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堯?。ù髴c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六采油廠)
油井工作制度及配套工藝技術優化探討
付堯(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六采油廠)
油井科學合理的工作制度是確保其正常高效運行的必要條件。以喇7-3236井為例,結合對其投產以來生產開發形勢的變化,通過開展一系列泵況診斷分析,適時采取了換大泵、轉換舉升方式等措施,并在開展上述措施的同時,對其配套工藝技術進行了優化設計,使得該井至今仍高效平穩運行。同時,結合對該井的優化分析,總結出機采井的合理工作方式,以科學指導喇嘛甸油田油井的實際生產。
油井;優化;工作制度;運行方式
在油田開發過程中,油層條件的變化、注入端方案的調整、壓補堵措施的實施均可造成油井產液量及液面發生變化,勢必打亂油井原有正常的運行狀態,經常需要通過調整機采方式、抽汲參數來恢復油井的正常運行狀態,并且對配套工藝技術進行優化設計,以提高油井的系統效率,確保其高效運行[1]。通過分析喇7-3236井,結合油田開發形勢的變化,開展了其工作制度及配套工藝技術的優化設計,確保了該井長期高效的運行。
喇7-3236井為喇嘛甸油田一次加密油井,1982年11月投產至2010年5月,生產水平一直相對比較穩定,產液在70~90 t/d波動,液面在600~900 m波動(圖1)。

圖1 1995年和2005年正常生產示功圖
2010年6月,該井液面在井口,出現抽不下去現象,根據現場診斷結果于2010年7月隨檢泵實施了換大泵措施(φ57 mm換φ70 mm);2011年12月,該井大修后由于含水上升而采取堵水措施,根據堵后產量適時轉GLB500型螺桿泵生產。
2.1措施前泵況診斷
2010年6月,該井液面一直在井口,泵效達83.8%,測試示功圖顯示為抽噴圖(圖2)?,F場抽壓1 min壓力上升至3 MPa,且穩壓15 min壓力不降(圖3),同時抽壓功圖顯示正常(圖4);所以,診斷確定該井為產液量增加導致出現抽不下去的現象。

圖2 措施前示功圖

圖3 抽壓壓力變化曲線

圖4 抽壓示功圖
2.2注入量變化情況核實
為了找到喇7-3236井產液量增加的原因,對注入端注入量的變化進行核實。與該井相連通的注水井有2口(6-3226、7-3226),其中,注入井6-3226于2009年12月— 2010年6月間待大修,處于停注狀態,2010年6月大修開井后,對該井的注入量為50 m3/d;注入井7-3226于2010年6月實施了壓裂措施,對該井的注入量由壓裂前的55 m3/d增加壓裂后的90 m3/d。2口注入井對該井的注入量分別增加55 m3/d和35 m3/d,合計增加注入量85 m3/ d,增加154.5%。由此可見,地層注入能力增強是導致產液量增加的直接原因。
2.3實施換大泵措施
根據喇7-3236井地層注入能力的變化,及時調整該井工作制度,實施換大泵措施,以恢復該井的正常工作狀態。在實施過程中,優化工藝配套。
在充分考慮供排關系的前提下,以“大泵徑、長沖程、低沖速”為設計原則[2]。泵徑由φ57 mm提高到φ70 mm,沖程調至最大3 m,沖速由9 min-1下調至8 min-1,理論排量由99 t/d增加到133 t/d,增加34 t/d;實際產液由83 t/d增加到102 t/d,增加19 t/d;泵效由83.8%下降到76.6%,下降7.2百分點。
進行安全系數校核,實施桿、管合理匹配。抽油桿桿徑和管徑相應提高一個級別。其中,桿徑由φ22 mm增加到φ25 mm,增加3 mm,最大載荷由372 kN增加到481 kN,增加109 kN,相應安全系數增加0.5;管徑由φ73 mm增加到φ89 mm,增加16 mm,最大載荷由329 kN增加到496 kN,增加167 kN,安全系數增加1.1;過流面積由1357 mm2增加到2160 mm2,增加803 mm2。
開展桿柱運行頻次分析,實施參數優化。泵徑由φ57 mm提高到φ70 mm,提高了22.8%;沖速由9 min-1下調至8 min-1,下降了11.1%;檢泵周期由457 d延長至521 d,延長64 d,延長了14.0%。
2.4換大泵措施效果
最后,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內容。如以“意見表達”為情境編制的中庸思維問卷不能反應中庸思維和實踐的全部內涵,以大學生為對象描述中庸者形象尚需要在成人群體中印證,社會認知基本維度只是一種描述框架,“大五”“大七”等框架可為中庸者提供更為豐富的描述。
根據開發形勢,及時調整油井供排關系,優化油井工作制度,并實施“增泵徑、降參數”的設計原則,有利于油井科學、合理和高效運行。該井實施換大泵措施后,產液由83 t/d增加到102 t/d,增加19 t/d;產油由1.4 t/d增加到3.8 t/d,增加2.4 t/d;液面由井口下降到605 m,下降609 m,增液有效期達392 d,由于含水的變化增油有效期達150 d;系統效率由0增加到37.9%,較全廠平均水平高6.1百分點(圖5)。

圖5 喇7-3236井換大泵效果曲線
實施該措施共計投入資金18.0萬元,增油創經濟效益93.1萬元,投入產出比達1∶4.2。(表1)

表1 7-3236井換大泵經濟效益評價
7-3236井于2011年11月12日進行大修,套銑至731.65 m,下新套管69根,對扣深度724.40 m。該井大修后,針對含水上升實施了堵水措施,堵后預產為40 t/d;同時,結合地面設備老化、維修難度大、維修頻次增加、成本增多、影響生產時率等問題,確定將其轉換成螺桿泵生產。在實施轉螺桿泵生產方案設計過程中,優化工藝配套。
3.1合理設計泵型
針對轉速對偏磨的影響,采取“靠近上級”的選泵原則。根據地質提供的預產40 t/d,泵型設計有2種方案:設計泵型為GLB400,轉速應達到116 r/min方能滿足生產,且繼續上調參數空間較?。辉O計泵型為GLB500,轉速需93 r/min即能滿足生產,且繼續上調參數空間較大。因此,設計采用第2套方案,不僅減緩桿管偏磨,而且留有較大的調整空間,可有效治理高沉沒度井。
3.2個性化布置扶正器
3.3設計應用等壁厚螺桿泵
等壁厚螺桿泵與常規螺桿泵對比,橡膠襯套厚度為8 mm均勻相等,提高了泵的工作穩定性;定子泵筒外觀呈雙螺旋曲線形狀,散熱性能較好,提高了螺桿泵的工作壽命;單級承壓能力1.0 MPa以上,提高了系統效率[3]。
試驗后該井泵效保持在60%以上,提高9.8百分點;電流5 A,降低4 A;系統效率提高7.0百分點;百米噸液耗電下降0.13 kWh(表2)。

表2 7-3236井轉螺桿泵后生產數據統計
該井轉螺桿泵生產212 d后,發現產液由41 t/d下降到32 t/d,下降22.0%;液面由454 m上升至291 m,上升35.9%;電流由5 A上升到9 A,上升80%。
針對產液下降、液面上升、電流上升的情況,立即開展了泵況診斷。現場抽壓1 min壓力上升至3 MPa,穩壓15 min壓力不降,停機能穩住,且驅動桿有反向轉矩,結合生產參數確定為結蠟。及時采取洗井措施,洗井后恢復正常生產水平,目前已平穩運行1401 d。
優化油井工作制度,實施“大泵徑、低轉速”設計原則,有利于高效平穩運行。
1)根據機采井生產動態變化過程,結合檢泵作業及時調整供排關系,優化機采井工作制度,確保其科學、合理和高效運行。
2)科學合理判斷機采井運行工況,并采取有效措施。
3)遵循“大泵、低參”的設計原則,確保機采井平穩運行。
4)結合實際生產情況,適時轉換舉升方式,充分發揮各自優勢。
[1]遲學慶,范國良,李云飛,等.抽油機井的量化調參[J].國外油田工程,2007,23(5):48-50.
[2]賀清松.抽油機井調參措施優化方法探討[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3,6(4):22-24.
[3]陳濤平,胡靖邦.石油工程[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2000:328-335.
(編輯王艷)
10.3969/j.issn.2095-1493.2016.06.015
付堯,工程師,2008年畢業于大慶石油學院(石油工程專業),從事采油工程舉升設備管理及舉升技術配套攻關,E-mail:dqfuyao@petrochina.com.cn,地址:黑龍江省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六采油廠工程技術大隊,163114。
2016-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