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一芳
?
『廣告進考卷』監管不能打瞌睡
文/伊一芳
前段時間,江蘇南京秦淮區期末考試落下帷幕,一張據稱是秦淮區小學統考語文卷在朋友圈流傳。這張試卷的閱讀題中,圍繞一段某品牌沐浴露的材料,設置了5個選擇題,總分值足有10分。家長不淡定了,稱植入廣告太囂張,連小孩子也不放過。
以商業利益為目的的廣告,竟然堂而皇之地“混進”考卷,既讓人大跌眼鏡,又值得社會反思。雖然從廣告營銷角度來看,精準的目標客戶群、權威的廣告載體,不得不說“廣告進考卷”等方式是一個不錯的營銷策劃。
但中小學教材教輔作為一種特殊的公益性文化產品,必須保證它的嚴謹和純潔。教材和考卷都是傳播知識的載體,而不能是一個傳播商業信息的媒介。不論是教材中的廣告,還是試卷中的廣告,針對的對象是未成年人,很多國家都禁止針對未成年人做廣告,而在考卷上做廣告則更不應該。
去年9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廣告法》明確規定:除公益廣告外,不得在中小學校、幼兒園內開展廣告活動;不得利用中小學生和幼兒的教材、教輔材料、練習冊、文具、教具、校服、校車等發布或者變相發布廣告。
在法律明確禁止的情況下,為何還有人敢頂風作案?廣告商們費盡心思地在教材、考卷中“插播”廣告,背后必然是利益在作祟。校方掌握著學生資源,一紙指令就能形成“市場”,商家則急于利用各種途徑進行營銷,實現利益最大化。資源和金錢聯手,廣告進考卷、進教材也就水到渠成。其實,從包括考卷在內的教育教學用品的采購、審核、發放的各個環節當中,只要有一環把住了關口,沾染了銅臭的“廣告考卷”就不可能發到學生手中。
竊以為,“廣告進考卷”,監管不能打瞌睡。在“法治中國”成為熱詞的當下,期待法律約束能夠強化執行力,使“廣告進考卷”等違法違規行為能徹底銷聲匿跡。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加強對中小學教材教輔編撰和采購的審查和監管,對發現的問題必須嚴肅查處,對涉事的單位要一查到底,對“廣告進考卷”等行為要嚴厲處罰。同時,還要按照廣告這條線索,順藤摸瓜,將相關的責任人逐一揪出來,依法進行懲處問責。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必須建立健全教材教輔抽檢工作機制,邀請一線教師、家長監督教材教輔的內容和編印,對未能及時發現問題的主管部門及其負責人,應當嚴格倒查追究責任。只有相關監管打起精神、盡到職責,才能還校園一方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