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婧(吉林省食品藥品認證中心 長春 130000)
重組甘精胰島素聯合格列美脲治療糖尿病效果分析
劉嘉婧(吉林省食品藥品認證中心長春130000)
目的:分析甘精胰島素聯合格列美脲治療糖尿病的療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72例糖尿病患者,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采用甘精胰島素聯合格列美脲進行治療,對照組采用重組人胰島素進行治療,在3個療程后,對比治療效果。結果:經過治療,觀察組的空腹血糖,進餐2h的血糖,以及患者體內的糖化血紅蛋白檢查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利用甘精胰島素聯合格列美脲治療糖尿病,能有效改善治療效果,應該在臨床上推廣。
甘精胰島素 格列美脲 糖尿病
糖尿病已經成為當下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的臨床特征為多食、多尿、形體消瘦,倘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就會引起心腦血管等疾病的發生,嚴重影響生命健康[1]。重組甘精胰島素和格列美脲是常用的治療糖尿病的兩種藥物,在臨床中應用比較廣泛。本文對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72例糖尿病患者進行分組治療,對比療效,具體治療過程如下。
1.1一般資料:本次研究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72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36例,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齡59~82歲,平均年齡(60.2±3.5)歲,病程1~18年,平均病程(7.5±4.3)年;對照組36例,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61.5±3.0)歲,病程2~19年,平均病程(7.3±5.2)年,兩組患者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沒有明顯區別(P>0.05),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給對照組利用重組人胰島素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為,在患者進食早餐或晚餐前半小時,將0.3u/kg劑量的重組人胰島素進行皮下注射,1次/d,一月一療程,共進行3個療程治療;給觀察組利用重組甘精胰島素聯合格列美脲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過程是,將0.2u/kg劑量的甘精胰島素,在患者臨睡前進行皮下注射,同時要求患者口服1mg劑量的格列美脲,1次/d,一月為一療程,一共3個療程,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
1.3觀察指標:在3個療程結束后,比較兩組空腹血糖,以及進餐2h后的血糖變化情況,同時,還要注重觀察糖化血紅蛋白情況。1.4統計學方法:在本次研究過程中,利用SPSS15.0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取均數±標準差()表示,利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
在治療3個療程后,兩組空腹血糖、進餐2h后的血糖以及血紅蛋白都有所降低,觀察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治療結果如表1所示:
受到物質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變化的影響,在我國當前,糖尿病呈逐年上升趨勢。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治療的時間較長,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往往不夠重視對血糖的控制,影響了糖尿病的治療效果。胰島素是一種治療糖尿病的有效藥物,能夠將患者體內的血糖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保證了血糖的平穩。甘精胰島素同胰島素有些類似,能夠和胰島素受體結合,進而降低患者的血糖。同時,甘精胰島素還能抑制患者體內葡萄糖的產生,控制患者體內血糖[3]。另外,甘精胰島素屬于長效藥物,糖尿病患者在吸收了甘精胰島素之后,藥物能在患者體內發揮長時間的控制作用,起到很好的降血糖作用。格列美脲,也是一種降血糖藥物,它通過同胰腺β細胞上的磺酰脲受體相結合,關閉和ATP相連的鉀通道,進而更好的發揮胰島素的降血糖功能。通過將甘精胰島素和格列美脲相結合,能夠增強兩種藥物的降糖作用,提高糖尿病治療效果。本次研究表明,經過3個療程的治療,觀察組的空腹血糖、餐后2h的血糖以及患者體內的糖化血紅蛋白的下降程度,都優于對照組,差異十分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該研究也說明,將甘精胰島素聯合格列美脲治療糖尿病,效果要比運用重組人胰島素進行治療好,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改善患者的癥狀。
通過上述研究,我們可以得知,利用甘精胰島素聯合格列美脲治療糖尿病,有良好的臨床效果,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空腹前血糖、進餐2h的血糖,并降低患者體內的糖化血紅蛋白,還能減少患者發生低血糖的問題。因此,應該將甘精胰島素聯合格列美脲療法大量運用在糖尿病治療過程中,改善患者的癥狀,促進患者盡早康復。
[1]趙艷艷,馮玉欣,孫香,等.重組甘精胰島素與低精蛋白胰島素聯合格列美脲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10):12-13.
[2]段爽莉.重組甘精胰島素注射液制劑輔助治療糖尿病的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14,35(24):5370-5371.
[3]鄧新華,努斯熱提·買買提庫爾班.重組甘精胰島素聯合格列美脲片降糖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45(2):193-194.
R587.1
B
1672-8351(2016)09-00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