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
刮痧,是用刮痧工具在患者某處皮膚反復刮動,以治療疾病的中國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痧”字從“沙”衍變而來。最早“沙”是指一種病證。刮痧使體內的痧毒(即體內的病理產物)得以外排,從而達到治愈痧證的目的。很多病癥在刮拭過的皮膚表面會出現紅色、紫紅色或暗青色的類似“沙”樣的斑點,人們逐漸將這種療法稱為“刮痧療法”。在原始社會,人們患病時,出于本能用手或者石片撫摩、捶擊身體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時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緩解。通過長期的實踐與積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這也是“刮痧”療法的雛形。砭石治病多次出現在《黃帝內經》里。刮痧療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較早記載這一療法的專書,是元代醫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醫得效方》。清代,我國有位對痧癥有研究的醫生叫郭志邃,曾寫過一本專門介紹痧癥的書籍《痧脹玉衡》。
刮痧的妙用
刮痧是根據中醫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的理論,根據皮部理論,運用手法刺激經絡,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從而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功用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解表透肌,改善微循環,調整臟腑功能,平衡陰陽,放松肌肉,滑利關節,鎮靜止痛,養顏美容,消除疲勞。
1.預防保健作用
刮痧療法的預防保健作用,包括健康保健預防與疾病防變兩類。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背俞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強衛氣,衛氣強則護表能力強,外邪不易侵表,機體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就會出現惡寒、發熱、鼻塞、流涕等表證。及時刮痧(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將表邪及時祛除,以免表邪蔓延進入五臟六腑而生大病。
2.治療作用
(1)活血祛瘀。刮痧可調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使組織間壓力得到調節,以促進刮拭組織周圍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流量,從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現代醫學認為,刮痧可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另外,刮痧的刺激可通過神經-內分泌調節血管舒展、收縮功能,調節血管壁的通透性,改善全身血液循環,加強局部的新陳代謝。
(2)調整陰陽。刮痧對內臟功能有明顯的調整陰陽平衡的作用。
(3)舒筋通絡。刮痧是消除疼痛和肌肉緊張、痙攣的有效方法,主要機理有三:一是加強局部循環,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二是在用刮痧板為工具配用多種手法的直接刺激下,提高了局部組織的痛閾;三是在于經脈與十二皮部的關系,“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素問·皮部論》:“皮者脈之部也,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客于絡脈,絡脈滿則注于經脈,經脈滿則舍于府藏也。”
(4)調整信息。人體的各個臟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如各臟器的固有頻率及生物電等)。通過各種刺激或各種能量傳遞的形式作用于體表的特定部位,產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過信息傳遞系統輸入到有關臟器,對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調整,從而起到對病變臟器的調整作用。
(5)排除毒素。刮痧過程(用刮法使皮膚出痧)可使局部組織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經受到刺激使血管擴張,血流及淋巴液增快,吞噬作用及活力增強,使體內廢物、毒素加速排除,組織細胞得到營養,從而使血液得到凈化,增加了全身抵抗力,可以減輕病勢,促進康復。
正因為刮痧功用大,所以它對許多疾病的康復都有效,如感冒、咳嗽、發燒、中暑、頭痛、腸胃病、腎炎、泄瀉、落枕、肩周炎、腰肌勞損、肌肉驚攣、風濕性關節炎等。
刮痧的工具
苧麻、麻線、棉紗線團;銅錢、銀圓;瓷碗、瓷調羹、木梳背;小蚌殼;檀香木、沉木香刮板;小水牛角板;玉石刮痧板等等。為了防止劃破皮膚,刮痧一般使用專門的刮痧油、刮痧乳、精油。
刮痧手法
1.一般刮痧法
背脊頸骨上下及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癥,用銅錢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子腳蘸香油刮之。頭額、腿上之痧,用棉紗線或麻線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軟肉內之痧,用食鹽以手擦之,常用于減肥。手拿刮板,治療時刮板厚的一面對手掌,保健時刮板薄的一面對手掌。刮拭方向從頸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從上向下刮拭,胸背部從內向外刮拭。刮板與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進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時間一般每個部位刮3~5分鐘,最長不超過20分鐘。以患者感到舒服為原則。刮痧時間需間隔3~6天,以皮膚上痧退為標準。體位以臥位、坐位為主。
刮痧手法多種多樣:按法,推法,點法,揉法,摩法,拍法,敲法,挑法,點揉法,按揉法等。如按法,須沉肩,垂肘,運腕,一把抓式握板,用刮痧板厚角一側,板與肌膚呈60度~70度角,用刮板厚面棱角側端著力于特定部位,逐漸用力加壓下按。垂直用力,向下按壓,按而留之,連續兩三秒,反復進行。每個部位按壓7~9次。尤以阿是穴為主。其功用:行氣活血,開通閉塞,放松肌肉,鎮靜安神,緩急止痛。常用于急性疼痛。頭疼按合谷、風池、太陽;牙疼按頰車、下關、合谷;胃痛按足三里、公孫、三陰交;膽石癥按陽陵泉、膽囊穴;痛經按三陰交、內關。再如推法,一把抓式握板,沉肩,垂肘,以刮板厚角側端呈40度~45度緊貼施治部位,用適當的板壓,緩慢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的手法,速度緩慢,均勻有力。其功用:理筋舒筋,消腫止痛,健脾和胃,調和氣血。又如摩法,術者沉肩,垂肘,運腕,掌心置于板上,拇指自然分開,其余四指自然微屈擱置板上,以全板(平面)置于施術部位,按順時針方向作環形旋轉。這是一種以腕關節連同前臂作環形、有節奏的、輕緩的盤旋摩動的運板法,均勻柔和,頻率90次/分鐘。其功用:和中理氣,消積導滯,調節腸胃,行氣活血,散瘀消腫。例如摩中脘、章門、氣海、關元、中極。手法甚多,不勝枚舉。
2.淬痧法
在頭額和胸脅出現小出血點或小充血點,用紙捻或大個的燈草蘸上少量香油點燃,然后用火頭直接粹到痧點上,火頭爆出一聲響即熄滅,再點燃去淬燒其他痧點。此法少用。
3.放痧法
在委中、少商、中沖、十宣、印堂、耳尖放血,就是“放痧法”,也叫刺血療法或放血療法,重在排毒、退燒。常用于咯血、風濕痿痹、帶狀皰疹、牛皮癬、高血壓、高燒等。
4.搓痧法
用手指撮擰、拿捏、提拉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現出血點,此法若用于治療痧癥,則叫撮痧法。常用于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