產優質多抗等綜合性狀優良的特性,2015年通過農業部超級稻品種認定。該品種稻米外觀品質優,口感柔軟富有彈性,米飯有清香味,食味品質較好,市場需求供不應求,主要品質指標達到國標三級標準。2009年以來,高郵市以實施機插秧高產栽培技術為抓手,開展了南粳9108機插栽培試驗、示范、高產栽培技術攻關,初步探明了南粳9108機插秧高產形成規律和配套栽培技術。目前南粳9108已成為高郵市大面積主推品種,這也是促進全市水稻產量突破600 kg/667 m2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探討南粳9108機插高產指標與配套技術,推廣因種栽培,以更好實現其優質高產穩產優勢,亦可為南粳9108機插大面積高產提供理論參考。
近年來,高郵市把南粳9108作為全市水稻主推品種,在車邏鎮、卸甲鎮、界首鎮、臨澤等13個鄉鎮廣泛建立機插高產栽培示范方,不斷研究分析其高產群體特征,表明南粳9108分蘗性較強,在適宜的穗數前提下,單穗穎花量可塑性強,穗、粒結構互補性強,大穗的情況下結實率高、千粒重適宜,群體生長整齊和生育進程穩定,高產以及超高產均能在不同鄉鎮不同年份重演。
2013~2015年,高郵市分別在湯莊和卸甲鎮開展了水稻新品種評比試驗,共選擇了10個代表性的品種,觀察在高產栽培肥料運籌條件下不同品種的豐產性和綜合性狀表現。結果表明,南粳9108平均產量達到了762 kg/667 m2,產量水平相對較高,生育期也較適宜,綜合性狀位列第一。
南粳9108示范方平均產量已經達到750 kg/667 m2左右,典型高產田塊達到800 kg/667 m2以上。2013~2015年高郵市南粳9108機插高產方,營南、界首、卸甲等示范點分別通過農業部、江蘇省農委、揚州市農委實收測產,產量分別達到836 kg/667 m2、813 kg/667 m2、796 kg/667 m2。
1.2.1 產量構成因子分析 多年的試驗示范表明,南粳9108產量750~800 kg/667 m2的穗粒結構為:有效穗22.5萬穗/667 m2左右,穗粒數145粒/穗左右,總穎花量3 200萬朵/667 m2以上,結實率90%左右,千粒重26.5 g左右。表現出總穎花量大,每穗粒數多,穗數和粒重適宜的特點。
1.2.2 不同產量等級構成因子分析 產量超過750 kg/667 m2的穗數22.4萬穗/667 m2、穗粒數145.6粒/穗、總穎花量3 261萬朵/667 m2、結實率90.2%、千粒重26.5 g,分別比產量小于700 kg/667 m2的高 1.2 萬穗/667 m2、13.3 粒/穗、457 萬朵/667 m2、-0.3個百分點、-0.3 g。 由此, 南粳9108機插高產栽培途徑是,在穩定足穗的前提下,通過主攻大穗而獲得3 200萬朵/667 m2以上的穎花量,并保持常年的結實率與千粒重水平。
1.3.1 群體葉面積指數 (N-n-1)葉齡(夠苗)期為0.54、拔節期5.56、抽穗期7.48、成熟期 3.82。
1.3.2 干物質積累量 干物質夠苗期15.22 kg/667 m2、拔節期284.3 kg/667 m2、抽穗期869.5 kg/667 m2,成熟期 1 455.2 kg/667 m2。
據生產調查,南粳9108機插秧一生總葉片數16~17張,節間數6個左右,基部節間短、莖壁彈性較好,莖節粗寬,抗倒性上較強。高郵市南粳9108機插秧抽穗期在8月27日前后,比常規高產品種(如淮稻5號)提前5 d左右,但成熟期推遲 4~5 d,因此灌漿時期就增加了 9~10 d。
生育進程與季節同步優化是實現9108機插高產栽培的前提。近幾年來的生產實踐與專題試驗都證明,適期早播早插有利于實現高產栽培目標;如果遲播遲插,會造成單莖生長量小、灌漿結實障礙突出、產量較低、品質下降、出米率降低等問題。高郵市南粳9108機插適宜的抽穗揚花期在8月下旬,灌漿結實盛期在齊穗后30 d內,即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高郵市播種期宜在5月25日前后,移栽期6月15日前后,秧齡控制在20 d內,抽穗期控制在8月底。
壯秧苗質標準:秧齡18 d左右,葉齡3.6葉左右,秧苗苗高 12~15 cm,可見根 12~16 條/株;單苗根系盤結力≥3.5 g,百株干重≥2 g;秧苗基部扁平,葉片挺立有彈性,葉色翠綠,基部無黃葉;無病蟲草害。
制約機插秧苗素質的主要因素:一是培肥床土的壯秧營養劑產品質量及用量,二是單位面積播種量,三是管理技術措施是否到位。
培育足苗壯秧的關鍵技術措施:① 定量配制足量營養土。壯秧營養劑與酥土拌勻后集中堆悶,每667 m2大田用“杰偉”牌壯秧劑0.8 kg與100 kg肥熟酥土配比培肥床土。② 規格化平整秧板。播種前7~10 d,按秧板凈寬1.4 m、溝寬30 cm、溝深25 cm規格做好秧板,排水晾田,使板面沉實。播前2~3 d上水驗平,板面達到實、平、直。③嚴格種子處理。每667 m2大田備足凈種3.5 kg進行藥劑浸種,防止惡苗病、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害。催芽至80%破胸露白時攤涼待播。④ 精細排盤裝土播種。確保盤土厚度穩定在2 cm,接著窨水濕透盤土。每張秧盤芽谷播種量穩定在140~150 g范圍內,保證每張秧盤成秧3 200株左右。均勻撒蓋籽土3~5 mm,以不見芽谷外露為宜。⑤ 封膜保濕控溫促齊苗。秧苗出土2.0 cm左右,即不完全葉抽出至第1葉露尖時 (一般在播種后3~4 d),立即揭膜。堅持晴天傍晚揭,陰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⑥ 加強秧田管理。一是堅持間歇濕潤灌溉;二是適時適期追肥,1葉1心期和起秧前2 d,每張秧盤分別用尿素2 g、3 kg,即每667 m2秧盤面積分別用尿素8 kg、12 kg,或1%肥液于傍晚均勻噴灑,并邊施肥邊噴清水洗苗;三是及時控制秧苗病蟲。
通過旋耕耙耱并輔之人工平整,達到田平、泥軟、肥勻。為防止機插時壅泥,應沉實2~3 d,待泥漿沉淀,表土軟硬適中,作業不陷機時保持薄層水0.5 cm左右插秧。
針對麥秸全量還田后,前期腐解耗氮與后期釋氮的特點及其在腐爛過程中釋放大量有機酸等有毒有害物質,調整肥水管理措施和增施腐熟劑,加快秸稈腐爛,規避秧苗遲發甚至僵苗的障礙,主要技術措施:一是增加秸稈腐爛需氮量,基蘗肥與穗肥比例以6∶4為宜;二是改進稻田水漿管理,堅持干濕交替的灌溉方式;三是增施磷肥和大田專用壯秧劑,促進早扎根早發根早分蘗。
據2010~2015年成熟期田間調查發現,機插秧單位面積穗數不足較為普遍;如果盲目增加穗肥的用量,雖然穗型變大,但是帶來結實率和千粒重明顯下降,導致產量不高。機插秧有效分蘗主要是IV~Ⅶ 4個蘗位分蘗,以其分蘗發生率、成穗率70%計,單株分蘗成穗僅2個左右,加上主莖穗,即單株只能成穗3個左右。按照有效穗數22.5萬穗/667 m2計算,一般栽插基本苗7.5萬株/667 m2左右,按每穴4本株左右,調好株距(11.7 cm)和抓秧面積(2.1~2.0 cm2),栽秧 1.7 萬~1.8 萬穴/667 m2以上。
機插以秧塊上表面至土面的距離1 cm為標準插秧深度,最大插深不超過離土面2 cm,最淺為秧板上表面與土面相距0.5 cm。機插小苗插秧深度,應在所插秧不倒不浮的前提下越淺越好,一旦插深超過2 cm將造成僵苗不發。
實施“淺—擱—濕”灌溉模式。移栽后3~5 d內,晴天淺水層,夜間或陰雨天濕潤露田,防止深水“護苗”造成發根障礙而推遲返青活棵?;羁煤?,要注意脫水露田,加快秸稈腐爛排毒,促進秧苗長根分蘗,始蘗后淺水勤灌與露田相結合,促進分蘗壯蘗,防止長期水深影響發根與長蘗。當夠苗(N-n-1)期莖蘗苗達預期穗數80%左右時,及時排水擱田,采取適度多次擱田的方法,直至穗分化前,達到土面擱實不陷腳時復水施促花肥,此后直至收獲前1周實施淺濕間隙灌溉,養根保葉,增強光合作用,提高光合產物,提高產量。
根據stanford方程確定施氮、磷、鉀量,一般施肥量為氮20.5 kg/667 m2、五氧化二磷8 kg/667 m2、氧化鉀8~10 kg/667 m2。肥料運籌方式為:氮肥按基蘗肥與穗肥比6∶4,其基肥與蘗肥比4∶6,分蘗肥分兩次施用,分別在插后 7~8 d、插后12~13 d,穗肥中促花肥與保花肥比例為 7∶3,分別于倒4葉初與倒3葉或倒2葉齡期施用。磷肥以基施為主,鉀肥基肥施用50%、拔節肥用50%。
2.6.1 化學除草 除草堅持“除早除小”,在機插移栽后3~5 d,使用53%拋秧星60 g/667 m2,拌細土25 kg/667 m2均勻撒施。施藥時和施藥后3~5 d保持水層3 cm左右。也可以在機插移栽后5~6 d,用53%拋秧星60 g/667 m2加機插秧大田專用壯秧劑,拌20~25 kg/667 m2細土均勻撒施。
2.6.2 控制病蟲害 機插后5~7 d用好第一次藥:用5%銳勁特40 ml/667 m2,或40%毒死蜱80 ml/667 m2+25%撲虱靈80 g/667 m2, 加水40~50 kg/667 m2噴霧。南粳9108紋枯病發生要重于常規水稻品種,7月初機插秧發苗快,個體生長量大,田間小氣候有利于紋枯病的發生,要用長效藥劑進行防治,兼防稻葉瘟。藥劑防治要用足水量,并噴到稻株病灶部位。在破口抽穗前5~7 d用藥防治稻曲病和穗頸瘟,始穗期防治穗頸瘟、稻縱卷葉螟和褐飛虱。
(責任編輯:李明)
S511.04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6737(2016)06-0039-03
2016-10-19
嵇瑞華(1963-),男,高級農藝師,從事稻麥高產栽培配套技術推廣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