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移動直播風口,新聞媒體顯然不能照搬網紅那一套就萬事大吉。文章從互聯網時代傳播邏輯的變革,新聞媒體的直播選題思路,“一次采集、多次分發”的生產模式以及網絡編輯、主播的綜合素質培養等方面,探究新聞資訊類客戶端該如何把握機遇,保持定力,借風前行。
【關鍵詞】移動直播;“網紅思維”;媒體合作
【作者單位】周安琪,江蘇廣電集團新媒體中心。
2016年可以說是移動直播元年,基本上所有的媒體界大事都圍繞直播領域展開。除了花椒、映客等直播平臺涌現,央視新聞、新華社移動客戶端以及網易新聞等也紛紛加入直播大軍。
敏感是新聞媒體的天性,傳統媒體迅速轉型并加大投入殺向移動直播。隨著手機成為新聞傳播的標準配置,新聞媒體急需突破報刊、電視、廣播甚至PC的桎梏,“手機優先”戰略已箭在弦上。新聞移動直播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媒體人必須謀定而后動。
一、聞風識變,發現活力
移動直播風頭正勁,體現了怎樣的傳播邏輯?
1.為情緒消費的“注意力經濟”
當前移動直播中明星、網紅占據絕對主流,任何一場落地活動的直播如果沒有請到網紅坐鎮,幾乎是不成功的。在都市人群窺私心理催化下,人們對顏值頗高、具有吸引力的網紅女主播吃飯、化妝等低信息價值的直播充滿新鮮感和好奇心,明星直播隨便嘮幾句就能吸引千萬流量。打著“顏值”旗號的直播滿足了數量龐大的草根階層的需求,并顯示了強勁的營收和變現能力。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視頻直播平臺約200家,網絡直播平臺用戶已達2億,與直播息息相關的網紅產業2016年產值預計約580億元,遠超2015年中國電影440億元的票房。
這意味著什么?
用戶的消費習慣在改變。除了信息本身,還有個人影響力和生活方式在進行傳遞,用戶期待與內容發生情感的關聯與共鳴,并愿意為引發共情、吸引注意力的事物掏腰包。美國著名的網絡文化觀察者凱文·凱利預言,在注意力經濟時代,金錢將緊跟用戶的目光。這個時代在中國似乎比他想象的更快到來。
2.不加修飾的現場感
固有的信息傳播載體已經過時,智能硬件成為用戶接觸信息的重要終端。自媒體主播多用手持道具或自拍桿等輔助直播,拍攝背景幾乎不講究光線和布景。非專業設備和拍攝方式讓畫面顯得毫無章法,但抖動的畫面、忽明忽暗的光線反而營造出一種 現場感,經后期剪輯的起承轉合變得不再重要,帶點趣味甚至穿幫的瑕疵與細節顯得異常動人,因為它們是最“真實”的。
用戶對信息閱讀的需求發生了改變,過去用戶關注的是新聞主體,現在則更關心新聞背后的故事和真相,這是當下移動直播的狀態和場景。 現場感是核心吸引力,傳統電視媒體中強調的構圖等已經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在互動層面,直播平臺的社交功能成為促進信息流動的一個重要動因。用戶喜歡互動強、社交化的閱讀方式,而不止于單純的觀看行為,但這不局限于聊天室里用戶之間的交流。在直播過程中,用戶可以直接給主播留言,試想如果粉絲得到主播直接回應,這種互動交流的滿足感必將油然而生,也增強了用戶在現場的參與感。
3.抓住共鳴,呈現現場
不難發現,媒體的功能和角色已發生重大轉變,過去傳遞信息的媒介正在成為分享情緒的地方,移動直播提供了一種新的伴隨式觀看體驗。新聞媒體要敏銳捕捉這種內在的變革,把握注意力經濟時代的先機。
但區別于網紅、明星直播的是,新聞媒體做直播不應以人為吸引注意力的最大目標,而是通過事件和內容營造共情。在選題方面,新聞媒體不妨多從社交媒體尋找熱點話題,讓社交平臺成為重要的信息源;在技術改良上,要善用中、近、特等適合移動終端小屏幕觀看、可呈現細節的鏡頭。相比于豎屏模式,新聞媒體直播宜開發橫屏直播界面,便于提供更多場景信息,營造更強的敘事感。
二、借風續航,保持定力
借助移動直播的東風前行,絕非照搬網紅套路那么簡單。無論騰訊、鳳凰、網易這樣的商業性門戶網站,還是新華社、央視新聞、荔枝新聞這樣的央級媒體,新聞直播都要謹慎避險,在移動直播的風口找準風向。
1.守住底線,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
傳統媒體介入自媒體生態后,在移動直播的選題和策劃、把關和執行方面都要做更細致的考量。當前移動直播監管缺失、內容庸俗化傾向受到質疑,部分網絡直播節目價值指向觀眾人體感官的刺激,而非精神層面的價值追求。日前出臺的《文化部關于加強網絡表演管理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確了今后網絡直播將實行隨機抽查,表演者一旦上“黑名單”將被全國禁演,這可視為對當前網絡直播亂象一次有力的制度回應。
新聞媒體的移動直播要接地氣,更要保持其一貫的公信力、權威性和導向性,不任由網絡直播的形態篡改和顛覆傳統的新聞價值判斷。要講究雙效,以社會效益為基本判據,不僅要看風力(資本的吸引),更要看風向(輿論導向),這樣才能保持新聞媒體的公信力,把移動直播玩出新花樣。
如何做通俗而不庸俗的內容?適合新聞移動直播的選題可以是用戶喜聞樂見的清新派軟性話題,如文化、旅游、美食等,各類涉及民生的小切口也可以做得接地氣又出彩。策劃的側重點應在關心、關注、痛心、痛恨這四點,如輿論監督類直播策劃要著重關注“違法、違紀、違規、違背民愿”的事件,社會民生類直播則可以從“高考、開學、七夕”等大眾關心的選題著手。
2.回歸專業,發掘多次傳播的價值
從長期發展來看,網紅直播滿足了網民的獵奇心理,宣泄荷爾蒙之后,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因為網紅只能觸及新聞,卻不具備深度報道的能力。非專業的內容最終會讓用戶失去興趣、轉移注意力,讓手握資本的廣告主選擇離開,這是網紅直播價值觸頂的時候,也會造成直播的生命力僅限于事件發生當下。
網紅直播開始時可能轟轟烈烈,走時卻作鳥獸散,對用戶注意力的卷入可能是“快進快出”式的,它迅速吸引了巨大流量,并在直播過程中實現流量的轉化與分發,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新聞媒體應保持自己在內容生產上的優勢,為移動直播長久生命力續航。一場直播形成的巨大體量的視頻資料需要后方編輯迅速整理拆條、結珠成串,后期繼續細化,重新排列組合,使碎片化的內容適合在不同媒體平臺、不同時段多次分發,實現內容價值的二次深挖。
三、長風破浪,同心發力
新聞人如何在移動直播領域做出自己的風格和水準?除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報道上必須集中發力,還要高明謀策劃、通俗做內容,大膽打破陳規、小心守住底線。移動直播是全媒體聯動的重要一環,對媒體人、發稿流程甚至傳播機制都是不小的考驗。
1.“網紅思維”與應急機制
隨性、隨意、接地氣的語態成為移動直播“新主流”,這就要求一線記者改掉高冷播音腔,有深度、有視野,能夠亦莊亦諧地把既往人生經驗和知識儲備(當然也包括段子儲備)轉化成直播魅力。一方面,記者要認真琢磨直播現場可能處在的點位,合理利用身邊場景實現“在現場”的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對幕后團隊來說,要與一線記者配合作戰。由于直播審查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對處理突發狀況的考驗更具難度,因此,記者與編輯都要有預案思維,提前梳理發稿流程與規范,也要自備應急機制,責任具體到人。在直播審核機制上,新聞媒體直播權限應下放給具有“終審發稿人”資質的記者,以PGC(專業生產內容)為主要抓手。
2.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緊密合作
移動直播是促進新聞傳播主體重構的契機,江蘇廣電集團在該領域的實踐為業界做出了示范。2016年7月,江蘇省高院下屬徐州市人民法院對“老賴”展開了一次集中抓捕行動,網易新聞、江蘇廣電荔枝新聞對此次行動進行24小時直播,并聯合江蘇廣電城市頻道、江蘇新聞廣播FM93.7等媒體形成司法執行的全媒體聯動報道。江蘇城市頻道還在當晚開辟了30分鐘特別節目,與執法隊伍進行連線。截至行動結束,共計687萬網友在線觀看了此次直播,視頻回放突破千萬量級。
此次直播行動讓活動影響力和公信力大大提升,體現了媒體的社會責任,對“老賴”群體形成有效威懾,并在活動結束后形成良好、持續的社會反響。這既是江蘇廣電集團內部臺網聯動、多點布局的媒體融合矩陣的一次精彩亮相, 也給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合作直播提供了一種值得借鑒的新模式。
總而言之,面對移動直播的風口,新聞人要主動謀變,利用移動互聯網提升傳播效率,用內功、定力把握方向,穩健前行,并通過機制創新內生動力、形成合力飛高、飛遠。
[1] 朱昌俊. 網絡直播不能“野蠻生長”[N]. 光明日報,2016-07-15.
[2] 邵藍. 淺析新聞網站網絡直播采編工作如何創新應用 [J]. 新聞研究導刊, 2015(5).
[3] 方斌. 論刑事庭審網絡直播的規范化[J]. 西部法學評論, 2013(6).
[4] 祁林,黃燦. 論“窺視癖”的幻覺快感[J].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1).
[5] 李劼. 網絡直播火爆,警惕助長不良風氣[N]. 南方日報,2016-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