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育和+周周
在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中,除了需要高超的飛行工具,也需要其他尖端的裝備,譬如宇航員的宇航服。
人類開始進入太空是這樣的: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零7分,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從拜克努爾發射場起航,在最大高度為301公里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歷時1小時48分鐘,于上午10時55分安全返回,降落在薩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區,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愿望。
1969年7月20日,全世界數百萬人通過電視目睹了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踏上月球,完成了人類踏上宇宙間其他星球的第一步。
目前,設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家太空與宇宙博物館正在進行一項新的工作——拯救阿姆斯特朗所穿過的宇航服。
阿姆斯特朗的宇航服的設計可以抵御太空中嚴酷的環境。在阿姆斯特朗返回地球的之后幾十年間,他穿的宇航服上的材料開始退化或損壞。該博物館管理員麗薩·楊說,該件宇航服設計的穿著時間,只夠從地球到月亮再返回那么長時間。
去年夏天,楊和館長劉易斯一起檢查博物館的宇航服收藏室,他們倆在網站上開展了一項稱作“重啟舊宇航服”的活動,在這個網站上人們可以捐錢,幫助有創意的項目籌集資金。通過眾籌,該博物館已經獲得了50萬美元的資金用來保護阿姆斯特朗的宇航服。這項捐款活動僅僅5天之內就已經達到了目的。
楊和館長劉易斯計劃利用高技術成像工具來分析阿姆斯特朗的宇航服各個部件的狀態。這是為將于2019年在該博物館舉辦的紀念人類月球登陸50周年做準備。這件宇航服將成為該館于2020年開放的“目的地月球”展廳的鎮館之寶。
這件宇航服一共21層,用24種材料制成。最外層的材料叫做貝塔布(由特氟龍涂料涂抹過的玻璃纖維制成,可制宇航膠或窗簾、桌氈等。特氟龍涂料現在多用于我們熟悉的不粘鍋上)。在當時,貝塔布的設計是用來抵御在宇宙空間中以每秒16公里速度飛行的細小巖石顆粒撕裂和穿刺宇航服的。貝塔布下面是幾層絕緣材料,這些材料可以讓阿姆斯特朗抵御月球上從攝氏零下150度到攝氏120度的低溫和高溫溫度差。另外也能阻隔來自太陽的危險能量或粒子。

但是,這件宇航服最重要的一層就是其內層的加壓服氣囊,它能使阿姆斯特朗的身體周圍產生壓力使之感覺就像在地球上一樣。如果沒有這層加壓服氣囊,阿姆斯特朗體內的液體和氣體就會膨脹并會使他死亡。壓力氣囊用橡膠制成,這是一種高分子化合物。如果多年暴露在光、氧氣以及溫度的變化下,這種橡膠會變得易脆,這種氣囊在特定的場合就會破裂變形。
楊和劉易斯要維護阿姆斯特朗宇航服的下一項大的措施就是一點一點地檢查宇航服。他倆將給宇航服拍攝高分辨率照片并對其中的部件進行精細的測量。他們還要利用遠紅外線和紫外光照相技術,對該宇航服進行拍照,這些都可以幫助檢測出人類眼睛所看不出來的變化。
楊和劉易斯以前曾用CT掃描檢測過宇航服的內部層,如今他們將要給宇航服拍攝更現代的新型斷層X光圖像,并用計算機將這些圖像合成在一起,創造出一幅宇航服內部的三維圖像。而后根據他們發現的情況,找出一種方法來處理宇航服上所出現的問題,以避免進一步的損壞。
楊和劉易斯計劃的減慢宇航服老化的重要方法,就是把宇航服放在一個特殊的可控制光、濕度和溫度的展柜中。里外還將有一個通風系統將宇航服中的材料老化時釋放的化學氣體排出展柜。例如每當橡膠老化時,會釋放出氯氟酸氣體,這些氣體會破壞宇航服上的零件。由楊和劉易斯所做的精確測量將用于設計一個服裝模特穿上宇航服以保護易破損的部分。一旦該宇航服讓服裝模特穿上,該博物館工作人員將會對其進行掃描制成數碼照片。
劉易斯說,在月球上登陸可以說是人類完成的最偉大的技術成就之一。而保護好阿姆斯特朗的宇航服則是為提醒我們和后代訪問另一個世界所需要做的那些準備工作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