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南武中學(510220)
陳小玲 ●
?
梯度設問技巧在復雜物理問題中的應用實例
廣州市南武中學(510220)
陳小玲 ●
本文從高二物理《庫侖定律》和高一《加速度》兩節課入手,對比傳統教學與梯度設問教學,探究如何讓學生快速掌握復雜的新知識的教學技巧.
梯度設問;庫侖定律;螺旋式上升
新課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學,強調學生知識生成的過程和方法.而高中學生對物理這一門學科素來有敬而遠之的心理.如何利用設問方式將復雜的物理問題簡單化,步驟化,讓學生解決物理問題時得心應手,消除學生恐懼心理,就是本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我意識到,物理課堂教學過程其實就是在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新知識,培養學生物理學科思維.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中要重視問題的設置,只有有效設問才能提高備課的有效性,提高課堂效率.
庫侖定律這一知識點本身不難,但是它與萬有引力公式有相近的地方,學生容易混淆.另外庫侖定律描述的是微觀粒子的狀態,學生看不見摸不著,比較難形成直觀的印象.本文從一道典型的庫侖定律習題入手,化解學生對庫侖定律這一概念的理解誤區.
例 兩個相同的金屬小球,帶電量之比為1∶3,相距為r,兩者相互接觸后在放回原來的位置上,則它們間的庫侖力可能為原來的( ).
A.3/5 B.2/3 C.3/4 D.1/3
這道題目考察的是電荷守恒定律和庫侖定律.學生的難點主要有兩個:一是電荷守恒定律中,兩金屬小球接觸后分開,如果是異種電荷,電荷量先中和再平分,如題目中的q″=3q-q/2=q,需要考慮正負電荷的性質;如果是同種電荷,則需要疊加再平分.二是對于庫侖定律,它的大小與帶電量的乘積成正比,與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計算時只需要代入帶電量的數值,而不需要正負.對于這個問題,我進行了新的嘗試.
首先,讓學生充分理解物體帶電的實質——電子的移動.
問題一 當一個帶3q電量的正電荷小球和一個帶q電量的負電荷小球接觸后分開,他們分別的帶電量是多少?
根據電荷守恒定律,電荷既不會產生也不會消失,只會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這時分別畫出接觸前,接觸中,接觸后的電荷量的變化,并指出電子的移動方向,學生很容易得出,分開后兩球的帶電量相等且都等于+q.這個計算過程是需要考慮帶電量的正負的.
接下來,初步嘗試庫侖定律的用法.
問題二 如果將一個帶3q電量的正電荷小球和一個帶q電量的負電荷小球放到r的位置上,他們之間的庫侖力是多少?
根據庫侖定律公式,即可得出F=(kq·3q)/r2,這時不需考慮電荷的正負,只與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
問題三 進一步提高難度,將這兩個小球接觸后分開,放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庫侖力又為多少?
結合第一問,學生可以計算出:
最后,它是原來庫侖力的多少倍?結合數學公式,學生即可算出答案.通過三個問題將庫侖定律經典問題順利化解.
課程目標要求學生需要理解加速度的意義,知道加速度與速度的聯系與區別,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會根據加速度與速度的方向關系判斷物體是加速運動還是減速運動.但加速度的概念也比較抽象,不像位移、速度可以直觀感知,所以本文將在新授課時運用了梯度設問的技巧,層層遞進,化繁為簡.
首先,讓學生自學加速度的概念及其求解方法:加速度是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物體的加速度等于物體的速度的變化(vt-v0)與完成這一變化所用時間t的比值.
其次,通過三個設問將問題深入.
問題探究一:如何理解加速度與速度、速度變化量和速度變化率的關系?
問題探究二:如何理解加速度正負號的含義?正的加速度表示物體做加速運動,負的加速度表示物體做減速運動嗎?
問題探究三:物體什么情況下做加速運動,什么情況下做減速運動?
在此基礎上配以表格數據分析,習題鞏固等,讓學生掌握加速度.
人類認知水平分為“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如何有效的實施物理課堂教學,以“已知區”為基礎,讓學生通過螺旋式上升的知識梯度的構建,從而對未知的規律加以理解和運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成為課堂有效性評價的重要內容.而遞度式的有效設問符合人類認知層次的特點,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從基本問題入手,逐步過渡到高層次的思維培養、訓練和拓展,與新課程理念相吻合.
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知識來設置問題,既降低了問題的難度,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進而促進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創造性.要實現有效備課,梯度式設問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創設問題情景,進行有效設問,必須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從問題的提出到解決,始終以學生為主,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能力.
[1]趙璐.《有效設問技巧之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2.
[2]陳報南.《“設問”技法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
[3]何立亮.《新課改理念下課堂設問的若干藝術之我見》[J].成功教育.2013.
G632
B
1008-0333(2016)22-00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