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寬宇
今年8月,我與其他七位同濟大學同學參加了為期兩周的印尼大學暑期班。從8月15日到28日,我們與來自日本早稻田大學、千葉大學等學校的學子們一同開啟了一場跨越民族、跨越國家的文化之旅。
在印尼期間,開放包容的宗教氛圍、文化與自然風光以及熱情友好的當地人都留下了足夠印象深刻的記憶。但從國際政治的專業視角,卻會發現很多更加有趣的現象。
日本對印尼全方位的援助
初到印尼,尤其是雅加達,不難注意到日本元素在官方和民間的重要地位。例如,日常乘坐的市區火車是日本地鐵退伍后重新改造再以低價售給印尼的,其中是日本在特定年代特定背景下帶有一定援助性質的東南亞外交政策;在路上能隨處可見日本援助的重工業產品,并且會有明顯的日本印記(有些直接標記JAPAN字樣);從生活角度來看,在雅加達市中心較大的商場內,日本餐館占了除本地餐館外最大的比重,當地也開有專門的日本醫院,配備有專門會日語的醫生、護士,為印尼當地的日本人提供醫療服務。
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近年來在印尼當地的文化、社會交往也十分頻繁,在教育合作、社會組織和媒體傳播方面,傳播力和影響力甚至超過了經濟援助在印尼的作用。例如日本大學與印尼大學的交流合作已經日趨成熟,而中國在此方面還處在剛剛起步階段;日本的社會團體在印尼有很大的號召力,在一起參加暑期班的日本學生中,有一位就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了當地的一家日本人創辦的環保組織,為雅加達垃圾分類、污水處理等環保問題獻計獻策。這樣的環保組織在印尼很常見,并且都得到日本企業的贊助,定期會舉辦集會活動,而多數社會組織所用標語和宣傳會采用日文+印尼文的組合,強調其日本身份。
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東南亞民眾對日本的親近感,消解了日本在歷史問題上所產生的不良影響。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印尼的民族特性是原因之一,印尼當地人生活節奏慢,民族特性較為溫和,對于經濟援助和文化輸出的民族主義思想較弱。反之,更加關注現世生活,對于提高就業率、改善日常生活狀況是非常關注的。日本式的經濟援助和文化輸出在當地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另外,地區外交很大程度上依賴世界格局的變化,90年代,由于日本在亞洲的經濟地位提升,其在東南亞地區的地位也相應提升。隨著二戰后遺癥的逐漸消散,日本的國際形象有所轉變,東南亞地區對其警戒心下降,接受度也自然而然地提升。
近些年,日本通過以出版電視廣播為主要途徑發布信息和宣傳政策以及對東南亞國家的文化教育、以“輸出型”為主導的國際學術交流、以推廣日本藝術文化為主的交流、無償文化援助和對文化遺產保護的無償援助等幾個方面來大力開展文化外交和培養“親日派”與“知日派”,日本通過多層次的文化交流和宣傳手段,得到了該地區國家的支持和提高了國際影響力,以達到日本的文化外交戰略目標。
韓國流行文化受到追捧
韓國作為地區中等強國,其在印尼的地位不敵日本,但是韓國文化包括韓語的普及程度卻很高,韓語成為印尼當地熱門的第二外語選擇。而很多印尼學生也非常樂意赴韓國留學并引以為豪。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韓國發達的娛樂產業,通過一定的傳播速度和力量,在東南亞地區很快贏得了民眾好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韓國形象在東南亞地區的形象塑造,也影響了韓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區域關系。
據資料,20 世紀60 年代,韓國政府開始實施以流行文化為中心的文化政策,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國內年輕人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以平衡西方文化對韓國社會的沖擊。文化政策在國內取得較好的效果之后,1998 年,韓國政府成立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 (KOCCA) ,以促進文化商品如電影、游戲、藝術、音樂和動畫等出口到國外。韓國電視劇和電影就是得益于文化產業振興政策,率先走向東南亞地區。
對比中國文化和韓國文化在東南亞的影響可以看出,歷史上,中國文化曾經對東南亞產生影響,并且這種影響不止集中在哲學、宗教方面,而是在日常生活方面(具體表現為中式的飲食、音樂、戲劇和教育等),但是這種影響具有很大的融合性,缺乏鮮明的中國標志。在經歷歷史變遷和政治更迭等因素,這種文化影響力逐漸失去活力,有些成為了當地文化的一部分,有些則退出了東南亞歷史舞臺。
而韓國文化在東南亞傳播過程中選擇了流行文化作為主要的傳播內容,適應了當今社會文化發展的潮流,有廣泛受眾,并且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較大成效;但從劣勢的角度而言,傳播的持久度和深入程度難以維系,需要更加堅實的社會支撐。
中國形象需要改變
中國早先作為亞洲地區的中心,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對東南亞產生過重要影響,隨著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中國與東南亞關系也經歷了起起伏伏一系列變化,而在每個國家內部也有不同雙邊狀況。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的國家形象在東南亞地區還有待提高,而日韓兩國在東南亞的外交政策有共性的地方可供借鑒。
盡管中國基建領域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已經滲透到了東南亞地區,但實際上,一方面由于工程量還未達到一定程度,另一方面基礎建設對于普通民眾的影響力微乎其微,加之中國對外援助的低調作風,在印尼當地尤其是民眾之間很難感受到中國影響力的提升。
而在接觸中不難發現,印尼本地人對于中國的認知更多的是負面信息,例如霧霾、水污染、食品安全等等,甚至會認為中國與東南亞大部分國家的民生水平處于同一層次。而在國內,也存在部分極端言論,影響整體國民對東南亞的認知。我認為這是目前中國需要思考并有所改進的地方,即如何從文化軟實力的角度拓寬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在消解“中國威脅論”的同時加快文化輸出的步伐。這與單純的經濟輸出是需要兩軌并行、相輔相成的外交思路。
目前,東南亞地區逐漸成為亞洲經濟增長點,越來越多地受到其他國家重視。中國應當把握機遇,適當采取一些靈活措施,在東南亞尋求新的話語權。
(本文作者為同濟大學國際政治專業本科生)