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錦 屠西偉 黃 歡 錢 娟
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收入結構視角下我國農民收入問題研究
李 錦 屠西偉 黃 歡 錢 娟
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三農”一直是我國政府的關注所在,作為一個農業經濟大國,農民的收入問題顯得尤為重要。隨著經濟發展,中國GDP增長率穩步提升。而占據總人口較大比重的農民收入卻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快速步伐。本文具體分析農民收入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農民收入;來源結構;建議
我國經歷改革開放,加入WTO,一步一步與世界接軌,經濟發展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我國GDP仍然保持增速。但是,作為農業大國,農業GDP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卻在逐年下降。改革開放初期初期,加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農民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農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度處在上升水平。隨后,雖然稍有波動,但是比重逐年下降。在2010年后,已經逐步跌至10%,仍有下降趨勢。盡管政府出臺相關文件,從宏觀上為農業發展保駕護航,但是結果并不遂人意,這要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同時引導農業進行結構升級。
(一)農民收入增長趨勢
整理數據可以看出農村居民收入絕對數逐年增加,且增長幅度越來越大。
從1978-199年農民純收入快速增加,1978年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僅為133.6元,到1990年已經上漲至686.3元。這要歸結于,改革開放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勞動力,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生產效率,也給農民的收入帶來了大豐收。
從1992年到1997年農民收入繼續增長,這個時期,農業發展已經經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探索,黨和國家非常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關注農民增收問題。另一方面,這段時間宏觀經濟政策有利于農村拉動力流動和就業,也為農民收入增長帶來了新的機遇。
從1998年到2003年農村收入增長緩慢,這段期間出現了增產不增收的情況。因為前幾年經濟環境較好,農民在看好市場的情況下加大生產力度,導致市場上出現了農產品功過于求的場景。而農產品屬于需求彈性小的商品,供給的增多并不能刺激有效需求,相反,由于供過于求,導致農產品價格下跌,這就是所謂的谷賤傷農。
從2004年至今,農民收入大幅增長,創歷史新高。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扶持力度。補貼、減免等一系列的利農政策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機械化的推廣更大程度上刺激了農民增收。另一方面政府出臺相關法規,保證農產品最低價格。
(二)農民收入的來源結構
農民收入分為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各項收入都呈現逐年增長跡象,但增長速度不相同。家庭經營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占較大比重,在1993年以前,家庭經營性收入折線幾乎與農村居民純收入折線重疊,可見在早期家庭經營性收入對農民生活的重要性。在四種收入來源中,家庭經營性收入一直穩居第一。同時我們發現,工資收入增長不可小覷。工資收入一直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并在絕對值上追趕上家庭經營性收入,甚至有超過的趨勢。這是因為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至大城市,從事非農業生產。雖然家庭經營性收入可能被反超,但我們也不能否定家庭經營性收入是農民增收的關鍵所在。財產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比重較小,但也保持增長趨勢。雖然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但也是對農民收入的補充。
由以上分析可知,家庭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對農民純收入影響比較大,兩個因素到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有多大,下面應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具體分析。
(一)多元線性回歸的建立
以農村居民收入為因變量,以家庭經營純收入、工資性收入為因變量。
(二)數據的選取
由于數據搜集的有限性,選取1980-201年的農村居民純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以及工資性收入。
(三)構建模型
1、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2、參數估計
應用Eviews軟件利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參數估計得到以下結果

3、回歸結果分析
從回歸結果來看,R2等于0.9998,擬合優度很好。被解釋變量農村居民收入的99.98%可由家庭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變動,與我們直觀分析相符。F檢驗和t檢驗均通過。說明解釋變量對農村居民純收入有很好的解釋作用。控制其他變量不動,家庭經營性收入每增加1單位,農村居民收入變動0.9312個單位;控制其他變量不動,工資收入變動每增加1單位,農村居民收入變動1.3328個單位。工資性收入對促進農村居民增收效果更顯著。這符合實際情況。農業生產受自然環境影響比較大,且具有不可預期性和脆弱性,而且相對于外出務工,收益較低。于是越來越多的農民涌向大城市,為城市建設添磚加瓦。
(一)農民收入絕對值低
盡管農民收入逐年增長,但是從絕對值來看,農民收入甚低。因為農民收入來源少,而且不穩定。農民大多保持自產自足,生產效率低下,生產出來的農作物附加值小,所以增值空間也小。每年仍然有大量的農民生活需要救濟,政府的扶貧工作力度一直從未減弱,但近幾年剩余的頑固貧困人口難以消減,甚至由于生產的不穩定性,部分農民出現了返貧現象。從長期來看,真正做到脫貧,使農民增收仍然需要時間和財力。
(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是相對于當今的經濟發展速度而言的。經濟快速發展,物價也在快速上漲,而相比之下,農民的收入增長速度就不值一提。名義增長率掩蓋了事實的真相,農民的生活水平還是沒有得到真正的改善。
(三)城鄉差距大
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進一步增大,雖然農村居民收入在逐年增長,但與城鎮居民收入比較起來,增長速度顯得十分緩慢。縮小城鄉差距是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但是效果沒有達到政府的預期。近些年來,城鄉差距沒有縮小減緩,反倒有增大的跡象。這種不斷擴大的差距嚴重的影響了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對社會穩定造成巨大的隱患。只有不斷縮小城鄉差距,社會經濟才能正常積極地運轉。
(四)東中西差距
我國幅員遼闊,區域間自然條件差異大,資源分布不均,造成了東中西部的經濟差異。東部以平原為主,氣候宜人,土地肥沃,交通條件優越,種種有利因素推動了東部農村經濟的發展。而西部地區多為山林丘壑和沙漠,氣候干燥,惡劣的自然環境阻礙了農業的發展,成為制約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如何縮小貧富差距,推動區域均衡發展成為擺在中國面前的一道難題。新時期區域發展戰略,更加注重促進東中西部、沿海和內地的聯動發展,加快縮小區域發展的差距,其中包括構建跨區域大交通大流通,來推動東中西經濟社會的交融發展,推動產業有序轉移和承接等。
(一)鞏固提高家庭經營性收入
雖然家庭經營收入所占比重在減小,我們不能否定它對農民增收的效果。它仍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在市場經濟中,信息不對稱會導致嚴重的后果。而農民由于本身的弱勢地位和信息閉塞,對市場的了解程度不夠。政府應當提供市場上相關的農產品信息,哪種農產品需求不夠需要加大生產力度,哪些農產品目前供過于求不能繼續大量供應。政府應當為農民的農產品種植提供幫助,鞏固提高家庭經營性收入。
(二)推動城鎮化建設
推動城鎮化建設,帶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使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加快農村產業化發展步伐。同時需要對農民工進行必要的培訓。農民失業在家,部分是因為缺乏相應的技能,這屬于結構性失業。政府可以組織基本技能培訓,使農民工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要。
(三)完善財政支農政策推進農業綜合開發
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支持能夠穩定農民收入,而且可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如何完善財政支農政策,提高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率還需要進行進一步探索。
(四)構建服務政府
我國地域寬廣,地區經濟發展的條件差異較大。當地政府應當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制定出適合當地農業發展的方案,帶動農民生產創造,使農民增收。
總而言之,“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政府的關注所在,作為一個農業經濟大國,農民的收入問題顯得尤為重要。隨著經濟發展,中國GDP增長率穩步提升。而占據總人口較大比重的農民收入卻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快速步伐。作為農業大國,農業GDP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卻在逐年下降,但是農民收入也沒有得到有效的增加,由此我們必須注重農民收入的提升,堅持鞏固提高家庭經營性收入、加速推動城鎮化建設、不斷完善財政支農政策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加快構建服務型政府,以期提升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1]關浩杰.收入結構視角下我國農民收入問題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3.
[2]孔樣智.農民收入的現狀、結構與不平等問題研巧[J].農林經濟管理.
李錦1995女漢族安徽桐城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4級本科生經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