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秋
(德惠市水稻生產工作站,長春 130300)
國審稻新品種松遼838優質栽培技術初探
王金秋
(德惠市水稻生產工作站,長春 130300)
水稻新品種松遼838由公主嶺市松遼農業科學研究所育成,2016年通過國家審定。經國家3 a試驗,其中,2 a區域試驗平均產量599.75 kg/667 m2,1 a生產試驗平均產量672.14 kg/667 m2,比對照(CK)品種吉玉粳增產10.13%,達極顯著水平。該品種抗病性強、品質優良、適應性較廣,綜合性狀優異,適宜在北方稻區中早粳早熟區域種植。圍繞松遼838品種的生物學特性及對生態環境條件的要求,探討性地提出優質栽培技術供廣大稻農參考。
水稻;松遼838;栽培技術
水稻新品種松遼838由公主嶺市松遼農業科學研究所經品種間雜交、穿梭育種、系譜法育成,2016年通過國家審定。該品種全生育期141 d,需≥10℃有效活動積溫2 750℃以上。適于北方稻區中早粳早熟區域,吉林省中熟、中晚熟區域,黑龍江省第一積溫帶,遼寧省北部稻作區,內蒙古赤峰、通遼,寧夏引黃灌區,陜西榆林,山西省繁峙、五臺縣,新疆伊犁等稻作區均可種植。表現抗病性強、品質優良、適應性較廣等,綜合性狀優異。
北方稻區中早粳早熟區域較廣,稻田面積較大,隨著水稻生產的發展,對產量與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針對品種的特性試驗研究出科學、完整、適用的優質栽培技術體系。筆者在此對國家新審定的水稻品種松遼838優質栽培技術做一些探討,旨在應用生產能獲得理想產量與品質的科學依據,為發展北方水稻生產探索有效途徑。
2013年參加國家區域試驗,初試結果:平均產量 570 kg/667 m2,較對照(CK)品種吉玉粳增產1.93%,增產點比例62.5%。2014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產量 623.4 kg/667 m2,較對照(CK)品種吉玉粳增產1.9%,增產點比例50%。2 a區域試驗結果:平均產量599.75 kg/667 m2,較對照(CK)品種吉玉粳平均增產1.91%,增產點比例55.56%。
2015年生產試驗產量結果:平均產量672.14 kg/667 m2,較對照(CK)品種吉玉粳增產10.13%,達到極顯著水平,增產點比例100%。
3 a試驗表現:株高103.6 cm,平均有效穗數22萬穗/667 m2,穗長 17.7 cm,總粒數 129.8粒/穗,結實率92%,千粒重23.4 g。
2 a(2013~2014 年)抗稻瘟病性鑒定結果如下:2013年苗、葉瘟平均級0.6,穗瘟發病率平均級0.8,穗瘟損失率平均級0.8,平均綜合指數0.7,穗瘟損失率最高級1。2014年苗、葉瘟平均級1.0,穗瘟發病率平均級1.3,穗瘟損失率平均級0.8,平均綜合指數0.9,穗瘟損失率最高級3。2 a綜合評價,綜合指數(級)0.8,穗瘟損失率(最高級)3。
經國家3 a試驗,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對米質分析結果:出糙率83.8%,精米率76.1%,整精米率73.4%,堊白粒率14.3%,堊白度2.1%,直鏈淀粉含量15%,膠稠度82 mm,堿消值7.0級,透明度1級,達國標等級優質米2級標準。
松遼838屬優質稻,栽培技術對其產量與米質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在品種選育過程中,對其相應的優質栽培技術進行了研究,應用生產后效果很好。
2.1.1 種子晾曬 脫芒精選飽滿的種子,純度不低于99%,芽率在95%以上,含水量14.5%,凈度99%,并在播種前室外日曬2~3 d,消滅種皮上的病菌,避免其浸染,提高芽勢和芽率。
2.1.2 鹽水選種 每50 kg水加粒鹽11.0~12.5 kg配制成鹽水,鹽水密度為1.13×103kg/m3(糯稻則為1.06×103kg/m3),以放入鹽水中的鮮雞蛋橫浮出水面1元硬幣大小為準。將曬好的稻種倒入盛鹽水的容器中,體積不超過水的一半,用木棒或其它用具充分攪拌2~3 min,將浮在水面上的秕稻子、草籽、雜質以及帶病的種子撈出扔掉,再撈出沉在水底下飽滿的種子,用清水沖洗2~3次,以防受到鹽害,影響發芽率。
大棚育苗,采用簡塑盤或旱育苗兩種育苗方式均可。苗床地應選擇背風向陽、土壤肥沃、通透性好的土地。床土要取壕塄坡上的腐殖層厚肥沃的土壤或無污染的旱田土壤,篩出細土,采用多功能床土調理劑,配制成營養土,以便滿足水稻育秧對床土酸度及各種營養元素的需要,同時亦能抑制或消滅床土中各種病原菌,利于秧苗正常生長。
一般旱育苗4月12日左右播種,簡塑盤育苗4月13~20日播種。旱育苗播芽種子250~300 g/m2,簡塑缽盤育苗播芽種子2~3粒/缽(人工插秧)或4~5粒/缽(機械插秧)。播種后的床面要平整,澆透水后進行覆土0.5~1.0 cm之后蓋塑料薄膜,以提高苗床及時保溫保濕能力,更好地使種子健壯生長。秧苗以葉齡4.0~4.5葉、秧齡35~40 d為宜,帶蘗插秧。
2.3.1 溫度管理 育苗溫度管理是關鍵,如果此期溫度掌握不好,秧苗易得立枯病、死苗。播種棚內要密閉保溫保濕,待秧苗立針期見綠后,要及時撤掉床面上的地膜;1葉1心期開小通風鍛煉秧苗,棚內溫度控制在25~28℃;2葉1心期,逐漸增加棚布開口,增加通風量,此時溫度控制在20℃左右;移栽前7 d可將棚裙塑料布全部打開,進行全面通風煉苗,以便使秧苗更好地適應外界溫度。
2.3.2 水分管理 出苗前苗床要達到保濕程度,不必澆水;出苗后發現秧苗葉尖不吐水珠時則說明苗床已缺水,要在早晚及時補水澆透。
2.3.3 肥料管理 看苗追肥,采用床土調理營養劑育苗的則不必再追肥,但秧田肥力不足,影響秧苗生長時,要在秧苗1.5葉期和移栽前及時補追氨基酸復合肥各1次,用量50 ml/100 m2,兌水稀釋500倍液對苗床噴施。
2.3.4 及時防病 秧苗在5月1日左右易得立枯病,可將抗霉素原液稀釋500倍,在秧苗1.5葉期苗床噴灑2.5 kg/m2防治立枯病。用惡·甲·福防治立枯病、青枯病,在播種前拌入床土里,充分攪拌后育苗 60~80 m2。
氣溫穩定在13℃時,選擇無風晴天適時插秧,5月18~30日為插秧最佳時期,杜絕插6月秧。本田整地質量達到“地平如鏡,泥爛如羹”,細耙拉平泥漿沉淀后,土壤松軟時移栽。
合理稀植,利于秧苗健壯生長,插秧行距30 cm、穴距 18~20 cm,人工手插秧 3~4 苗/穴,機械插秧5~6苗/穴。不論采取哪種插秧方式都必須保證插秧質量,做到行直穴勻,苗數準確,不漏穴、不少苗;花達水插秧不漂苗,插秧深度在1.5~2.0 cm為宜;移栽后及時查補苗,之后緩慢灌水防止漂苗,以保證插秧質量。
本田施基肥應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兩者應配合使用。有機氮素和無機氮素比例不能超過1∶1,要氨態氮,倒細發好的優質農家肥施30 000 kg/hm2,施化肥純氮量為150~160 kg/hm2、純磷100 kg/hm2、純鉀80 kg/hm2(其中70%作基肥,30%作拔節期追肥)。
追肥根據秧苗生長情況而定,插秧后5~7 d,6月5日前分蘗期應追施純氮36 kg/hm2,此期應拌入除草劑丁草胺一并施入,把雜草消滅于萌芽中。 7 月 10~15 日追施穗肥純氮 20~25 kg/hm2,純鉀50 kg/hm2。7月下旬至8月初前后,此時是抽穗期,在抽穗前 3~5 d 追施純氮 20~25 kg/hm2,利于出穗及乳熟。對于容易出現土壤缺微量元素的鹽堿地、泥碳地應噴鋅鉀肥,以防治赤枯病和僵苗不長、不發棵。
管水科學與否,直接影響水稻的生長,進而影響產量與品質。
2.6.1 插秧期 插秧后立即慢慢灌水,水層達到秧苗高的2/3,保持3~4 d,起到深水護秧的作用。
2.6.2 營養生長期 稻秧緩苗后灌3 cm淺水層以提高水溫地溫,保持到水稻分蘗末期。進入拔節孕穗期,此時水稻生育需水量較大,應保持水層6 cm。
2.6.3 生殖生長期 水稻有效分蘗終止期至乳熟期為淺水灌溉及淺—濕—干交替灌溉方式,如果孕穗期遇到17℃以下的低溫應灌深水層18~20 cm進行護胎。
2.6.4 黃熟期 黃熟期撤水,即在收割前15~20 d撤水,利于水稻根系活動,促進水稻成熟。
水田雜草抗藥力較強,應將其消滅在萌芽期,即芽前除草。本田除草,在移栽后7 d左右,水稻返青后施除草劑丁草胺(又名馬歇特、滅草特),藥效 30~40 d,60%丁草胺用量 1.50~1.95 kg/hm2加10%草克星可濕性粉劑199.5 g/hm2,拌300 kg/hm2細砂或細潮土施入,保持水層5 cm,6~7 d。6月末后嚴禁使用化學藥劑除草,要采用人工除草,以提高稻米的品質。
危害水稻生產最嚴重的是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及二化螟蟲等。
2.8.1 稻瘟病 合理稀插秧稀栽培,處理好病稻草滅菌源,種子消毒,抓好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生育中期控制氮肥用量,防止徒長。在上述農業技術防治基礎上,采用藥劑防治稻瘟病,抽穗前用40%富士一號乳油或可濕性粉劑1.5 kg/hm2兌水33.3倍液噴霧,抽穗后再噴1次。
2.8.2 紋枯病 紋枯病近年來發生比較重,一般減產5%~10%,嚴重地塊減產30%以上。從分蘗末期開始,拔節到抽穗為紋枯病發生盛期。該病系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葉鞘和葉片,多發生在稻株近水面的莖葉處,農藥防治較困難,應以農業技術措施為主,改變水稻生態環境條件,減少侵染源,控制其危害。紋枯病對水稻莖葉逐漸攀緣輾轉危害,7月中旬前后每穴發病率達20%,可采用藥劑防治,用50%井岡霉素500倍藥液500 kg/hm2噴2次以上。
2.8.3 稻曲病 稻曲病屬于真菌性病害,也是水稻生產主要病害之一,插秧過密、氮肥過量、植株繁茂徒長、出穗延遲、深水串灌等均能導致稻曲的發生。在采取農業措施防治的基礎上,用5%井岡霉素水劑 1 500~2 250 ml/hm2,兌水 375 kg/hm2,在水稻破口期和齊穗期各噴1次,還可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750 g/hm2加水337.5 kg/hm2,在水稻孕穗后期和破口期噴霧。
2.8.4 二化螟蟲 又稱“鉆心蟲”,是水稻生產主要害蟲,發生嚴重時被害稻株率達40%~50%。該蟲1 a發生1代,成蟲產卵期為7月上旬,7月10日左右幼蟲鉆入莖稈中危害,7月下旬是危害盛期,水稻分蘗期危害造成植株枯萎,孕穗期危害造成死穗,成熟期危害造成白穗秕粒,對水稻產量影響極大,其嚴重性不次于稻瘟病。農業防治措施為秋季深翻,春季深泡田,清除稻田邊、埂雜草和稻草、稻茬。藥劑防治于7月10日前后施藥最好,防治效果最佳,可用敵百蟲、殺螟松、辛硫磷等,噴霧用量50~100 ml/hm2加水1 000倍,噴粉30 kg/hm2。還可用燈光誘殺二化螟成蟲。
2.8.5 潛葉蠅 水稻潛葉蠅以水稻植株嫩葉肉為食,危害嚴重時整個葉片變白枯死,水分滲入后葉片糜爛,造成稻田成片枯萎死苗。在消滅稻田邊、埂、溝渠上的雜草,消除或降低蟲源的基礎上,采取藥劑防治,插秧前1 d下午用40%樂果乳油25 ml加水20 kg(即800倍液)或合成菊脂類3 000~4 000倍液噴10 m2苗床,最好秧苗葉上無水珠時噴霧,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本田可采取排水曬田的方式防治潛葉蠅。
2.8.6 負泥蟲 水稻負泥蟲俗稱“背糞蟲”、“巴巴蟲”、“金蓋蟲”等,也是水稻生產主要害蟲之一,在山區或半山區發生較重。結合積肥清除雜草,培育壯秧,早移栽等農業防治措施可減輕其危害。藥劑防治成蟲,應在成蟲遷入稻田后尚未分散或產卵前進行,防治幼蟲的最佳時期是在幼蟲卵化盛期至初齡,施藥可用2.5%的敵百蟲粉劑30 kg/hm2噴粉。人工防治可在每天清晨用掃帚將葉面上的幼蟲輕輕掃落水中,連續進行3~4次,也能收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此外還有稻水象甲等害蟲,在吉林省1 a發生1代,在局部稻區有所發現,如發現此種蟲害,應及時調查,力爭早期防治。
[1]耿文良,馮瑞英.中國北方粳稻品種志[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2]王一凡,邵國軍.北方優質稻品種及栽培[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3]徐一戎.水稻優質米生產技術與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98.
[4]趙國華.綠色優質水稻栽培技術[J].吉林農業,2006(1):13.
[5]曹靜明.吉林稻作[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3:131-371.
S511.048
B
1673-6737(2016)04-0048-04
2016-06-07
王金秋(1976-),女,高級農藝師。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