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貴州 王小紅 武榮芳
【摘 要】本文全面分析異位生物發酵床技術的由來、原理,與原位發酵床的差別,以及異位生物發酵床的優勢。
【關鍵詞】異位生物發酵床;墊料
隨著規模化養豬場的發展,集約化水平的提高,豬糞便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亦日益突出,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成為養殖業關注的一個問題。近年來發酵床養豬是興起的一種基于控制畜禽糞便排放與污染的養殖新技術,發酵床技術最早開始于日本,日本鹿兒島大學的農業專家和教授們根據厚墊料養豬方法,將微生物原理應用于生態環保養豬方法,在國內是一種新興的養豬模式,它是以發酵床為載體,通過微生物的作用,使糞便降解、轉化,有效緩解了養豬場的環境污染問題。從源頭上能夠控制養豬造成的環境污染,因為它具有無污染、無排放、無臭氣和疾病發生率低的特點,最近幾年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發酵床養殖模式一改傳統清類模式, 發酵床養豬技術分為原位發酵床養豬技術和異位微生物發酵床技術。原位發酵床養豬技術是在豬舍內, 利用微生物發酵,無須用水沖洗地面,即讓豬長期生活在熟料上, 通過蹤踏熟料和排泄物, 同時將微生物噴灑在塾料,使豬的排泄物充分被塾料中的微生物迅速降解、消化,在飼養過程中不用清理糞便和更換塾料,需要職工對墊料進行定期補充水分、通風、推翻等科學性管理,保證發酵能正常進行即可,實現了養豬糞尿直接被發酵無污染的目的。
異位生物發酵床綜合治污技術,是針對原位發酵床存在的弊端而改進探索的自主創新成果。是指豬不接觸墊料,養豬與糞污發酵分開,養殖大棚外建墊料發酵舍,墊料鋪在發酵舍內,可以按照傳統方式養豬,不需要改造或拆建豬場,只要在豬場的地勢較低處建設發酵槽,將豬舍產生的豬尿及沖洗水通過管網引至污水池,通過貯糞配比池使其達到核實的比例,通過豬場的自動噴淋裝置,均勻地將糞污噴灑在豬舍外墊料池的墊料上,微生物菌群將進行生物降解處理。糞污的降解過程以好氧發酵為主導并且有厭氧發酵和兼性厭氧發酵。在降解處理中,翻拋機還會對發酵床進行翻拋,使得墊料與豬糞尿混合充分,由于有益的微生物菌種大量地存在于發酵床中,直接發酵豬糞尿,使得豬糞尿能及時、充分的分解,將豬糞污轉化生成生物高效的有機肥。由于糞污通過發酵、蒸發蒸發大部分的水分,少部分的廢水及有機物質保留在墊料內,因此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墊料進行更替,更換的墊料作為有機肥使用。從而實現污染物的資源化利用。 這種通過微生物發酵來降解污染物,既實現污染零排放,同時又獲得生物有機肥。與傳統得養殖方式相對比,異位生物發酵床綜合治污技術真正實現養豬無排放、無污染、無臭氣的零排放清潔生產,確實實現生態環保養豬。異位生物發酵床主要由發酵槽、發酵墊料、發酵微生物接種劑、翻堆裝備、糞污管道、防雨棚等組成。
異位微生物發酵床的技術優點:(1)較好地解決了養豬對環境的污染。利用干撿糞,將豬舍內生豬糞通過人工收集后用于有機肥生產,剩余部分豬糞尿通過進入污水池后,再進入場外墊料場,利用特種微生物迅速有效地降解、消化污水中的有機化合物。最終轉化為CO2和水,通過蒸發,排入大氣,從而沒有任何廢棄物排出養豬場,真正達到養豬零排放的目的。(2)降低了勞動強度,減少了沖洗環節,減少了工作量,提高了經濟效益。(3)從社會效益來看,豬糞尿經發酵床墊料發酵后能提高肥效,還田后還能有增加土壤的有機質,減少了化肥的使用;同時由于發酵,殺死了墊料和糞尿中的大部分病原體和寄生蟲,大大地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施用,積極有效保護了土壤環境,大大地提高了農作物的安全凈化村屯環境,使農業生產走向綠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4)變廢為寶,場外墊料工藝使用的墊料一般可連續使用3年,由于墊料有較好的散落性,又是十分優質的有機肥,對土壤改造有良好的作用,3年左右可將其裝包出售。 經調查,發酵床內的墊料產生的有機質的含量可高達35%以上,經加工可制成高端有機肥,即可替代食用菌栽培料產生的食用菌,同時還可用于作物生產。經微生物和發酵,使得原來的污染物即豬糞變為高效有機肥,有機肥產生的經濟效益有時甚至超過豬肉的價值。
養豬業即是巨大的污染源,同時也是巨大的有機肥料庫。以治理4萬頭豬場污染為例,每噸有機肥的成本大約450元~600元,原本需投資200萬元建設的有機肥廠,基本上可以在 8年~9年就回收投資成本。
異位微生物發酵床技術在實際的養殖污染物處理中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國內是一種新興的養豬污染物處理模式,由于異位微生物發酵床技術具有無污染、無排放、無臭氣和疾病發生率低的特點,并且從源頭上能夠控制規模化養豬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最近幾年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黃保華,武彬,石天虹,等.發酵床養殖墊料糞污承載力的影響因素研究[J].家禽科學,2010,34.
[2]王志強,沈曉昆.日本的發酵床養豬技術[J].世界農業,2004,87.
[3]李軍,牛鐘相.豬鏈球菌病研究進展[J].動物醫學進展,2004,25(3):31-33.
[4]林藝遠,劉國平,楊明柳,吳斌.豬水腫病發病機理研究進展[J].動物醫學進展,2006,27(7):10-15.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