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珺 章誠 張愛梅
【摘要】文章簡要論述了高校科技期刊在“雙一流”建設中的孵化器作用,分析了當前高校科技期刊在“雙一流”建設中存在局限性的原因,并從編輯服務層面提出使高校科技期刊在“雙一流”建設中發揮孵化器作用的舉措,期望通過這些舉措,為“雙一流”建設和我國科技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 高校科技期刊;孵化器;“雙一流”;學科服務
【作者單位】管珺,南京工業大學學術期刊編輯部;章誠,南京工業大學學術期刊編輯部;張愛梅,南京工業大學學術期刊編輯部。
【基金項目】南京工業大學學科建設目標導向性研究項目“打造精品學術期刊,促進優勢學科發展”,項目編號:2010-1-5。
2015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審議通過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并于2015年10月24日由國務院印發。《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之路,努力成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參與者和推動者。《方案》的出臺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積極反響,“雙一流”成為關注熱點。當前,我國一流學科與世界一流學科存在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學術隊伍、學術成果、學生質量和學術聲譽等方面[1-2]。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以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為抓手,因此很多高校緊緊抓住學科建設這一中心,統領學校改革發展全局。在這全局中,有一極其微小但又至關重要的“棋子”不能被忽視,那就是高校科技期刊。
一、高校科技期刊在“雙一流”建設中的作用
科學研究成果的重要體現形式之一就是學術論文,高校科技期刊是學術論文公開發表的重要載體,一般都是依托某一優勢學科創辦,是高校科研人員發表學術論文、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是學術隊伍和科研成果的孵化器。因此,高校科技期刊理應客觀、真實、快速地反映某一學術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引領學科建設的前進方向[4],進而有效推動學科發展,為“雙一流”建設提供基礎性動力和平臺。
學術成果是評價一流學科的重要標準之一[1]。作為學術成果的載體,科技期刊具有促進科學研究、提升學術水平、培養學科人才、促進成果轉化等重要作用,是科技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科技創新水平和綜合國力的主要標志之一[3]。在“雙一流”建設進程中,高校科技期刊應當發揮孵化器作用。一是及時刊登科技創新的最新成果,保障其時效性,同時通過成果的發表,獲得相應的知識產權;二是提供科技創新成果交流溝通的平臺,從而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促進科技創新活動的本質——推動社會進步得以實現[4]。
二、 高校科技期刊在“雙一流”建設中的局限性分析
目前,中國高校主辦的科技期刊有近1500種[5],然而,很多高校科技期刊存在諸多問題,如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平臺薄弱、體制落后、編輯隊伍不穩定、自主意識淡薄等[6],這些問題阻礙了高校科技期刊辦刊水平的提升,阻礙了高校科技期刊發揮學科建設助推器和學術成果孵化器的作用,進而影響其在“雙一流”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辦刊機制落后,資源重復建設
《方案》提出,當前我國重點建設存在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復交叉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強資源整合、創新實施方式。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科技期刊出版單位各自為政,單刊運營,在辦刊模式、學科專業設置等方面極其相似,同質化嚴重,形成了“多刊一面”的現象。傳統的辦刊機制造成了高校科技期刊“小、散、濫”的結構性弊端,其局限性和滯后性不足以應對當前信息傳播網絡化、數字化和移動化帶來的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挑戰。在我國一流學科和世界發達國家一流學科還有很大差距的情況下,高校科技期刊如果不能反映相關學科的真實水平,進而助推學科發展,將會對我國的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和學校聲譽都有直接影響,在“雙一流”建設全局中也會成為一枚“死棋”。
2. 評價體制主導,優質稿源外流
在學科建設中,科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及學術論文的數量和質量是關鍵[7]。當前,我國科研評價體制使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將SCI論文作為衡量科研人員科研能力的唯一標尺,“我國每年產出數百萬篇學術論文,90%以上的高水平論文投向了國外期刊”[8],那些沒有外流的文章也將行業性專業期刊作為首選,甚至本校的優勢學科學者都不愿將優秀稿件投向高校科技期刊,這使得很多高校科技期刊飽受優秀稿源外流之苦。再加上高校科技期刊自身管理體制的問題,令使其生存空間日益狹小。以論文評價為主導的考核機制不僅違背科研規律,而且大量科技論文的外流已經影響我國的科技安全[9]。
3. 專業出版人才稀缺,服務學科動力不足
當前很多高校科技期刊的主辦單位、主管單位等相關群體之間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不明確,主編和編委掛名現象十分普遍,且高校科技期刊的工作人員大多屬于事業編制,這種缺乏競爭的機制使得出版單位的內部管理混亂、松散[10]。編輯人員安于現狀,裹足不前,每天重復機械性的編輯工作,沒有服務學科建設的意識,不能及時跟蹤了解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和學術動態,不能介入相關學科的課題組中去,更不能醞釀出有價值的選題,難以全心全意將期刊做大、做強。此外,在當前信息全球化的大數據時代,很多高校出版單位的人才培養工作與產業發展嚴重脫節,不僅缺少適應數字出版要求的專業型編輯人才和具有國際視野的出版營銷人才,更缺少能做好頂層設計的領軍人才。
三、如何使高校科技期刊在“雙一流”建設中真正發揮作用
當前,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小、話語權弱[3],仍在舉步維艱的困境中摸索改革發展之路,而國際知名的科技出版集團早就在“搶灘”中國市場,對中國的科技期刊資源展開激烈爭奪[11]。2015年11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聯合發布《關于準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作用的若干意見》,以推動中文科技期刊的創新發展,其中第3點要求大力支持我國各類公共資金資助的優秀科研成果優先在我國中英文科技期刊上發表。該政策給中文科技期刊的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國內科技期刊界都在思考和探索自身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之路[11],以此重建互聯網時代的學術傳播秩序[12]。高校科技期刊編輯應該牢記科技期刊的辦刊宗旨,主動服務于學科建設,發揮科技期刊的 孵化器功能,為“雙一流”建設做貢獻。
1. 構建學科服務體系,打造高水平服務團隊
高校科技期刊要在“雙一流”建設中切實發揮作用,必須構建優質的學科服務體系,改變期刊只發表成果的單一功能,集信息發布與積累、成果的評價與推介、科研的維護與推動、內容的策劃與經營等于一體[13],開展學科情報跟蹤研究,為科研人員提供專業學科領域的信息服務,加強知識組織和知識評價功能,為學科發展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參考信息,實現科技期刊的深層次服務功能。在“互聯網+”時代,編輯還要融入數字化思維方式,具備熟練的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駕馭能力,探索數字化出版中新媒體的運作規律,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資源共享,解決自身網站頁面千篇一律、信息更新緩慢的常態問題,注重網站資訊內容的建設,建立期刊數字化處理平臺,保證作者、主編、編委、審稿專家和編輯之間信息交流的暢通和透明,確保高校科技期刊學科服務體系的順利構建。
要做好學科服務工作,必須打造高水平服務團隊。團隊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是編輯,這對編輯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科技期刊涉及的學科比較廣泛,而且學科的交叉和滲透越來越多,所以科技期刊編輯要做好學科服務工作,必須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和信息捕捉能力,不斷地更新和拓展學科專業知識,全面了解不同學科發展的動態和現狀,使自身成為專業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的“學者型編輯”。此外,要使期刊具備競爭優勢,必須落實“科學家辦刊”的主體地位, 注重選擇既懂本學科專業知識又掌握科技期刊發展規律的科學家作為期刊的領軍人才,還要挖掘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出版營銷人才[14]。只有培養一批高水平的出版人才,才能實現科技期刊的“強國夢”。
2. 做好學科服務工作,培育優秀學科人才
科技期刊具有培育學科人才的重要責任。期刊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作者隊伍。《方案》提出要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強化高層次人才的支撐引領作用。主編和編委會是期刊的靈魂,也是各學科領域的帶頭人,更是作者隊伍的龍頭。他們有足夠的影響力整合學術資源,擴大學術影響力,帶動期刊良性運轉。辦刊體制松散的高校科技期刊編輯部必須切實改革編輯部辦刊制度,組建高效務實的編委會,實行“主編—執行主編—編委會”的學術管理運行機制,主編和編委各司其職、逐層監管、環環相扣,切實加強高層次人才的支撐引領作用,聚集一大批優秀作者。
中青年科研工作者是學科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是構成科技期刊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方案》提出要優化中青年教師成長發展、脫穎而出的制度環境。科技期刊編輯的工作就是要重點跟蹤聯系有發展潛力的中青年科研工作者,為其提供優質的學科服務,打造良好的學術環境,促進其科研工作良性開展。很多青年科研工作者在論文寫作方面經驗不足,編輯可以從科技成果推廣的角度定期開展論文寫作等培訓班,幫助青年科研工作者提高科研論文寫作能力,幫助其完善科研表達能力和學術交流能力。此外,還可利用編輯掌握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相關學科領域論文的總體研究趨勢,為科研人員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使其少走彎路,并利用編輯自身熟練的專業技能,在科研人員撰寫項目申請書、結題報告和學術論文的過程中提供幫助。
國外一流大學的實踐經驗表明,“雙一流”建設最核心的要素是學術隊伍,一流的學術隊伍是以學科領軍人物為首的高水平學術團隊,國內外有遠見的辦學者都把打造高水平學術團隊作為提高學科水平的重要途徑。高校科技期刊在做好中青年科研工作者服務工作的基礎上,要根據學科發展趨勢適時增加新銳作者,進行作者隊伍的新陳代謝,做好學術作者梯隊建設工作,建立一支以學科帶頭人為領頭羊的高水平的老、中、青作者隊伍,保證刊物內容的質量,打造精品期刊,也為“雙一流”建設培養優秀人才。
3. 搭建特色學術平臺,推動學術成果轉化
為了促進我國優秀科研成果的對外傳播與交流,提升國家科技軟實力,2013年,中國科協聯合財政部、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共同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該計劃重點支持一批學術質量較高、國際影響力較大的英文科技期刊,著力提升其學術質量和國際影響力,同時爭取每年創辦10種代表中國前沿學科和優勢學科,或能填補國內英文科技期刊學科空白的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該計劃的提出對提升我國科技期刊整體水平增強重大意義,但是創辦英文期刊只是金字塔的頂尖部分,大部分處于金字塔中下部的中文科技期刊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如何將學術成果真實有效地轉化為高水平學術論文?如何在國際上增強競爭力?又如何在“雙一流”建設中做貢獻?這些都成為中文科技期刊必須研究的重要命題。
科技期刊編輯在做好學科服務的同時,要緊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全面了解校內及校外相關學科的科研資源,關注國內外重點學科發展動態和學術前沿,組織具有學科特色的專欄或專刊跟蹤報道,系統反映相關學科的研究進程,通過品牌專欄的形式宣傳學科領軍人物及其團隊最新的科研成果,使優勢學科的科研成果能夠得到更集中、充分的展示。實踐證明,專欄或者專刊一般圍繞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問題展開研究,其所對應的正是學術研究中的學科域或問題域,能集中體現某一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和特色,極大地吸引了讀者和作者,對學術研究有重大意義[12]。在互聯網+時代,技術手段使專欄有可能打破校域界限、擴大作者隊伍,加強與學術共同體的聯系。當前,以“專域”為單元的大型開放互動學術傳播平臺已呼之欲出[12],這不僅能增加期刊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力,而且通過搭建具有學科特色的學術平臺,可以為同行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途徑,加強高校的學術交流,鞏固和轉化學術成果,引領和推動學科的學術理論創新,促進學術隊伍科學研究水平的提升,推動關鍵技術轉變為先進生產力,增強高校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奠定長遠發展基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校中文科技期刊要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恪守為讀者和作者服務的辦刊理念,為科研人員做好學科服務工作,真正發揮科技期刊的孵化器作用,建立以學科領軍人物為首的高水平作者隊伍,培育優秀學科人才,推動學術成果轉化,提升科學研究水平,為“雙一流”建設和我國科技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1]有料的大學新媒體. 最新中國大學入選ESI頂尖學科數排行榜出爐[EB/OL]. http://j. news. 163. com/docs/31/201510 1709/B64BN5CA9001N5CB. html#detail/99/BO3P669090016691.
[2]周光禮,武建鑫. 什么是世界一流學科[J]. 中國高教研究,2016(1).
[3]游蘇寧,陳浩元. 立足本土力挺主業 面向世界勇立潮頭[J]. 編輯學報,2015 (1).
[4]張愛梅. 科技創新背景下高校學報功能定位的思考[J].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11(6).
[5]游蘇寧. 對中國科技期刊的若干思考[J]. 編輯學報,2014 (1).
[6]盧妙清. 探尋地方高校學報之發展瓶頸和突破路徑[J]. 出版廣角,2016(2).
[7]郭俊倉,何博雄. 科技期刊發展與學科建設的關系[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9 (4).
[8]賀林平. 國內科技期刊還有戲嗎?[N]. 人民日報,2014-11-21.
[9]初景利,張宏翔,王靜. 對科技期刊及其學術評價關系的認知與建議—10所大學與科研機構科研人員訪談錄[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 (8).
[10]舒葉. 高校科技期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向何處去—從歷史深處的思辨談起[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 (2).
[11]馬茂洋. 科技期刊集團化、集約化發展的幾個關鍵要素[J]. 出版廣角,2016(3).
[12]朱劍. 構建互聯網時代學術傳播的新秩序—以高校學術期刊發展戰略為中心[J].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6 (2).
[13]鄭琰燚,張月紅,王國棟等. 高校重點學科發展與高校學報信息行為的互動[J]. 科技與出版,2013(3).
[14] 劉莉. 解讀“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專訪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學會學術部部長沈愛民[N]. 科技日報,201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