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姝

摘 要:該文介紹了全國環保系統輻射環境監測能力評估方案與各地監測能力的現狀,并對其進行了具體分析,找出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的有效措施。該文對江蘇、北京、四川、廣東等5省市的監測機構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這5家單位的監測能力較強,能夠滿足目前的監測需求,因此判定合理。
關鍵詞:輻射環境 監測 評估
中圖分類號:X8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7(c)-0057-02
開展輻射環境能力監測評估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國目前的輻射環境監測能力現狀,找到優化策略,完善輻射環境監測體系,加強監測能力,進一步符合我國的監測需要。2010年始,環境保護有關部門就組織了輻射環境試點評估工作,重點關注環境輻射監測能力情況。
1 試點評估辦法
研究表明,在全國范圍內對輻射環境監測能力進行評估可以全面地掌握全國各地方的環境監測的情況,有助于地方監測能力的提升,加強軟硬件的建設,優化人力資源配置。要確保評估工作的成功首先應該確保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標準。2009年環境部門監測中心組織編寫了一套完整的評估方案。
1.1 評估對象劃分
環境輻射監測能力的劃分,可根據工作對象的不同進行劃分。評估工作的主要對象為各地方監測機構的質量監測、監督性監測與核與輻射應急監測效果。(1)質量監測主要是為了保證輻射的環境質量,對其監測采用的辦法為定時、定點的監測。《輻射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對質量監測的工作對象的劃分是根據介質的不同而劃分的,主要分為空氣、固體與水環境幾大類別。(2)監督性監測主要面對的是輻射污染源,輻射污染源的監測主要針對的是污染源的污染排放情況。《全國輻射環境監測方案》中對監督性監測的對象進行劃分,主要劃分為核電廠與研究堆周圍輻射環境監測、重點核設施氣載和液載流出物輻射環境監測與伴生放射性礦物采選利用設施周圍輻射環境監測等。(3)核與輻射應急監測指的是為查明核與輻射放射性污染情況和輻射水平而進行的應急監測。其中應急監測的劃分主要包括基本應急能力與增強應急能力。
1.2 評估流程
此次評估工作開展評估的內容主要包括對監測隊伍素質的評估、對監測設備的評估以及對監測質量管理的評估。在團隊開展評估的過程中,評估成員嚴格遵守團隊紀律,如實匯報評估數據,因此評估結果真實可信。評估工作分幾個階段進行,前期階段為調查,中期為實地評估,后期為綜合討論。在前期調查的時候,評估工作組成員依照評估方法要求各單位填寫調查表,并組織單位的實地評估,并通過資料的查閱,對問題進行詳查與細問,對單位人員所報上來的數字進行調查與核對,檢查目前單位的設備以及質量保證體系的運行狀況。評估工作領導者通過對設備的比對以及人員的比對,測量考核人員的專業水平,對考核人員進行專業性審查,其中考核內容不僅包括評估的基本知識,還包括實踐動手能力的內容,從而保證其評估質量能夠良好地完成對5省市的輻射環境監測機構監測能力的評估。
1.3 評估指標
對5省市輻射環境監測能力的評估結果應量化。通過綜合指標考察5省市的綜合監測能力現狀,通過監測能力符合率評估其轄區內監測需求符合度,通過監測能力評估其單項監測能力。
1.3.1 綜合指標
綜合指標指的是監測機構監測能力的綜合反映,內容涉及廣泛,包括監測機構的儀器設備、質量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團隊建設情況等。其中,儀器設備以及經費參照《全國輻射環境監測與監察機構建設標準》進行審核。輻射環境質量檢測與監督性監測、應急監測等項目分時段劃分。評估工作開展中,依據已經確定好的評估標準,測評出每個項目的得分。
1.3.2 監測能力符合率
監測能力符合率是輻射環境監測能力的重要指標,只有監測能力符合率較高的單位才真正符合當地的需要,否則會造成浪費,或不能滿足當地的需要。監測能力的計算公式為單位具備的監測項目數與本地區實際所需的監測項目數的正比。
1.3.3 監測能力
監測能力對于地區監測機構來說,屬于絕對指標。監測能力的測量并不考慮監測機構能夠承擔的監測任務量,而是綜合評價其實際操作的項目總數。監測機構能夠操作的監測項目數量越多,其監測能力也就越強。
2 評估結果
2.1 總評估
2.1.1 綜合指標
此次開展對5省市監測機構的監測結果如下:最高分96分,最低分89分,平均分約為92分,因此綜合評定為優秀,能夠滿足當地的需要。
2.1.2 監測能力符合率
在此次評估工作開展中,評估人員發現因為各級省市擁有的核設施的不同,所以在監測能力符合率上差異較大,最高的監測能力符合率達到98%,最低為86%。
2.1.3 監測能力
5家監測機構中,具備監測能力項目數量最多的為53項,最少為42項。
2.2 分項評估
2.2.1 技術人員素質
5家試點,除一家之外,基余4家的核設施與人員編制均沒有達標;而技術人員的比例,5省市均沒有達標。
2.2.2 儀器設備條件
在實驗室方面,5省市均達到了標準要求。在儀器設備方面,3省市達到要求。
3 評估反思
(1)經過分析可以看出這5省市擁有較強的輻射監測能力,能夠滿足本地區的輻射環境監測需要,在監測制度管理以及硬件配置方面有很好的成績。(2)隨著核能與核技術的快速發展,部分省級的監測能力受到了人力資源的限制。在技術人員以及技術水平上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在之后的監測機構的擴建中,應著重加強儀器設備與人員隊伍的建設,采用常規監測與應急監測結合的方法,實現人力資源與硬件設備的協同發展。(3)5省市目前還沒有核設施、同位素生產設施與液態流出的監督性的監測能力,也不具備監測放射化學分析監測能力,因此為了強化政府的監管能力,應加快人員的引進、儀器的引進、開展這幾項監測項目,不斷增強監測能力。(4)設置本地區核設施的應急處理預案。當今形勢下核恐怖的存在以及核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核事故的發生,做出快速的反應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5)輻射環境監測方面投入力度不夠,通過對5省市的調查發現,政府對科研的重視程度不夠,投入資金也不夠,因此應加大科研投入。
4 結語
開展輻射環境監測能力的評估能夠全范圍地掌握輻射環境的硬件環境、軟件環境以及人力資源的配置,發現各個監測機構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化建議。該文章對江蘇、浙江、北京、廣東等5省市的輻射環境監測能力進行了評估,經過評估發現這5家監測機構,監測能力較強,能夠滿足本地區的需要。但在核設施與同位素生產等方面還缺乏建設,因此應加強這方面的建設,建設監測隊伍,引進先進設備,讓輻射環境監測能力進一步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 袁力.淺談環境監測方法確認及其應用[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08,20(5):9-10.
[2] 中國標準出版社第四編輯室.實驗室認可及相關標準匯編[M].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3] 龍包庚.現代計量管理與測量管理體系[M].中國計量出版社,2010.
[4] 梁國明.ISO 9000族標準常用統計技術方法43種[M].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
[5] 何仕均.電離輻射工業應用的防護與安全[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9:201.
[6] 任天山,程建平.環境與輻射[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200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