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生元
近來,巴以沖突出現(xiàn)了一個新動向:在以色列境內(nèi),公共場所使用阿拉伯語的標識越來越少,引起了許多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的強烈不滿,他們紛紛要求以色列方面修改其錯誤政策,改善巴以民眾關系。
猶太人“矮化”阿拉伯語
以色列是個猶太人居多的國家,猶太人占了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其次為巴勒斯坦人居多的阿拉伯人,占了五分之一,數(shù)量大約為170萬。此外,以色列還有一些德魯茲人等。以色列憲法規(guī)定,以色列的官方語言有兩種,一種是猶太人說的希伯萊語,另外一種是阿拉伯人說的阿拉伯語。此外,英語在以色列境內(nèi)通用。因此,從法律的角度來看,阿拉伯語作為以色列的官方語言,應該在以色列全國得到廣泛使用。
然而,許多阿拉伯人注意到,最近幾年來,阿拉伯語在以色列的使用出現(xiàn)了大幅下降的態(tài)勢。一方面,以色列收緊了阿拉伯語的使用范圍,另外一方面,由于擔心猶太人的敵對情緒,阿拉伯人在公共場合越來越少使用阿拉伯語。
以色列主要城市特拉維夫市政局最近要更換一批公共場所的標識。一些阿拉伯人擔心,由于巴以之間的敵對情緒,以色列許多城市把阿拉伯語視為一種“不受歡迎的語言”。在這種氣氛下,特拉維夫市政局不會把阿拉伯語納入公共標識的語言,而只采用希伯萊語和英語。以色列議會議員、阿拉伯人賈邁勒·扎哈爾卡說,以色列政府部門公布的文件和材料很少使用阿拉伯語,更別提在公共場合的標識了。許多政府部門和公司也警告員工在與同事和客戶對話時,不得使用阿拉伯語。而最近幾個月來,有關阿拉伯人在以色列遭襲擊的新聞不斷見諸于報端,而且呈現(xiàn)增多的勢頭。例如,有的以色列青年騎著摩托車,在街道上飛馳而過,高喊,“阿拉伯人,去死吧!”
在官方層面,猶太人對阿拉伯人也不友好。扎哈爾卡指出,在以色列議會里,近年來不斷有人私下提出議案,要求減少阿拉伯語的使用程度。如果這種趨勢繼續(xù)蔓延下去的話,那阿拉伯語失去國語地位是早晚的事情。與普通猶太人一樣,以色列議會里的猶太人議員大多聽不懂阿拉伯語,而以色列議會開會時不提供翻譯服務,加上猶太人議員在議會里占多數(shù),因此,以色列議會里的工作語言是希伯萊語。
為了抗議這種不公正的現(xiàn)象,扎哈爾卡和其他兩名阿拉伯人議員8月份在議會里發(fā)言時使用阿拉伯語,而沒有采用希伯萊語。結果,以色列議會以“違反有關規(guī)定”為由,對扎哈爾卡等3名議員做出了“臨時停職”的決定。扎哈爾卡指出,如果以色列議會對阿拉伯語缺乏應有的尊重,怎么指望以色列普通民眾對阿拉伯人友好呢?
針對這種現(xiàn)象,巴勒斯坦人、民權組織成員賈法爾·法拉赫說,阿拉伯人議員長期以來在議會里一直使用猶太人的語言發(fā)言,是在犧牲自己說阿拉伯語的權利。這種悲哀的現(xiàn)實說明,以色列各界,從政界到民眾,都對阿拉伯人充滿敵意。
以色列最近的幾份民意調(diào)查結果證實了絕大多數(shù)以色列人對阿拉伯語的敵意。特拉維夫大學去年12月公布的一份民意調(diào)查顯示,只有17%的猶太人說他們懂阿拉伯語,而被問到是否看過阿拉伯語的書籍時,比例一下子降到了1%。以色列語言專家亞納坦·蒙德爾說,目前懂得阿拉伯語的猶太人大多是以前出生在阿拉伯國家、后來移居到以色列境內(nèi)的,年齡很大,而這代人正在很快消失。
更令阿拉伯人擔憂的是,有一半的以色列人在調(diào)查中要求取消阿拉伯語的“國語”地位。這些以色列人大多具有西方教育的背景,而在從阿拉伯國家移居的以色列人中,要求取消阿拉伯語國語地位的比例竟然更高,達到了60%。
另外一份民意調(diào)查結果印證了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敵對情緒:48%的以色列猶太人要求把“愛國”的巴勒斯坦人驅逐出境。
“國語”地位難落到實處
不少阿拉伯人指出,阿拉伯語在以色列的“國語”地位是在以色列建國時就確立的,但一直停留在紙面上,是“空洞的”。而與此同時,英語雖然不是以色列的國語,但在以色列社會被廣泛使用,遠遠超過了阿拉伯語。
扎哈爾卡還注意到一個現(xiàn)象:以色列學校很少教授阿拉伯語,而選擇學阿拉伯語的猶太人的主要目的是想進入以色列的軍事情報機構。他說,“對絕部分猶太人來說,阿拉伯語是與‘敵人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令人害怕,導致仇恨?!?/p>
最近的幾份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以色列的文學、網(wǎng)站和幾乎所有公共部門,包括政府機構、福利院、醫(yī)院、大學、稅務所、電力公司、郵電局、體育和休閑中心的標識中,很少看到阿拉伯語的標識。2012年,當有人問以色列鐵路局局長:為什么火車上的廣播里使用希伯萊語和英語進行報站、而沒使用阿拉伯語時,他是這么回復的:如果加上阿拉伯語的話,火車“一路上都會很吵”。
另外,以色列法院規(guī)定,如果有人在民事案件審判中不懂希伯萊語,而只懂阿拉伯語,那他必須支付翻譯費用,法院才會提供阿拉伯語翻譯服務,否則法庭上只說希伯萊語。
在巴勒斯坦人這邊,一項調(diào)查顯示,大約四分之一的巴勒斯坦人在努力學習希伯萊語。巴勒斯坦民權組織成員法拉赫說,即使一些以色列的政府部門,如交通部在有些地方使用阿拉伯語標識,也只是從希伯萊語“拙劣”地翻譯過來的,有的文不達意,有的邏輯不通。在這種情況下,巴勒斯坦人只得學習希伯萊語。他認為,“以色列的精英們想終止與中東阿拉伯國家的融合和關系正?;M程。阿拉伯語就成了一個犧牲品?!?/p>
在許多人眼里,特拉維夫是以色列最為開明、開放的城市。即便如此,“語言戰(zhàn)”在這個城市里也打了許多次,尤其是在一些阿拉伯人居多的社區(qū)。統(tǒng)計顯示,特拉維夫大約5%的居民說阿拉伯語。2009年,特拉維夫市公共場合的標識中除了有希伯萊語外,還加上了英語標識。但在2012年,特拉維夫市長容·胡爾戴拒絕再加上阿拉伯語標識。他認為,再加入阿拉伯語標識的話,“可能會使城市復雜化?!?/p>
目前,特拉維夫公共場合的標識大多是希伯萊文的,少部分是英語的,但沒有阿拉伯語的。針對這種現(xiàn)狀,一些巴勒斯坦人律師表示,如果特拉維夫市政局不立即采取補救措施的話,他們將把其告上法院,因為根據(jù)以色列最高法院2002年的一項裁決,所有公共場合的標識都應該有阿拉伯語。
特拉維夫市政局說,在收到法院的傳票后,他們已在市內(nèi)的一些主要道路和阿拉伯人社區(qū)的標識上加了阿拉伯語,而要在所有公共標識上加注阿拉伯語,則難度很大,公共標識上的字就太多了,而且需要時間。
巴勒斯坦人律師薩爾瓦·扎哈爾指出,以色列法院2002年的裁決是對阿拉伯語的肯定,應該落到實處。同時,巴勒斯坦人也要爭取在社會里多使用阿拉伯語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